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觉镇:属
寿县最南端的一个建制镇,其镇名由三觉寺而来。俗传,清光绪年间有觉妙、觉修、觉慧三个和尚在此建寺,后传为三觉寺。三觉寺在1987年之前还只是一条狭长的街道,商贸不活,市场萧条。改革开放以来,集镇建设逐步发展,市场趋于繁荣。49648人(2017年)。街道建成区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已成为寿县南部集市贸易的重镇。
区位面积
三觉镇地处寿县最南端,寿县、金安区、肥西县三县(区)交界,东与
炎刘镇交接,南与
肥西县高刘镇接壤,西与
六安市金安
区毗邻,全镇国土面积166.31平方公里,人口49648人(2017年),辖12个行政村,2个街道。镇域三条油路可直通寿县、六安、
合肥。距合武高速公路入口处只有14公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20公里;到寿县、六安、合肥三城均不到1个半小时的车程。
从地图上看,三觉镇处于寿县、六安、合肥三座城市的三角中心地带,东距合肥市50公里,西距六安市45公里,北距寿县约68公里;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省城经济圈的形成,加之合肥大建设的强力辐射,三觉镇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区划沿革
该镇1992年3月撤区并乡前分属原三觉区三觉、六冲、丁岗、余集4个小乡镇。1992年撤区并乡后,三觉与六冲合并为新的三觉镇;丁岗与余集合并为丁岗(1994年更名为瓦房乡)乡。2004年9月三觉镇与瓦房乡合并组建现在三觉镇。
地形地貌
三觉镇地处
江淮分水岭地区,属
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地面起伏,岗冲相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海拔40米左右,东北沿
东淝河一带河湾洼地海拔在30米上下。
土壤多属黄棕壤和水稻土。
自然灾害
三觉镇特殊的地形、地貌,致使农业抗灾能力较差。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旱灾。有十多个行政村处于6条跨县支渠的末稍,农田用水十分困难,天气干旱年份,渠系受益村组因缺水灌溉致使大量
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二是水灾。这个镇沿东淝河有十几个村处于易涝地区,一遇较大洪水,农业减少收成。
三是病虫灾害。1987年前后多发生
水稻白叶枯病、二化螟二代、
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危害,一般减产1——2成,严重流行地区减产4成以上;2000年以后农作物主要受稻飞虱、
小麦纹枯病等危害较大,每年因此减产。水、旱、病虫等灾害的出现增加了农业风险。
机构职能
镇政府所在地设在三觉寺,它是全镇政治、
经济、文化、贸易中心。镇政府职能在改革开放前多以“管理”为主,改革开放后职能转型为“管理”和“服务”并重,“服务”在一些民生工程方面已得到充分体现。
自1987年以来机构设置经过几次变动,镇政府职能机构主要设有党政办、经济发展办、财政所、农经站、农林综合服务站、畜牧水产站等。
行政区划:
三觉街道 余集街道 丁岗村
六冲村 冯楼村 魏荒村
顾岗村 张岗村 桥湾村
董埠村 魏楼村 陈岗村
庙桥村 张墩村
经济概况
三觉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主要经济支柱是以
农业和劳务经济为主。就财政税收、农民收入两项来讲,按横向比仍低于周边乡镇和发达地区;按纵向比增幅较为明显。1987年全镇(原三觉、六冲、丁岗、余集四乡镇)财政税收仅为73.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元;2004年撤乡并镇后,财政税收增加到12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0元。到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191万元(取消农业税,主要为工商税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30元,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改善。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一致努力,三觉镇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0多家,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镇内50多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可至所有行政村。此外,三觉镇在计划生育、水利兴修、民政、文化教育事业及民生工程方面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农业
主要以
种植业为主,其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等。1987年之前农业主产品是水稻、小麦、油菜等传统作物,特别是1992年之后,传统农作物品种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增加了西瓜、棉花、蔬菜等高效作物种植。通过充分运用科技和品种更新,粮食亩产由1987年400公斤,增长到2006年的500公斤以上,农业总产值由1987年的26.07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8190.52万元。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机耕面积几乎达到100%,机收面积至少达到50%以上,由此带动了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增加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
林业
该镇在退耕还林之前,
林业发展落后。自2001年2月实施江淮分水岭工程之后,结合国家退耕还林给予的优惠政策,林业实现了一次飞跃发展。全镇现有成片林4000亩,24.5万株,零星林木180万株,年间伐林木980方,年林业产值达到30多万元。
三觉镇畜牧业——养鹅
畜牧业
畜牧业大多以养鸡、养鸭、养鹅为主,养猪、养牛较少。养殖业养殖方式多是散养,规模养殖户不多,畜牧业占据农村经济比重较小。
水产
全镇除许大坝等近7口小型水库集中养殖外,大多以零星养殖为主。2006年全镇水产品产量1100吨,水产品总产值781万元。
水利
1987年后陆续对许大坝、欧岗等小型水库进行了配套;同时充分利用外资配套资金对王大塘、花果等十几条支渠进行了石方配套。特别是2001年后以江淮分水岭项目为契机,共建电灌站15个,深挖10亩以上当家塘200口,支渠疏竣7条;直接利用国家项目资金300万元,镇配套200多万元。
乡镇企业
该镇1987年前只有大庄轮窑厂这一个象样的
企业。镇、村一窝峰办起了预制厂、涂料厂、电器厂等上百家。由于盲目过热发展,一无技术,二无销路,三无效益,致使大多数倒闭、破产,为镇、村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负担。自从上级对企业改制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后,该镇将镇所现有的十多个企业全部进行改制,实行竞标拍卖。如魏荒、丁岗、长岗等几座轮窑厂率先改制完成。同时,镇里优先发展私营和招商引资企业,如旺达精米厂、和欣毛衫织造有限公司、南天门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群力北方制衣有限公司等百万元以上产值的企业相继落户三觉。2006年全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实现利税200万元。
第三产业
该镇第三产业主要是
劳务经济。1987年全镇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劳务收入占全镇经济份额极小;2006年外出务工14000人,劳务收达8000多万元,已成为镇域经济的半壁江山。
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
1987年全镇只有一条5公里通往县城方向的油路,三条30多公里的泥石路,也只能到达原乡所在地,通往村级的道路基本只是晴通雨阻。特别是1992年撤区并乡后,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到2006年,全镇油路里程达到三条32公里,有80%以上行政村通上了泥石路。至2007年以来,得益于“村村通”工程使得镇内50多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可至所有行政村。
2、供电供水
该镇1986年
高压输电线路才送到三觉,此后,经过三、四年努力,采取“三结合”办电的方式,到1990年全镇供电线路全部送到村组。而后,又在2004年前后重新进行了线改,到2006年全镇98%以上的住户通电,且电费与城乡同价。
在供水方面,三觉街道于1995年开始就使用上了自来水;其他地方虽未用上自来水,但全镇居民都能满足用上洁净卫生水。
2011年,镇里加大对各行政村自来水贯通工程投入!部分行政村也已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三觉镇邮政电信概况一览表
3、广播电视 全镇三十个行政村村村有播音室,每村12.5瓦以上高声喇叭至少有3只以上,2000年
有线电视刚刚开通,到2006年底用户发展到1000户以上,有线电视用户能收到30多个电视节目。
4、邮政电信
1987年3月至1992年2月,
邮政系统设有三觉邮政支局和六冲、丁岗、余集、瓦房四个代办所。1992年后,撤销四个代办所,保留三觉邮政支局,新设瓦房邮电所。邮政系统无论如何撤并,始终没有影响邮政业务的开展。
电信方面,1987年三觉还没有开通
程控电话,自1993年程控开通后,电信用户发展迅速,到2006年底全镇共有电话用户2000多户,占总户数30%以上。
5、小集镇建设
三觉寺因属历史集镇,同时一直是镇、区、镇政府的所在地,所以优先发展三觉寺是必然选择。三觉寺在1987年时还只是一条狭长的街道,1993年后,步行街、服装城、农贸市场相继建成;随后又加强了集镇发展,修通了主街2公里水泥路面,强化了绿化、亮化工程,使街道品位大为提高,2010年开工修建的三觉镇建材街也即将完工。寿县南部贸易重镇已显雏形。
社会事业
教育
该镇在八十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三结合”建校,中小学校舍大多数成为砖瓦结构;进入九十年代后全面开展扫盲教育,并顺利地通过了省、县验收。自2000年后狠抓“普九”教育,学龄前儿童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在此间大力重视软硬件建设。在软件方面,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在硬件方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镇域初中和中心小学全部新建了教学楼,并增添了一些教学设备。
卫生
1987年除三觉中心卫生院有一幢简易医技楼,20多张病床外;其他地方无像样医院。1992年撤区并乡后,新建了瓦房卫生院。同时,三觉中心卫生院也进行了老房改造,增加了医疗设备,吸收了多名中专医科学校毕业生,并选派到地区以上医疗单位进修。
三觉镇中心卫生院——先进医疗设备500MAX机
特别是1995年以后,三觉中心卫生院,以被
六安行署卫生局授予
一级甲等医院为契机,相继于1996年8月新建一幢三层医技综合楼;于1999年10月一幢二层门诊综合楼落成;2006年7月两层内走廊住院楼投入使用。在此期间医院还添置了B超、
胃镜、血球计算仪、心电图、脑电图、500MAX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医院现有职工62名,其中主任医师一名,主治医师6名,能承担胃、胆等上腹部手术。该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魏良忠不但医德高尚,而且技术精湛,他多次被国家、省、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计划生育
一九九二年撤区并乡前,乡镇只配备计生专干一人,村级无计生专干。计生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经济等手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以及相配套的计生法律、法规出台后,镇里配齐配强了计生专抓队伍,成立了计生办公室,村里全部选配了女计生专干,增加计生投入。
全面落实“镇负责”、“村为主”机制,促使计划生育走向良性循环。2006年全镇人口出生率达到12.3‰,自然增长率不到5.1‰,征收社会抚养费70多万元,计生奖扶和优惠政策2005年正式实施,符合条件的计生奖扶对象,年人均补助600——700元,现全部兑现。
自然人文景观
名胜古迹
七花寺:由唐太宗李世民派魏祠公胡景德亲临督修
1、七花寺。位于梁岗村马塘村民组境内。该寺最早由七名叫花而建,故名七花寺。其建寺年限难以考证,但“文革”拆除庙寺时,房屋正梁写有“唐贞观年间重修”字样。据传,此寺系
唐太宗李世民派魏祠公胡景德亲临督修。
解放前夕寺庙香火盛旺,每年正月十五和农历二月二人山人海。“文革”前夕还有二幢十多间砖瓦结构庙宇。“文革”期间,庙宇被拆,佛像被砸。
庙址只有信徒筹资兴建的一间小屋,里面放着几尊小佛像。七花寺虽不与当年,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二月二日仍有许多香客前往。 2、三觉
清真寺。位于三觉老街中段,该寺始建于民国十八年。“文革”期间被拆,其寺址划归医药公司。此后,三觉寺回民多次要求收回寺址重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觉清真寺于2005年7月落成。该寺能容纳300人坐寺礼拜,它是寿县南部较大的
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著名人物
1、权道涵,字养芝,男,1908年出生,三觉镇权小宅人。他念过几年私塾,此后在寿县男子中学就读。在寿中期间他结识校友常万侯(保义人)、张树侯(瓦埠人、书法家)、石寅生(石集人)等进步青年开展反清活动。一天,他们4人到南京串通当地一些进步青年,伺机刺杀
南京侍太端芳(相当现在的军区司令员),但未成功。
于是,他们一行人到了日本,接触到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同盟会,同年由孙中山先生联系他们到
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
解放前夕,权养芝回到三觉隐居。1950年被寿县
人民政府任命为寿县中学第一任校长。1952年被调任民革中央安徽省委员会秘书长。
2、魏良忠,男,1956年生,现任三觉中心卫生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该同志原在余集公社张墩大队当“赤脚医生”。他医德高尚,乐于助人,患者有求必应。他出诊时从不在病人家吃饭,被送以“开锅走”绰号。
魏良忠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热情为患者服务。在三觉医院他多次为病人吸痰、呼氧,经常护送转院病人到大医院治疗。
魏良忠在三觉医院虽一直担任副院长职务,但从不摆架子,平易近人,任劳任怨,是院里一条“老黄牛”,经他做的手术不计其数,从包扎小手术到脾切、结石手术都能一丝不苟,他门诊处方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占全院总收入20%以上。魏良忠同志无私奉献精神得到社会承认,他多次被授予镇、县、市
优秀共产党员,县、市精神文明人物,市、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市十佳健康卫士,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
特色工程
(一)新农村建设。三觉镇新农村建设2006年正式启动,主要集镇及农村居民点规划已经完成。三觉街道规划后建成区面积可达3平方公里,街道形成七纵四横格局。
全镇共设90个居民点,每个居民点在50-200户,试点工作已在大庄村进行。
(二)江淮
分水岭工程。原三觉、瓦房两乡镇2001年同时被列为省江淮分水岭重点治理乡镇。该镇围绕“把水留住,把树栽上,把路修通,把产业结构调优”的几项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到2006年,全镇共利用江淮分水岭项目资金300万元,自筹资金200多万元,已进行渠道整修7条,深挖当家塘300多口,打井52眼,兴建电灌站15所,实现成片造林4900亩,新植树木24.5万株,修通泥石道路10条,通车里程30公里。调整节水高效农作物面积5000亩。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