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月》是中国名曲。原为
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
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
曲目意旨
《汉宫秋月》是著名的
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原为崇明派
琵琶曲,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唤起人们对受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曲目来源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而
《汉宫秋》是一出元末杂剧,作者是
马致远。《汉宫秋》讲的是
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汉初时开国元勋多为布衣出身,而后妃、宫女也多出身微贱。基于这一传统,汉朝的宫女与
嫔妃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而,每一位宫女都心存梦想,即有朝一日能获得被皇帝宠幸的机会。然而王昭君在宫中深居数年,却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过。
葛洪的《
西京杂记》中介绍了一则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宫廷画师
毛延寿因向王昭君索贿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使王昭君的相貌显得比较普通。由于宫女太多,
汉元帝只凭借画师呈上的画像上来选择宫女。这样一来,原本拥有惊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没在众多的宫女里了。此为野史,不足为信。
据《后汉书·南
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
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
掖庭。时,
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
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
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王昭君之所以自愿远嫁匈奴,是由于“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与其在宫中过着冷清孤寂的生活,让青春年华年复一年的老去,不如远赴异域。所以听说汉朝的
属国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之时,王昭君果断的毛遂自荐。然而,皇宫内的生活虽然孤寂,倒也平静,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来如何,谁也不知。
李白有诗云:“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杜甫显然很同情王昭君,他写下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诗句。而做为政治家的
王安石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认为
昭君出塞不是件坏事,写诗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昭君出塞时,是否充满了悲怨情绪,后人已无法得知。无论如何,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人生选择。虽然这是一次
政治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许并不复杂,并非抱有为“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的目的。这种说法显然是
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强行解读了。
后来昭君在匈奴生了两个儿子。
呼韩邪单于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欲娶昭君。父死后,子可娶继母,兄死后,弟可娶其嫂,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昭君觉得难以接受,于是上书
汉成帝求归,
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汉习从胡俗,昭君后来只好服从。唐代
吴兢在《
乐府古题要解》中却说,昭君誓死不愿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于是,“昭君乃吞药而死”。难道历史上的“
昭君怨”就是源自这等讹传?
宫女之怨是个传统话题。
汉乐府中有不少关于宫女之怨的题材,如《
玉阶怨》,《昭君怨》,《昭君悲》等。后来甚至形成了专门描述后宫的诗体,名为宫词。唐朝
张祜的一首五言绝句《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
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即是描述宫女的佳作,写出宫女积郁难遣的深怨。唐朝诗人
王建、五代时
后蜀花蕊夫人都曾做过《宫词》百首。宫女身居深宫,不得自由,日久自然生怨。另一方面,西汉
辞赋家邹阳在
《狱中上梁王书》中曾感叹:“女无美恶,入宫见妒。”三千嫔妃和宫女,整天想的事情是向皇帝一人
争宠,怎能不妒。然《汉宫秋月》中的幽怨并非小家碧玉式的、弱不禁风的
闺怨。汉代宫娥身材健硕,能陪皇帝骑马、打猎,宫内活动受到的限制也较后世皇宫为少。因而她们怨则怨矣,本身并不幽闷纤弱。
汉代宫女中也有不怨的。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讲汉代有一个宫女名叫
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她每天极为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她的诚心感动了皇帝,以后每年正月十五,
汉武帝批准家家户户做汤圆,
点灯笼,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宫,与家人团圆。
且把遥远年代里的幽怨抛在一边,听《汉宫秋月》,品十五元宵,岂非快哉?
演奏形式
古筝
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
代表性的山东筝曲。
二胡
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
顿音,音乐时断时续。二胡《汉宫秋月》:由
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
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
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
变徵音的多次出现。
江南丝竹
江南
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
乙字调”(A宫),由
孙裕德传谱。原来
沈其昌《
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
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
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中段运用了
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
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
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一般是据
无锡吴畹卿(1847年-1926年)所传,但
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琵琶曲 《汉宫秋月》共两曲,异曲同名。
A.乙字调( A调)的《汉宫秋月》,乐谱最早见于1916年
沈肇州所编的《瀛州古调》,乐曲旋律在抒情委婉之中包含着凄苦哀怨之情,在演奏上突出了琵琶文曲推、拉、吟、揉、擞、打等特殊技巧,细腻深刻地刻化了被禁锢在宫廷中的宫女们的内心痛苦。
尺字调( C调)的《汉宫秋月》,初见于无锡吴畹卿(1847-1926年)传抄谱:全曲六段加尾声,无分段
小标题。
《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小工调(D调)记写,调整变调后造成了调式混乱。
各传谱的乐谱段落划分虽然不同,但旋律基本相同,都是表现一种哀婉凄楚的情绪。
古琴
古琴曲《汉宫秋月》,又名《汉宫秋》,曲谱见于《
阳春堂琴谱》。
《西麓堂
琴谱》等琴谱中,在古代流传较为广泛,近代以来逐渐失传。
20世纪80年代,古琴演奏家
吴钊先生,对《汉宫秋月》进行打谱,前后大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复原弹出了《汉宫秋月》这首琴曲,让这首将近16分钟的古老的曲子重见天日。
有关诗词
作者:杜天明
古筝曲《汉宫秋月》
切切犹闻忆旧年,黄沙淹没汉江山。
清风低诉些些事,昨月始从今日圆。
宫汉章
花垂秋断自难安。
叹去时香残。
清冷月,似姣容,照尘凡。
几丝伤意,岂止今夕,九月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