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是指在安排
经济发展
计划时,必须保证
财政收支平衡,
信贷收支平衡和
物资供求平衡。其中,
财政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关键,
信贷平衡是综合反映,物资供求发挥基础作用
“三平”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是指在安排
经济发展
计划时,必须保证
财政收支平衡,
信贷收支平衡和
物资供求平衡。其中,
财政平衡是综合平衡的关键,
信贷平衡是综合反映,物资供求发挥基础作用。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和
财政支出平衡,并且收大于支,略有结余。这是“三平”的关键。
信贷收支平衡:
信贷资金来源和
资金运用双方永远是相等的,这在“三平”起“综合反映”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三平理论既是保持
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理论指导,也是制定实施各种计划的重要方针,在宏观决策中起过积极作用,也反映了
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是我国学者对金融理论的一种贡献。
“三平”理论是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财政平衡理论,在当时情况下,对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封闭经济转为
开放经济,对这一理论必须重新认识和更新,这主要表现在:
③随着
筹资主体和
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
市场化,在当前体制下,不仅要直接安排好预算内
投资规模和
结构,而已要
协调运用各种
经济杠杆间接调控社会投资和结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对象应由物资供求平衡转为
社会总供给与
总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