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是西方
行为科学中有别于X理论和Y理论的
管理理论。日裔美国人大内于1981年在其著作《Z理论一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中提出。大内在研究美、日企业
管理方式异同点的基础上,提出美国企业应向日本企业的管理方式学习,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一种新的、兼有美、日企业管理方式中积极方面的
管理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对职工采取长期雇佣政策;(2)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
参与管理;(3)实行
个人负责制,进行创造性管理;(4)管理者应全面关心职工,建立融洽的关系;(5)对职工进行全面知识和
技术培训;(6)对职工给予长期全面的考核和评价,采取稳步提升制度;(7)正规的检测手段和不正规的控制机制等。由此得以在企业中建立信任的
人际关系,取得管理者与职工在目标和利益上的一致。
形成
Z理论(Theory Z)是由威廉·大内在1981年提出代表
日本式管理的理论。
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都设有子公司或工厂)进行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
生产率普遍高于美国企业,而美国在日本设置的企业,如果按照美国方式管理,其效率便差。根据这一现象,大内提出了美国的企业应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的
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一种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 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该书在出版后立即得到了广泛重视,成为80年代初研究管理问题的名著之一(《Z理论》一书与《
成功之路》、《日本的管理艺术》、《公司文化》一起被称为美国管理“四重奏”,其中《日本的管理艺术》作者之一帕期卡尔曾与大内一起研究日本的管理)。
内容
Z理论内容基本可以简述如下:
1.畅通的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应保证下情充分
上达;应让职工参与决策,及时
反馈信息。特别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鼓励第一线的职工提出建议,然后再由上级集中判断。
2.
基层管理者享有充分的权利 基层管理者对基层问题要有充分的处理权,还要有能力协调职工们的思想和见解,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开动脑筋制定出集体的建议方案。
3.中层管理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中层管理者要起到统一思想的作用,统一向上报告有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4.长期雇佣职工,及时整理和改进来自基层的意见 企业要长期雇佣职工,使工人增加
安全感和
责任心,与企业共荣辱、同命运。
5.关心员工的福利 管理者要处处关心职工的福利,设法让职工们心情舒畅,造成上下级关系融洽、亲密无间的局面。
6.创造生动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不能仅仅关心生产任务,还必须设法让工人们感到工作不枯燥、不单调。
7.重视员工的培训 要重视职工的培训工作,注意多方面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8.职工的考核 考核职工的表现不能过窄,应当
全面评定职工各方面的表现,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晋级的依据。
大内认为,任何企业组织都应该对它们内部的
社会结构进行变革,使之既能满足新的
竞争性需要,又能满足各个雇员自我利益的需要。z型组织也许就接近于这种新的组织形式。
特点介绍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
基本原则来实行“
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
个人决策、员工处于
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他认为当时研究的大部分美国机构都是A型组织。A型组织的特点为:
1.短期雇用;
2.迅速的评价和升级,即绩效考核期短,员工得到回报快;
3. 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造成员工过分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但对整个企业并不了解很多;
4.明确的控制;
5.个人
决策过程,不利于诱发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6.个人负责,任何事情都有明确的负责人;
7. 局部关系。
相反,他认为日本企业具有不同的特点:
1.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2.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制度;
3.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人才;
4.管理过程既要运用
统计报表、
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
启发诱导;
6.对-事件工作集体负责;
7.人们树立牢固的
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相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作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他把这种组织称为J型组织。
大内不仅指出了A型和J型组织的各种特点,而且还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
文化传统以致其典型组织分别为A型和J型,这样,就明确了日本的管理经验不能简单
地照搬到美国去。为此,他提出了“
Z型组织”的观念,认为美国公司借鉴日本经验就要向Z型组织转化,Z型组织符合
美国文化,又可学习日本
管理方式的长处,比如“在Z型公司里,决策可能是集体做出的,但是最终要由一个人对这个决定负责”。(第66页)而这与典型的日本公司(即J型组织)做法是不同的, “在日本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对某种特殊事情担负责任,而是一组雇员对一组任务负有
共同责任”。(第39页),他认为“与市场和
官僚机构相比,
Z型组织与氏族更为相似”,并详细剖析了Z型组织的特点。
实施
大内认为,
企业组织如同婚姻一样,建立以后必须加以维护。对于那些想建立z理论组织的人们,大内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指导(但却并不包罗万象)。这个过程本身需要耐心和时间(至少两年)。
1.实施z理论 在实施Z理论过程中,企业必须做到:
(1)z理论必须被看做是现代组织观,且又必须有
高层管理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确立。
(2)组织结构和激励动机都是这种组织观的组成部分。
(3)发展和完善
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同时强调听取他人意见、
参与决策。
(4)关注相互交流的内容和过程。
(6)工人们(包括工会成员和非工会成员)必须加入到组织现的形成过程中来,因为人们总是认同他们参与创造的东西。
(7)迟缓评估与晋升制度必须确定下来。
(8)必须拓展职务和职业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唤起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
工作效率并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更大的满足。
2.重视组织
观 如果不能认同并接受
组织价值、
组织目标以及组织观念,那么,上述任何一点都
无从谈起。如果已经确定的组织观不能被实施,那么一切努力也都是没有价值的。一个组织可以运用从
调查反馈到操作运行等多种方法来保证组织观的实施,但是,组织内一定要有一种接受非量化组织目标的愿望。
z理论的
组织文化建立在某种传统的风尚基础上,其中,对员工的承诺最为重要,而这种承诺又是建立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大内推断,如果美国的公司能够使公司目标与员工
个人需求相协调,那么就可以从日本人的挑战中学到许多东西,并由此而获益。
转化步骤
考虑到由A型组织到
Z型组织转化的困难,大内给出了明确的13个步骤,认为这个变革过程一般应如此进行:
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挖掘每个人正直的品质,发挥每个人良好的作用;
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
经营方针,关注
企业宗旨;
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战略,明确大家所期望的管理宗旨;
4.能够创立高效合作、协调的
组织结构和激励措施,来贯彻宗旨;
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
管理思想是否完全理解;
7.把工会包含在计划之内,取得工会的参与和支持;
8.确立稳定的雇用制度;
9.制订一种合理的长期考核和提升的制度;
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扩大雇员的
职业发展道路;
11.认真做好基层一线雇员的发动工作,使变革在基层顺利进行;
12.找出可以让基层雇员参与的领域,实行
参与管理;
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大内认为这个过程要经常重复,而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比如十到十五年。
案例分析
惠普:有意识地选择和提拔员工 惠普公司的做法是有意识地选择和提拔员工。该公司意识到,组织中的每个层次都会有
建设性的见解出现,而且,人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需要有行动上的
自由。诚然,盈利是该公司的首要目标,但作为一个以
顾客至上为宗旨,并有众多员工为解决各种问题而努力工作的公司,它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与人相关的目标,那就是重视以绩效为基础的劳动
安全保护,激发员工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承认员工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责任等。
道顿—哈得逊:关心员工的福利 道顿—哈得逊公司是一个
多元化经营的零售公司,以优秀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产品著称。在零售业务中,它注重真诚、正直和责任心,而且,更关心员工个人及其在专业上的发展。在努力为股东分配“富有吸引力的红利”的同时,该公司也乐于“为其所在的
社区服务”。
洛克威尔:注重考评 洛克威尔公司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公司所处的地位、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考察,建立起了“自身的
文化模式”。公司在各个重要方面进行了
自我评价,其中包括短期与长期环境、
组织沟通、信息共享、
个人发展和
工作安全等这类有关z理论的问题,这一切都说明公司正在接近z组织的性质。
英特尔:个人与整体紧密连系 英特尔公司把个人的成功与整体的成功联系在一起,因为员工既是单独的个体,同时又是组织的成员之一。
经理人员“必须能够承认并接受员工的错误,同时又能向他们学习”。
组织管理也要涉及开放交流、
道德规范、
员工发展、长期承诺和集体协作。
相关图书
基本信息
书名:Z理论(珍藏版)
丛书名:华章经典·管理
书号:978-7-111-42275-4
译者:朱雁斌
出版时间:2013.5
页数:244页
内容简介
威廉·大内从组织角度研究了日本的企业及其成功模式,希望从拥有不同
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身上找到美国企业可以借鉴的东西,希望化威胁为美国
企业发展的动力。
书中用很大的篇幅论述日本企业的优势,但其中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对美日企业的比较和分析,而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的组织范畴。作者挑选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雇佣制、评估与升职、雇员的职业发展、控制机制、决策、负责制和对整体或局部的关注等方面分析了双方企业或组织的特点。
作者在麦格雷戈“
X理论”和“
Y理论”管理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Z理论”,强调组织管理的文化因素,并认为组织在生产力上不仅需要考虑技术和利润等硬性指标,而且还应考虑软性因素,如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微妙性等。X理论和Y理论体现了西方的
管理原则,而Z理论则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加入东方的人性化因素,是东西方文化和
管理哲学的碰撞与融合。
作者简介
威廉·大内
日裔美国
管理学家,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获得
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
芝加哥大学企业管理博士,担任数家《
财富》500强企业的顾问。
大内从1973年开始专门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经过调查比较日美两国管理的经验,提出了“Z理论”。《Z理论》出版后,立即得到各国管理界和管理学者的注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畅销书,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书目录
丛书赞誉
译 者 序
致 谢
导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向日本学习 ∥ 1
第一篇
向日本学习
第1章 我们能学到什么 ∥ 10
评估与升职 ∥ 22
第2章 日本公司的运作方式 ∥ 33
决策 ∥ 36
集体价值观 ∥ 40
强调在整体上关注人 ∥ 43
第3章 美日公司比较 ∥ 47
比较一 ∥ 48
不同的传统 ∥ 53
比较二 ∥ 56
第4章 Z型组织 ∥ 59
企业实质的问题 ∥ 65
支撑Z型组织的理论 ∥ 69
难以改变 ∥ 73
第二篇
让Z理论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5章 从A到Z:步骤 ∥ 80
第一步:了解Z型组织和你扮演的角色 ∥ 82
第三步:确定适当的管理哲学并让公司的领导参与 ∥ 86
第四步:哲学观的实现靠的是搭建结构和提供动力 ∥ 87
第六步:自我检验和系统检验 ∥ 92
第七步:让工会参与 ∥ 94
第九步:确定缓慢的评估和升职制度 ∥ 98
第十步:拓宽职业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 ∥ 100
第十一步:做好在基层实施变革的准备 ∥ 102
第十二步:选择在哪些方面实施参与式管理 ∥ 104
第十三步:提供发展整体化关系的机会 ∥ 105
总结 ∥ 106
第6章 从A到Z:设计哲学观 ∥ 107
哲学观的产生 ∥ 109
让哲学观发挥作用 ∥ 114
在灵活运用手册的过程中加以完善 ∥ 117
让各个零部件协调运转 ∥ 120
利用自我批评 ∥ 122
有关企业哲学观的结论 ∥ 130
第7章 谁取得了成功:一些有关Z型组织的案例 ∥ 132
案例一:变革从上层开始 ∥ 133
案例二:传播文化 ∥ 136
案例三:接班人的问题 ∥ 139
案例四:Z理论在办公室和工厂中的应用 ∥ 142
结论 ∥ 156
第8章 Z型文化 ∥ 159
容纳批评与欢迎开诚布公的场所 ∥ 163
信任、友谊和合作 ∥ 167
成为一个团队 ∥ 170
谁重视他们的产品,他们就重视谁 ∥ 172
支持Z型文化的Z型环境 ∥ 174
置身于Z型文化中的意义 ∥ 176
结论 美国号企业航母的生死存亡 ∥ 180
附录A Z型公司的哲学观 ∥ 184
附录B 质量控制小组 ∥ 208
注释 ∥ 215
参考文献 ∥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