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
汉语词语
七贤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词义解释
小乘见道以前的七种修行位。又名七方便,或七加行。指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谓(大正44·789b):“声闻乘或分为二,谓贤与圣。见谛道前调心离过名之为贤;见道已上证理成德说以为圣。(中略)见道以前修七方便名方便道。五停心观、总别念处、暖等四心是七方便。”
修行阶位内容
此七种修行阶位之内容,略如下列:
(1)五停心位:这是修五停心观的阶位。五停心观是: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差别观和数息观的五种观。停为止、住义,修此五种观法,能止住五过。不净观,是从观身不净而停止贪欲;慈悲观,是从观一切众生为父母而停止嗔恚;因缘观,是从观因缘性理而停止愚痴;界差别观,是从观五蕴、十八界等而停止我见;数息观,是从观出入息而停止散乱。但此五种观法中,不净观与数息观最为重要。由于修五停心观,心得到静止,进而要锻炼观慧,故须修四念住。
(2)别相念住:是对身、受、心、法的四法,别观为不净、苦、无常、无我,以之对治常、乐、我、净的四颠倒。
(3)总相念住:是总观身、受、心、法,而其所以称为念住,乃使心念止住于对境之位。观慧渐次成熟,开始修四谛观,名四善根。
(4)暖:为接近无漏圣火的前兆,故从喻立名。
(5)顶:为位在暖位之退与忍位之进的两际,恰在山顶,故名。
(6)忍:为认知四谛最为殊胜之谓,以忍以上为不退位。
(7)世第一法:为有漏法中最胜的善根之谓,此位只有一刹那的时间,随即进入见道,生无漏智。
此中,前三者又名三贤或外凡,后四者又名四善根或内凡,三贤为顺解脱分,即顺益解脱(涅盘)的资粮;四善根为顺决择分,即顺益决择(无漏胜慧)的善根。
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9 11:24
目录
概述
词义解释
修行阶位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