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经书目录
道教经书目录
《三洞经书目录》是陆修静编撰的道教历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此书已佚。
背景介绍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形成了卷帜浩繁的经籍书文 ; 而这些经籍书文的结集,则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与两家的文化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交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经籍书文的创作,至东晋初,葛洪的《抱朴子·遐览篇》即著录道书 670 卷,符书500 余卷,共 1200 余卷。东晋中后期,上清、灵宝派出,在佛经广为传播的影响下,道经的制作也同步并进,上清、灵宝两大部类经书加上三皇经系统、正一派经书,其篇章已是甚为可观。迄至南北朝时期,相继出了一批道教中坚人物,对当时零散的道书大力加以搜集与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道经进行了结集,以广流传。但因受人力、物力和传播手段的限制,无法将结集的经书进行大量抄写,仅能辑录经书目录传世而已。
据考,在这个时期相继编制的经书目录,主要有南朝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齐梁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梁陶弘景《陶隐居经目》、《太上众经目》、《三十六部尊经目》、北周玄都观《玄都经目》、王延《珠囊经目》等。
道教经籍书文目录,起始于南北朝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虽经历隋唐宋元各朝代不断编集、补充,但其体例基本未出陆修静最初创立的规模,故道经“三洞”、“四辅”的分类原则一直沿袭至今。《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经籍第一次结集的成果,也是道经目录的开山之作。
起源形成
道教与佛教一样,都在儒家所象征的现实世界之外形成“方外世界”,道教模仿、综合佛教与儒家的部分思想,加上中华本土原有的巫祝、道家、隐士等悠远的历史传统,构成了一个神仙世界。道教世界的构成,在不同道派不同时代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所以对道教世界的描述只是一幅轮廓而已。
道教的思想渊源驳杂而多端,几为学术界所公认。思想渊源这个主导方面决定了其组织、人物、神、仙、经籍、道术等各方面所具有的复杂性。早期道教的思想和道术源于 :(1) 上古鬼神思想 ;(2)巫术和神仙方术 ;(3) 谶纬神学 ;(4) 黄老思想。贮存这些思想和道术的经籍,在《汉书·艺文志》有其反映 :
上述所列的 8 类 171 种、 3867 卷书目,基本上涵盖了道教初期思想、道术渊源的四个方面,这些书目散佚者甚多,“其中房中、神仙诸家书,至三国晋初,是否散失尽罄,今不可考。”《汉书·艺文志》所列的 8 类是道教经籍产生和形成的前身,与现行《道藏》书目名称完全相同,如《黄帝内经》、《关尹子》、《文子》等。有的在道书中保存有,如《羡门式法》等。而且《汉书·艺文志》中所列书目各类与卷数都已达到可观的数目。
道经的目录在葛洪 (283-343 年 ) 的《抱朴子·遐览篇》中已见端倪,内载道经和附录书名达 1200 余卷,言称是他的老师郑隐所藏之书,其中有 200 多卷是葛洪看过的。但《遐览篇》仅列书名及卷数,而没有分类的系统,这在当时是否真有 1200余卷道书,尚为可疑。自葛洪以后道教中人确实大量地编纂道教经籍,葛洪的从孙葛巢甫编纂了灵宝类经典,许黄民、王灵期编纂了上清类经典,鲍靓编纂了三皇类经典,于是编纂道经之风气大行。此时所编纂的道经多谓为神仙传授,故往往不说明作者,不注明时代,真伪混杂,颠倒舛错,多无次序,这对道教理论的完善和发展颇为不利。因此,对道教经籍加以整理,辨其真伪,分别系统就成为十分必要之事。因为一种完整意义的宗教,必然有其阐发其教义的经典,以便使信奉者的信仰有所寄托。在东晋南北朝时,由于道教理论体系已经建立 ( 葛洪《抱朴子》) 和道教教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出现了大量阐发道教教义的经籍书文。
作者生平
陆修静 (406 — 477 年 ) 字元德,浙江吴兴人,南北朝时齐宋著名的道教思想家、著作家。后因避太初之难,南游庐山,公元 461 年在庐山东南瀑布岩下建立简寂道观,隐居修道于其中,故后人称为简寂 先生。史载陆修静是三国时期东吴丞相陆凯的后代,年少时学过儒家的经典和三坟八索等学说,后来研习道教,历游名山,南至九疑、罗浮,西到巫峡、峨嵋,访仙问道,搜求道书。公元 453 年 ( 宋元嘉末 ) 去京师建康 ( 今江苏南京 ) 卖药,宋文帝闻而召之于宫禁,讲理说法,不舍晨夜,孜孜诱劝,无倦于时,文帝服膺尊异之。“时太后雅信黄老,降母后之尊,执门徒之礼”,对陆修静十分礼遇。宋明帝即位后,“思弘道教,广求名徒,悦先生之风,遣体招引。” 此时陆修静已有了很高的名望,他把自己的应聘和老子作周守藏史相比,他说 : “主上聪明,远览至不肖,猥见采拾,仰惟洪眷,俯深惭惕。老子尚委王宫以辅周室,仙公替金锡佐吴朝。得道高真,犹且屈己,余亦何人,宁可独善乎 ? ”明帝于华林馆躬自问道,礼遇甚厚。明帝在京都北郊构筑崇虚馆,请陆修静居住。陆修静“乃大敞法门,深弘典奥。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道教之兴,于斯为盛。”⑤陆修静在崇虚馆,居住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广集道经,加以整理甄别,以三洞的构想综理道教一切经籍,于公元 471 年 ( 太始七年 ) 撰成《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道教经籍结集的初步基础。
陆修静的生平事迹,除马枢的《道学传》中《陆修静传》和《宋书》、《南史》的传外,还有唐代吴筠的《 简寂先生陆君碑》 ,梁朝沈璇《简寂观碑》,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和张雨的《玄品录》中均有载述。
陆修静一生著述很多,“凡撰记议论,百有余篇,所著斋醮科范百余卷。”⑧但大多已佚失,现存于《正统道藏》中的有 :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 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各一卷,均收在《洞玄部》中,为灵宝一系之道教经典。还有《灵宝经序》收在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中,《古法宿启建斋仪》收在《无上黄箓大端成立仪》中,又《通典·诸子类·道家略》中著录有《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佛教著作中载有陆修静著作书名存有《必然论》、《荣隐论》、《遂通论》、《归根论》、《明法论》、《自然因缘论》、《五符论》以及《三门论》等,均见于唐代法琳的《辩正论》中,《对沙门记》见于《破邪论》中。
陆修静是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和北朝道教领袖寇谦之一样,都抱有“清整道教”的目的,为把道教建成一种完备意义上的宗教团体而竭力不懈,为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洞分类
在陆修静所处的时期,出现了“三皇”、“上清”、“灵宝”三个系统的道教经籍,为其编撰《三洞经书目录》的三洞十二部分类奠定了物质基础。他于公元 437 年 ( 元嘉十四年 ) 首先对《灵宝经》系统进行了一些整理。据其《灵宝经目序》云:“顷者以来,经文纷互,是非相乱。或是旧目所载,或自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学士宗竟,鲜有甄别。余先未悉,亦是求者一人。既加寻觅,甫悟参差。或删破《上清》,或采博余经,或造立序说,或回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文字僻左,音韵不属,辞趣烦猥,义味浅鄙,颠倒舛错,事无次序。”这部灵宝经卷数据陆修静整理后,谓可信者 35 卷,他在《上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表》中云 : “然即见今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察,臣据信者,三十五卷。”从这两段材料看,到刘宋之初《灵宝经》已有混杂,《上清经》即已杂入其中,但陆修静自己也构造了不少道教经籍,他很注意编纂道教的“斋戒仪范”,今可考者在《正统道藏》中即有多种。陆修静所撰斋仪之类都在“灵宝”系统之中,故陶弘景云 : “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教授施行已广。”《真文赤书》、《人鸟五符》均属《灵宝经》系,即《正统道藏》中所收的《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和《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经》,此皆在《洞玄经》。可见陆修静对《灵宝经》系统是十分重视的。
据《真浩·叙录》云,陆修静南下,立崇虚馆,取扬羲和许谧、许刿所写《豁落符》及真 二十许小篇并何道敬所幕二录入馆,故知陆修静也得到《上清经》系统的道经。《道教义枢》云 : 陆修静亦得《三皇经》文⑾。由于陆修静对当时流行的道经三个系统 : 《灵宝经》系,《上清经》系,《二皇经》系都有所接触,所以他有条件编纂道经目录。且陆修静已在《上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表》中提出“三洞”和“洞玄”这样的名称,并视为道教经籍的总汇。刘宋太始七年 (471 年 ) ,陆修静在《上三洞经书目录》中道 : “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其一千九十卷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今存汇集道教经籍的大成者为明《正统道藏》,《正统道藏》即按三洞四辅分类,其所谓三洞之名,首见于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
三洞
所谓“三洞”,即指“洞真”,《上清经》系属之 ; “洞玄”,《灵宝经》系属之 ; “洞神”,《三皇经》系属之。自陆修静创“三洞”之名,并确立了上述三类经典在道教中的正统、核心地位之后,历代延袭不改。“三洞”每部又分十二类,即 :
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 ;
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 ;
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 ;
第十记传,第十一赞颂,第十二章表。
此时佛经已广泛流传,佛教经典到刘宋时已经很多,据《众经别录》言⑿,这时已译出的佛教典籍有 1890部,总 2596 卷,大小乘经、律、论皆有。且佛教经典亦有十二部之分,即 :
第一经,第二重颂,第三讽颂 ;
第四因缘,第五本事,第六本生 ;
第七对法,第八譬喻,第九论议 ;
第十自说,第十一方广,第十二授记。
道教经目的编辑分“三洞·十二类”,当是受到佛教经目编纂的影响,或也是道教高度表现了意欲与佛教抗衡的意图。但从道教本身言之,把道经按“三洞”编纂,有其特殊的意义。《道门大略》云 : “‘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曰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⒀“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义相通。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⒁盖“洞”乃是“通”的意思,就是说通达到神仙的根本道路。
“洞”作“通”解,早见于《淮南子·诠言训》 : “洞同天她,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而用“三洞”这一名称更可能与东汉的《太平经》有密切关系。《太平经》卷四十一中云 : “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阴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太平经》又名《太平洞极经》的原因就在于这部书是“洞于六合,洽于八极”,意谓“无所不见,无所不通”,故《玉经隐注》谓之 : “三洞经符,道之纲纪。”“三洞经符”是道教的最根本的无所不包的经典。以“三洞”为纲来编纂道经,与道教重“三”这个数字不无关系 : 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而《道德经》对“三”就十分重视,如在第十四章谓“道”的性质为“”、“”、“”,并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又在第四十章说“三生万物”等等。《太平经》以“三一为宗”,修身以精、气、神三者浑一,治国以天、地、人三者合一,故曰“以三一为宗”。《抱朴子·地真篇》也云 :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又《玉纬经》云 : “洞神、洞玄、洞真是三清境。”而道教有所谓“一气化三清”之说 :“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 : 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 ; 二曰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 ; 三甲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⒂“三清”即指“玉清”、“上清”、“太清”,为“一气”所化。或谓“一气化三清”,把太上老君化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故有说,天宝君即元始天尊,所谓经为“洞真”,是大乘 ;灵宝君即太上道君,所谓经为“洞玄”,是中乘 ;神宝君即金阙玉帝,所谓经为“洞神”,是小乘。当然这些说法有其宗教上的意义,乃是由其宗教信仰上的原因编制出来的。
四辅
三洞之外,还有四辅之分。“四辅”,为取“四方”之义,“太清”辅“洞神”,“太平”辅“洞玄”,“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总成。十二类目的解释为:
“第一本文者,三元八会之书,长行源起之例是也。《真浩》紫微夫人云 : 三元八会之书,太极高真所用,本者,始也,根也,是经数之始,文字之根 ; 又得理之元,万法之本。文者,分也,能诠理也。既能分判二仪,又能分别法相,既能辨析万事,又能表诠至理也。
第二神符者,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文字是也。神以不测为义,符以符契为名。谓此灵迹,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如符契。
第三玉诀者,即河上公释柱下之文,玉诀解金书之例是也。玉名无染,诀语不疑,谓诀定了知,更无疑染。
第四灵图者,如舍景五帝之象,图局三一之形,其例也。图,度也,谓度写玄妙,传流下世。
第五谱录者,如生神所述三君,本行之陈五帝,其例是也。谱,绪也,录,记也,谓诸记圣人,以为教法 ; 亦是绪其元起,使物录持也。
第六戒律者,如六情十恶之例是也。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傅,能分善恶之界,又能防止诸恶也。律者,率也,直也,栗也,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栗也。
第七威仪者,如斋法典式,请经轨仪之例是也。威是俨疑可畏,仪是轨式所宜。亦是曲从物宜,而为威别也。
第八方法者,如存三守一,制魂拘魄之例是也。方是方所,法是节度,明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
第九众术者,如变丹炼石,化形隐景之例是也。众,多也 ; 术,道也。修炼多术,为人真初道也。
第十记传者,如道君本业,皇人往行之例是也。记,志也 ; 传,传也。谓记志本业,传示后人也。
第十一赞颂者,如五真新颂,九天旧章之例是也。赞以表事,颂以歌德。故诗云 ;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亦曰偈者,憩也。四字五字,为憩息之意耳。
第十二章表者,如九斋启愿,三会谒请之例是也。章,明也 ; 表,奏也。谓申明心事,上奏大道之。”⒃
以上十二类目之综述是在陆修静原编《灵宝经目》时,“总括体用,分别条陈”,后三洞经书皆依此而分。
典范
《三洞经目》为后世《道藏》之范例
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段落,或称之为四个发展时期。南北朝时,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的支持,跻身于社会上层,这是其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为李耳后裔,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徽宗先后崇奉道教,用道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藉以遮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叶帝王迷信道教,妄图长生,道士受宠,出入宫禁,干预朝政,以至参加政府上层的权力斗争。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道教的经籍书文与道教发展的这四个阶段相适应,也经过了四次大规模的结集活动。从《三洞经书目录》开始,到唐玄宗敕道士史崇玄编纂的《一切道经音义》,开元年间 (713 — 741 年 ) ,唐玄宗又发使访求道经,纂修成藏,目曰《三洞琼纲》。到宋真宗时总合汇集的《宝文统录》,一直到明英宗时总集的《正统道藏》。
南宋时人金充中在《上清灵宝大法序》中云 : “宋简寂先生陆修静分三洞之源,立四辅之目,述科定制,渐见端绪。”作为一代道教宗师和思想家的陆修静,开建道经目录分类给道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繁荣。陆氏的道经目录思想开了以后编纂《道藏》的先河,《三洞经书目录》虽已散佚,但其分类法则却一直影响着以后《道藏》的编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23 16:26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