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村隶属于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位于
公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
上南村、
元山村、
永南村、
西田村。东南面有红花山,海拔90米。洋涌河(公明段俗称茅洲河)流经村东北。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前后,因陈梅溪长子陈一水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发展而形成。村名由来见上南村。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公明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水朗乡;1952年,属第七区水朗乡;1956年,属公明区公明乡;1958年3月,属公明乡;1958年10月,属光明公社;1959年,属松岗公社;1960年,属公明公社;1979年1月,属深圳市公明公社上村大队;1981年,属深圳市宝安县公明公社上村大队;1983年,属宝安县公明区上村乡;1986年10月,属公明镇上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上村行政村;2004年,属公明街道;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2015年,属公明街道上村社区。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花生为主,兼种蔬菜和养殖猪、鸡等,有部分村民从事小商品经营,或外出做建筑工。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和商铺出租、物业管理、商业经营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等。
2015年末,户籍人口171人,其中男性81人,女性90人;80岁以上12人,最年长者92岁(女)。非户籍外来人口1.5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8人、澳门同胞2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0人,主要居住于美国。归侨6人。
传统民居为
广府民居,现存38座。大多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部分建于20世纪50—70年代,旧民居错落有致,均为砖瓦结构。
村民每年正月二十三前往陈仙姑庙祭拜。十二月二十八在延龄陈公祠祭拜及吃大盆菜。舞麒麟兴起于1944年,由陈宜兴创立。每年正月初二,麒麟队挨家逐户给村民拜年,村民会给二尺标布以示吉祥,同庆佳节。拜年后,麒麟队在村中进行武术表演,有刀、枪、剑、棍、板凳、莫家拳等,然后大家一起吃大盆菜。
1963年,舞麒麟由拜年、庆贺衍生出麒麟迎亲的新习俗,并流传至今。村民娶亲前一天,开厨宴请族人,亲戚好友欢聚一起吃饭祭拜祖宗,并请来麒麟队。第二天麒麟队随新郎一起前往迎娶新娘,且新娘需跟随麒麟进入村口,方可入新郎家中。
下南二路、水贝路经过该村。20世纪80年代初通自来水、通电,1993年通电话,1996年通互联网,1999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该村与上村社区其他自然村共用公明第二小学(位于元山村)。另有春蕾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295人,教职工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