韵摄,拼音为yùn shè,ㄩㄣˋ ㄕㄜ,韵学家把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叫做韵摄。如“元”、“寒”、“山”、“先”、“仙”等
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前人把〈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又如《
四声等子》把《
广韵》平声东冬锺、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用、入声屋沃烛等十一韵统括为一摄,把二百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
广韵十六摄
十六摄分别是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摄。其中通、江、臻、山、宕、梗、曾、深、咸有入声,止、遇、蟹、效、果、假、流没有入声。
深、咸摄的入声收[p],臻、山摄的入声收[t],通、江、宕、梗、曾摄的入声收[k]。
一二三四等俱全的是蟹、山、效、咸摄,其余十二摄都不全。具体情况如下:通摄只有一三等,江摄只有二等,止摄只有三等,遇摄只有一三等,臻摄只有一三等,果摄只有一三等,假摄只有二三等,宕摄只有一三等,梗摄只有二三四等,曾摄只有一三等,流摄只有一三等,深摄只有三等。它们具体包括
1.通摄 包括东冬锺(举平以赅上、去、入。下同)
2.江摄 江
3.止摄 支脂之微(阴声韵目无对应入声。下同)
4.遇摄 鱼虞模
5.蟹摄 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後四韵没有相应的平、上声韵)
6.臻摄 真谆臻文欣元魂痕
7.山摄 寒桓删山先仙
8.效摄 萧宵肴豪
9.果摄 哥戈
10.假摄 麻
11.宕摄 阳唐
12.梗摄 庚耕清青
13.曾摄 蒸登
14.流摄 尤侯幽
15.深摄 侵
16.咸摄 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按:后世多将元部归入山摄,据《广韵》当入臻摄。
中古拟音研究
通摄
东、冬在有宋以来的
官话及现代汉语各方言中均无分歧,虽然《
平水韵》两韵并列,但彼时口语中已不能分,按王力拟音 u 和 o其差别在ŋ
韵尾的影响下十分模糊,如果夸大o的开口度以强调区别,则宋词以来的民间口语文学均失律不谐,所以将东(中:三等东)、冬、锺(三等冬)合为一韵,韵腹作u(o)。
江摄
这是一个独韵摄,也是个奇怪的韵摄,江被等韵家归入二等却又同收相同韵尾的其他二等韵(庚、耕)不同摄。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按唐作藩《音韵学教程》解释说:“‘宏大’是发音时的舌位比较后比较低……所谓‘细’就是指发音时的舌位比较前比较高”。事实上,象“东”这样舌位很高的韵也被划入一等,可见,高低前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前后而非高低。但是很矛盾的,大多数音韵学家都把“江韵”的主要元音拟成了/ɔ/。按王力的拟测,上古时代的等呼都是靠有没有介音,介音的音值如何来区别的,李芳桂等更认为,最初的“介音”实际上是从复辅音声母演变出来的。笔者根据现代官话客家话等方言的情况,决定以e介音(对应的合口介音ø,依不同韵腹转化)作为二等韵的标记,这样无论韵腹如何,二等韵一定是比一等舌位靠前的音,这符合“洪、细”之说。因此,拟将“江”韵发音拟成:/øaŋ/ ,既保留二等的特色又区别于庚、耕,并且跟近古-现代官话方言的发音保持一致。
止摄
这是一个矛盾重重的韵摄。依原则一应该把支、脂、之分开,但从唐朝官方颁布〈切韵〉独用、合用体例开始到现在,这三个韵并没有实际的区别存在,现代方言中又找不到一丁点残留的迹象,能证明〈切韵〉的分立是有道理的。为了妥协这个矛盾,我建议在阅读先秦古文及后世的仿古文时将此三韵分开,在阅读近体诗词时将此三韵合并。具体方案为:古音开口-支/ie/、脂/i/、 之/iə/,古音合口-支 /iue/、脂 /(i)ui/ (之无合口),重读i 以强调它是韵腹,轻读e、ə,将其处理成韵尾;近音开口-支、脂、之/i/ ,近音合口-支、脂/(i)ui/。微韵强调三等介音i,并参考现代方音作 iəi, iuəi (yəi)。重纽字合并,下同。
遇摄
虽然虞、鱼在现代方言中还存有零星的分歧(比如“数”、”所“在大部分方言中仍然分立),但音位的对立基本上是没有了。因此仿通摄将鱼、遇、模的主要元音合并为/u/,三等作iu,(须严格控制iu中u的开口度以避免跟流摄三等字混淆,并确保与一等韵的和谐)。
蟹摄
蟹摄的韵尾是没有问题的,就是i,棘手的是灰韵的拟音,二等韵的处理,霁、泰、废、夬的重韵等问题。下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灰韵(一等韵)跟咍韵在平水韵里合并,说明这两个韵的发音本来是十分接近的,可是在现代方言中,灰韵的发音普遍较细,跟咍韵的ɒi(或oi)根本搭不上边。比如: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不谙平仄格律的人读此诗大约不会想到它首句的“梅”字就已入韵了。本来按音韵学家的拟音,灰韵韵母是uɑi, 咍韵是ɑi这样就可以解决不压韵的问题了,但是在现代方言中,蟹摄二等韵佳、皆的合口字一般是用uai,uai 和 uɑi的差别能有多大?有几个人能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前文已决定以介音作为二等韵的标记,但象eai、ʊai这样的音毕竟太奇怪了,各方言中都没有这样的例子。本着原则三,对官话和客家话等方言所保留的古音框架尽量不做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因取非主流的拟音,将灰韵作ɒi(或 ɔi),这样,灰、咍是可以压韵的,虽然还不够谐洽,但谁又能说古人的雅音就不是这个形式呢?想想,uɒi 又怎么能够变成ui(或 uei)呢。相应的,咍韵当然作ɒi(ɔi)。
(2)佳、街合并,这两韵的现代音差别主要体现在佳韵转到假摄的那部分字上。仿止摄,古音佳韵不分化,同街韵做iai 或 uai ;近音分化到假摄里的假韵字作ia, ua, 如有强调来源的必要,可以加上韵尾l,作ial, ual。
(3)齐韵(四等)参照现代方言,主要元音ɛ 高化成 e,开口ei,合口 uei(øi)。
(4)祭、泰、夬、废。依韵图的分配,祭解释成齐的三等,作iei, iuei (yei);泰同代;夬同怪;废可看成是怪的三等。如有区分的必要,可拖长发音清楚地读出韵尾i。
臻摄
(1)真、臻、谆合为一韵,韵腹为i 或 e,开口作 in(t) en(t),闭口作(i)uint / (i)uen(t)。
(2)文、欣、魂、痕四韵的韵腹皆为ə (ɤ)但文、魂的介音很响亮,可以吞没韵腹ə(ɤ),这样也不影响听觉上的和谐。具体:痕ən(t)/ɤn(t),欣 iən(t)/ iɤn(t),魂 uən(t)/ un(t),文 iuən(t)/ iun(t)。
山摄、咸摄
本方案认为此两摄元音系统整齐对称,区别仅在韵尾之不同。
(1)寒、谈 ɒn(t)、 ɒm(p)
(2)桓、覃 ɔn(t)、 ɔm(p)--吴语中此两韵为合口,官话中桓合口、覃开口,此处先取ɔ,实际发音不必拘泥于音标,可自由变读。
(3)山(删同)、衔(咸同)ean(t)、 eam(p)——山(删)韵合口仿佳、皆作uan,跟桓韵对立。
(4)元、严(凡) iɐn(t)、 iɐm(p)--元、仙均为三等韵,但陆法言〈切韵·序〉中举例说:“先、仙,尤、侯俱论是切”可见仙的发音相对较细,更接近于四等的先。故我以为元、严应保留同寒、谈或桓、覃相同的韵腹(为发音方便取前者),而仙盐则在介音的影响下韵腹高化做ɛ(æ)。元合口作iuɐn (yɐn)。另,咸摄中仅凡韵能跟轻唇音配合,山摄中也仅元韵配轻唇,就此断定两韵元音相同,应归为一类。
(5)仙、盐 iɛn(t)、 iɛm(p)--仙合口 iuɛn (yɛn),说明见上条。
(6)先、天 ɛn/en(t)、 ɛm/em(p)--这是正儿八经的四等韵,依李荣的拟音,韵腹本当做e,但这样的发音过于“细”而不能跟一二等韵或元、严这样的三等韵通押,为兼顾近古音、现代音,将四等韵腹原始型拟为ɛ。先合口作(uɛn) œn,类似ɛ e这样的半高、半低前元音很容易吸收前面的圆唇介音而合并成一个圆唇的单元音。我认为 ø、œ 的形态比之uɛ ue更为稳定,特征也更加鲜明,故取后者。
效摄
(1)豪ɒu
(2)肴 a:u
(3)宵 iɛu
(4)萧 ɛu(eu)
果摄
韵腹拟为圆唇度较低的ɔ或 ɒ 一等开ɔ 三等开iɔ 一等合 uɔ 三等合iuɔ( yɔ)
假摄
二等 开(e)a --牙喉声母后保留介音,其他声母去掉介音
合 ua
三等 开 iă--注意:近古的车遮韵仍准此音,不分化
合iua (ya)
宕摄
一等开 ɒŋ(k)一等合uɒŋ(k) 三等开iɒŋ(k) 三等合iuɒŋ(k) (yɒŋ(k))
梗摄
(1)庚耕同 二等开ɛŋ(k) 三等开iɛŋ(k) 二等合œŋ(k)三等合iœŋ(k)(对圆唇介音的吸收理由详前文)--因为近古和现代方言中梗摄的四个韵都是可以同押的,而且庚、梗又绝不与宕摄通押,故认为庚、梗的韵腹已经高化前化成/ɛ/可能韵尾也有变化,如客家话作n,汉越语作ɳ
(2)清 ieŋ(k) iueŋ(k)/(yeŋ(k)) 青eŋ(k),因为谐声系统的相似性,认为清青韵腹同,清是青的三等韵。基于与庚、耕韵类似的理由清、青的韵腹也由ɛ高化成e
蒸摄
开一əŋ(k) 开三iəŋ(k) 合一uəŋ(k) 合三iuəŋ(k) (yəŋ(k))--注意合口字和通摄的区别。
流摄
尤流合为一韵 一等əu 三等iəu
深摄
iəm(p)/im(p)
上古拟音研究
通: uong yong ong iong
江: ɯong
止:ie/ye i/yi iəi/yəi
遇:uo/yo io
蟹:əi/ui ai/uai
ɯe/ɯue ɯei/ɯuei ɯai/ɯuai
iei/yei iai/yai
ei/uei
臻:ən/un
in/yin iən/yən
山:an/uan
ɯan/ɯuan ɯen/ɯuen
ian/yan ien/yen
en/uen
效:au
ɯau
ieu
eu
果假:a/ua
ɯa/ɯua
ia/ya(果三,麻三无对立,是按照舌根音和舌齿音的分化,可合并)
宕:ang/uang
iang/yang
梗:ɯang/ɯuang eng/ɯeng
ɯiang/ɯyang ieng/yeng
eng
曾:əng/uəng
iəng
流:əu
iəu iu
深:im
咸:əm am
ɯam ɯem
iam/yam iem
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