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寺
重庆市石柱县寺庙
三教寺距石柱县县城7公里,地处三河乡的回龙山上,那里森林密布,遮天蔽日,风景宜人。三教寺是集儒、佛、道三教于一体的寺庙,也因此得名。它也是唯一一座经皇帝御批和尚可以婚配的寺庙。
简介
三河乡三教寺初修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即1495年,距现在已经5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由石柱宣抚使马澄之妻陈氏所建。明朝崇祯年间,秦良玉当时执掌石柱土司大权,原秦良玉平播部将永贞和尚(法名永真智光)从盘龙寺银杏堂)回到这里训练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八百罗汉兵,因为需要而增修了三教寺,其遗址和部分寺庙一直保存至今。三教寺依山傍水、自下而上建有山门、藏经楼玉皇殿三清殿大雄宝殿,寺庙高大雄状,占地3000㎡。是当时全国惟一经皇帝(即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批准和尚可以结婚生子的寺庙。现完整保存有三清殿及左右厢房。珍藏有破山禅师手迹。除了有三教寺之外,边上还有秦良玉陵园土家族文化碑林、龙眺台、卧龙眼、悬棺群等景观。
建筑
三教寺首先以建筑雄丽和历史悠久著称。寺院主体建筑坐西向东。山门、正殿、观音殿依地势逐级升高。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其正殿为三教寺主体和核心建筑。建筑面积190多平方米。前檐施用廊柱。面阔6柱5间17.2米,明间宽6米,装对开木门3对;次间宽3米,装对开木门2对;梢间宽2.6米,进深9柱8间11.4米。明间,仅由4根中柱支撑抬梁和房梁,为典型的“减柱造”。这样做,既俭省了6根内柱,又使殿堂更加宽敞明亮,在设计上颇具匠心。殿堂正中设须弥宝座,宝座上的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神像,端庄肃穆。结单檐歇山式庑殿顶,屋面覆盖金色琉璃筒瓦。脊饰二龙抢宝和仙佛、瑞兽。在此殿的横梁底皮有大量墨书建修题记。其一右读,书“大清乾隆五拾一年岁次丙午孟春月中浣三日吉旦,临济正宗第四十二世比丘、住持僧体本囗修源暨徒祖德囗大宗”,左读,书“本境总领会首张国用、杨昌凤、刘永鉴、左昌城、张登元、刘德凤、王登位,协同众姓会首等,募化十方仁人君子,公同损资补修”。这为人们研究三教寺的建修情况和建修年代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文物
三教寺还存有大量碑刻文物。其中:“祝知县、马知事示”和“彭知县示”,不但书法精美,而且保存了相当丰富而珍贵的地方史料,学术价值甚高。
“祝知县、马知县示”刻于“公立团碑”之上。碑石长方形,截角。高150厘米,宽75厘米,厚11厘米。碑面纵排刻文。于碑面分心线两侧,分刻上述告示颁发者的职位姓氏。右镌“四川潼川府三台县正堂加二级纪录二次随带军功二级祝(即祝廷页,江苏金坛县举人。乾隆四十三年任三台县。)”一行24字,右勒“四川潼川府三台县事会理州正堂加二级又军功加二级纪录七次马(似为马全,三台县人,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任三台县芦溪汛左司外委,何时任县知事不详。或为马儒修,德阳禀贡,乾隆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任三台县训导)”一行29字,字大5*5至4*4厘米。职官姓氏两边之碑面刻写告示,凡16字,满行45字,字大2.5*2.5厘米。末镌“乾隆四十四年已亥岁仲秋月中浣谷旦,赵礼桂刻,肖集书”。
“彭知县告示”,刻于长方形木牌上,故俗称“牌示”,高98厘米,宽48厘米,厚3厘米。其文右读,纵排,12行,楷书,阴刻;字大2.5*2.5厘米,满行38字。为“特授四川潼川府三台县正堂加四级议叙加二级纪录五次彭”(即彭荣槐,江西湖口举人,道光二十七年任三台知县)为三教寺所颂。末镌“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十六日”。“示”是古时长官对所属官吏或平民百姓有所告谕劝诫时使用的文体,统称为告知。但对所属官吏发布的,在较小范围内张贴,习惯上单称为示;对平民发布的,张贴在衙门前照壁上和有关地方的则称为告示。至于写在或刻在木牌上张挂的,则称为牌示。据统计,“彭知县牌示”不但是三台也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内迄今仅见的古代“牌示”。因而弥觉珍贵。同时,古代刻碑刻告示,于今也不多见。
砖塔
雄矗于三教寺北侧山梁的密檐式实心砖石塔,亦为三教寺重要建筑和著名景点。她不但造型优美,历史悠久,而且为三台城区三大古塔之一,是白鹤寨“一步看三塔”胜景中的一塔,知名度极高。此塔通高18.8米。塔基平面六边形,边长2.51米。塔身九级,逐层内收,塔刹结六角撮尖顶。据塔砖“大清同治十三年”建修铭文可知,此塔距今已有126年。此塔已于199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三教寺在宗教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也具有典型性。她以合祀孔子、老子、释子即释迦牟尼等儒、道、佛三大宗教主神于一殿而称名。是唐宋以来“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等“三教合一”思潮在清代时期的三台民间得到完美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这在全县不但绝无仅有,在全市乃至全省也属罕见。
石雕战马
传说有一年春天。三教寺附近的农民发现地里的麦子不知被什么动物吃过,他们在地里撒上石灰,第二天沿石灰印儿去看脚迹,结果发现脚迹到墓前战马前就没了,于是人们才知道是良玉墓前的石雕战马。后来人们还看到过石战马在晚上跑下回龙山到芭蕉滩吃草,有时候还走到良玉墓后的卧龙泉眼饮水。
名称由来
为什么取名“三教寺”?按《宗教词典》说,“三教”,也称“三时教”,指的是有教、空教、中道教三教。但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据说,秦良玉原籍为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后嫁与石柱(今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因开矿之事,得罪了权贵,马千乘被害死于狱中,在此期间,秦良玉四处逃难,到处迁徙。
一天,秦良玉,带着一个风水先生,来到乌江岸上,想找个好地方住家。风水先生反复斟酌后,就看中了乌江龚滩这个地方。风水先生边看龙脉边说:“龚滩古镇,前有高山大川,后有马鞍铁城,左右有青羊关和凤凰山为屏障,是一个将来要出‘公侯’的宝地”。
风水先生这一番话,当时被一个放牛娃儿听见了。这个放牛娃其实并非一般的牧童,而是牛郎仙童。他认为风水先生的说法不够准确,因此,就郑重其事地要改正风水先生的说法。他一本正经地冲着风水先生说:“你讲这里将来要出公侯,我说要出母侯。”说罢,这个放牛娃就不见了。
风水先生灵机一动,连忙哈哈大笑,对秦良玉说:“夫人如定居此地,不久必将大富大贵,前途无量。”秦良玉也觉得龚滩这个地方的确不错,于是就决定在此居住下来。住了不久,果然奉旨继承夫职。她就回到石柱,当了石柱的宣抚使。由于秦良玉自幼习文练武,有胆有识,她当了宣抚使之后,聪明才智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明末年间,后金国屡次派兵对明王朝进行攻击。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朝廷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下诏天下“勤王”,抗击金兵,保卫京都。秦良玉带起白杆兵,日夜兼程,北上抗金,首战告捷,被皇上诰封夫人,授都督佥事领总兵衔。
崇祯三年(公元1636年),华北永平(今唐山市)等四城失守,崇祯诏天下“勤王”,秦良玉又率精兵北上,很快收复了四城。崇祯平台召见,并赐彩帛、羊酒和咏诗,以示慰劳。崇祯在诗中夸她说:“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秦良玉之后,接着又召见了秦良玉带去勤王的五百四川僧兵,因为这五百僧兵,武艺高强,是秦良玉的主力队伍,为收复华北四城,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准备论功行赏。赏钱赏帛,这些僧兵都婉言谢绝。准备赐官,大家也众口一辞,不想当官。皇帝问这些僧兵,究竟想要什么?其中一位代表,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启禀皇上,我等对于官爵禄利,视之如水。但求皇上恩准,和尚可以娶妻为室,可以开戒吃晕,这就足之够矣。”
崇祯皇帝为了褒奖这些保卫大明江山的有功之人,未多犹豫,便点头允诺。此时,众位僧兵,连忙叩首,齐呼:“谢主龙恩!”
勤王有功的僧兵回到石柱、酉阳等地之后,仍然削发为僧。照常当和尚。据说,他们与别的和尚不同的是,可以娶妻,可以吃肉。他们既信奉佛教,也信奉道教,同时对于儒家的学说,也非常尊崇。因此,他们所在的寺庙,就称为三教寺。在川东南的三教寺,最有名的有两处,一处是在石柱,规模较大,秦良玉的陵园就坐落在那里。另一处就在秦良玉当年曾经居住过的乌江右岸的龚滩。这两处的三教寺,都是旅游胜地。随着改革开放,如今游人,大有与日俱增之势。现在有些人,在龚滩三教寺遗址参观时,还有些老年人要讲起当年风水先生和仙童预料,在乌江边到底要出“公侯”还是要出“母侯”的故事秦良玉勤王回乡后,被朝廷封为“忠贞侯”,看来当年的风水先生,还是要比仙童差一着。
诗词欣赏
破山禅师即蹇栋宇,(1597-1666)字万峰、懒愚,号旭东,生于四川大竹,明朝大学士蹇义之后,19岁离家得度,单身东游,法号海明;栖楚之破头山,精通佛法,所以人称破山和尚
破山(1597—1666),法号海明,本名蹇栋宇,生于四川大竹县,明末清初著名高僧。在佛教中自成一派,堪称佛坛巨匠,成都昭觉寺文雪大师、文殊院慈笃禅师都是其法嗣弟子。1653年在梁平县双桂堂,是双桂堂的开山祖师。破山是当代书画大师启功(已逝)最为敬佩之人。
明末清初的巴蜀战乱峰起,“天府之国”变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荒凉之地,破山致信秦良玉,要求到石柱避难。秦良玉派三教寺住持永贞和尚及徒弟常然到忠州接他。1649年2月,秦良玉死后,破山还在三教寺给她做道场。破山在石柱生活了十年,足迹遍及三教寺、三台寺、普同济塔、天佑寺、正法寺、玉坪山、马皇庙等处,遗迹除正法寺题楹联外,在三教寺题匾“白云深处——破山海明题”,三星乡三圣宫题对联“斗酒纵观廿一史,焚香静看十三经”。石柱民间传说破山的字匾能避水火之灾,因此,民间“拓”破山字者很多,几斗米才能“拓”一幅。足见破山禅师在石柱的影响。他兼僧人和诗人于一生,且颇有建树,堪称世界宗教历史人物,有小释迦之称。其诗作有1200余首传世,收录在《破山禅师语录》中,包括下面几首他在三教寺作的诗:
寓三教寺偶成
为日开门笑远山,光楼声发骨毛寒。
老僧别无营清供,待客惟将竹数竿。
寓三教寺示三客禅人
扣门识贤者,野外话头回。避透安心旨,机投结念灰。
长松富一枕,短锡声三台。戏语益君省,怡然笑我侪。
寓石柱闻贼退有感
抱病妖氛苦,人心尚未宁。拟图身口计,窜落水云贫。
瓢笠难支日,亲朋易到门。业将听两耳,分听凯歌声。
访万寿山寺题睡和尚
老僧来到无人陪,幸有当门杨柳垂。
只见柳花开又落,不知春梦几时回。
为苍松禅人别言
漏声催人尽,寒夜独悲呤。殿满灯光静,窗横雪照深。
三思诗眼疾,孤枕念同心。寥落一身外,萍踪何处寻?
除夕
窜入南宾二载余,人情愈冷道愈孤。
勤烧短木胜松火,懒扫门尘当铁符。
浓处尽从贫处淡,思边却向酒边疏。
前贤得得寻山隐,我隐只须沽一壶。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9 12:04
目录
概述
简介
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