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简称PTCD)是在影像技术下经皮经肝在胆道内放置导管的一项技术手段。对很多胆道疾病来说,PTCD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也可以是姑息性的治疗方法。
胰头癌、
壶腹癌、胆系恶性肿瘤等可造成梗阻性黄疸,此类患者大多高龄,或伴有心脑肺基础性疾病,且发现时多为晚期,不能耐受手术或已无手术机会。
胆道梗阻会引起胆道压力增高,造成皮肤
巩膜黄染;还会造成
肝细胞肿胀,导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此时可通过胆汁引流降低胆道压力,改善
肝功能,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
生存质量。胆汁引流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内镜下胆汁引流(EPD)及
胆肠吻合术。其中,PTCD被广泛的应用。PTCD可通过内引流和外引流的方式引流胆汁。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中导丝不易经过狭窄,单纯的外引流方式较为常见。多侧孔导管远端通过狭窄可实现内引流,这种方式近似生理性胆汁引流,相比于外引流胆汁流失更少,对肠道功能影响较小,更加被推崇。经PTCD管置入支架经过狭窄段同样可以实现内引流,现已成为治疗胆系
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的
姑息治疗方法。此外,PTCD术后经导管植入I粒子行进一步
放射治疗同样在临床上有一定疗效。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其最常见病因为
胆管结石,其次为
肿瘤。一旦确诊,原则上应紧急解除胆道梗阻并降低
胆管内压力。PTCD、EBD或
手术治疗均可解除胆道梗阻,实现胆道减压,达到治疗目的。其中PTCD可使不少高危、高龄、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渡过
危险期,为
择期手术创造了条件,从而大大降低择期手术的
病死率,因其操作相对简单、损伤小、疗效值得肯定等优点,PTCD对AOSC的治疗值得推广。
胆道结石或肿瘤患者因
胆汁淤积,可出现肝功能不良、黄疸、
血浆蛋白低、凝血和
免疫功能欠佳甚至
胆管炎、
胰腺炎等表现,而这些可能推迟手术时间并影响手术的结果。PTCD等术前胆汁引流方法可以解除胆汁淤积、改善肝功能、调节凝血和免疫功能,减少
术前准备时间。
利用PTCD管形成的纤维窦道可行经皮经
肝穿刺胆道镜探查术(PTCS)为无法手术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取石治疗,穿刺置管后一般需要4~6周时间形成成熟的纤维窦道。
根据以上内容,参照PTCD2010年的
质量改进指南,总结其
适应证:(1)恶性梗阻性黄疸需姑息性胆道减压治疗;(2)良性胆道狭窄或
急性胆管炎需胆道引流减压;(3)胆道手术需术前减黄准备;(4)需经皮胆道入口行支架植入、狭窄胆道扩张、
结石或异物取出、
近距离放射治疗;(5)需经皮胆道入口行
胆道造影或病理活检为
胆道疾病做诊断参考。
堵塞和
脱位:当
引流管引流液突然减少或未见引流液,
黄疸复发,应考虑引流管堵塞或脱位。
血块、感染灶、
肿瘤生长是常见堵塞原因。当引流管堵塞时,常规采用
庆大霉素加
生理盐水向导管匀速缓慢注入后
回抽一般可以解决。但阻塞常常发生在患者出院后的家中,因此导管冲洗应包括在日常
家庭护理中。
对于脱位,预防重于处理。应仔细牢固将引流管固定在腹壁,防止引流管受压,最好不要将引流管固定于床边,向患者及家属反复强调引流管脱位的危险性,家庭护理至关重要。当需要长时间带管时,患者普遍认为
剑突下插入的导管比右侧的导管相对舒适。
出血:一般长期
梗阻性黄疸的患者
凝血功能差,且穿刺本就易损伤血管造成出血,由于肝脏是实质性器官,一般肝内小
血管损伤引起的出血可不需处理;但经
扩张器扩张
窦道、反复多次穿刺操作或伴有
腹水的患者应注意术后出血。伴腹水者肝脏与
腹膜之间因腹水而游离,出血可进入腹腔,不易被发现。为防止出血患术前要充分结合
影像学检查,设计合适的穿刺路线,置入引流管时应在透视下调整到对胆道低张力的位置,卷曲的
头端置于初级胆道或肠道内,术中术后都要密切监测血压。
其他
并发症:
胃肠道功能紊乱也是常见的并发症。
胆汁内大量的
胆盐、
胆汁酸等对维持肠道的
酸碱平衡和胃肠功能有重要作用。持续大量胆汁丢失后常导致
代谢紊乱,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肠蠕动减缓延滞等。胆汁回输可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此外PTCD还有
胆汁性腹膜炎、
气胸、
胆瘘、
脓毒症、
胆心反射、
心肌梗死、
肺炎、
肾衰竭等许多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