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ublic Health,简称MPH)于2002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其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从事公共卫生专业的在职人员,以及有志于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其他相关专业人员,业务范围为“简章”中学科方向包括的内容。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
根据学科特点,借鉴国内外MPH培养经验及
社会需求,设置以下研究方向:
1. 疾病预防控制:通过对现代
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等专业书籍的系统学习,使得学员能够全面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实现MPH的培养目标。
2. 临床流行病学:通过对现代流行病学、临床流行病学等专业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临床
科研设计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的科学性和
工作效率,实现从事临床
管理专业的MPH的培养目标。
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方向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和
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
应用型专业人才,特别是营养与食品
政策制定,社区
健康管理,
食品卫生监督等
高级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为英语、流行病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统计学、卫生监督学、
卫生检验、
毒理学、计算机基础、心理学、营养学基础、营养流行病学、
健康教育学、食品卫生与安全控制、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
4. 卫生学与卫生执法监督:专业方向为对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卫生、食品、化妆品、医疗机构中的卫生学问题进行监测与监督。要求完成
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检验基础、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放射卫生、卫生法学、现场调查技术等课程。
5. 环境健康效应与评价:专业方向为环境中各种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和
生物因素)的分析测定、人群健康效应调查与评价(急
慢性中毒、三致效应等)、
分子生物效应研究、干预
防护措施研究等内容,要求完成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卫生检验基础、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毒理学等课程。
6.
化学危害检验、评估与控制:专业方向为环境、生产、生活中各种化学毒物,以及突发化学事故的检测、评估与控制。包括化学中毒检验,化学毒物污染,食品化学安全,化妆品安全,以及化学品安全相关
政策法规的建立等,培养应对各种化学危害相关的公共卫生管理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完成化学危害检验、化学危害评估与控制、卫生事业管理、
卫生经济学、
社会科学、
专题讲座及研讨等课程。
7.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完成
卫生管理学、管理学基础、卫生
政策分析、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
研究方法、医疗保障体制等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为
医疗卫生机构培养管理人才。
8. 医学救援与
应急管理:专业方向为完成应急管理、灾害医学、卫生管理学等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
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人才。
9. 管理心理:专业方向为完成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卫生管理学、管理学基础、卫生管理研究方法等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为医疗卫生机构培养管理心理人才。
10. 卫生管理统计:专业方向要求能完成流行病学、
医学统计学、卫生信息学、卫生管理统计、
医院管理统计等课程。
11.
生物统计:专业方向要求能完成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临床实验设计与
统计分析方法、观察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遗传与基因
统计方法等课程。
12. 电离、
电磁辐射危害及
卫生防护:研究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
生物效应,医学应用,辐射危害的防护、诊断和治疗,
核事故的医学
应急处理。
13. 物理因子环境污染危害及防治:研究声、光、电等物理因子效应及医学应用,物理因子
职业暴露和
公众暴露的危害评估、预防、诊断和治疗。
14. 公共
口腔卫生和口腔医疗
服务管理:专业方向要求完成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
医院管理学、公共口腔卫生学、口腔医疗管理学、口腔
医学史等课程,提高各级口腔医院、口腔门诊部等单位从事公共口腔卫生和口腔卫生管理的在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
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设置原因
设置和试办公共卫生硕士
专业学位是我国医学
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现有的高层次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相当缺乏,MPH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具有较高
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在职人员开辟了以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渠道。公共卫生硕士招生对象为大学本科(一般应具有学士学位)毕业后工作满三年热爱公共卫生事业,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在职人员。除从事公共卫生及相关工作的人外,非医学背景的人也可以报考,比如具有数学、法律、经济等专业背景的人士。 在报考前,招生单位要对考生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报考条件者领取并填写考生报名资格审查表(可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发展中心主页下载),并附上
身份证、本科
毕业证和
学位证复印件交至所报考学校
研招办。通过资格审查者方可报名。
考生报名后,参加MPH的
全国联考,由招生学校择优录取,考试时间为每年10月份。考试科目有外语(英语、日语、俄语)、卫生事业管理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政治理论4门。其中外语、卫生事业管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3门参加全国联考,由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命题和阅卷。考试语种为日语、俄语的考生,只限报考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吉林大学。政治
理论考试由各校
自行组织,大多数学校安排在面试时考核。 在复习迎考中,考生主要可以参考以下资料:《公共卫生硕士(MPH)联考考试大纲与考试指南(卫生事业管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此外,考试语种为英语的考生还可参考《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复习指导》。考生所需的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联考考试大纲,也可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下载。
据悉,公共卫生硕士(MPH)学制一般为2到4年,实行
学分制,采取在职培养方式,攻读学位期间在校学习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课程分为
必修课和
选修课两类,为突出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才能,实行
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社会实践、
课题研究。理论学习采取定期集中授课和
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期间至少安排一个月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并完成
社会实践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选题。攻读学位者按照培养计划要求,通过
学位课程考试、完成公共卫生
现场实践、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将被授予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
首家中美合作公共卫生硕士(MPH)项目也已经于2013年在
大连医科大学举办,学制2年,学生在国内学习,授予美国
班尼迪克大学的学位。实施美式的
教学计划、教学方式。首批毕业生已经于2015年6月毕业,这些合作对于推动我国MPH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报考条件
2011年7月31日前
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热爱公共卫生事业,
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从事公共卫生及有志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在职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
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招生院校
考试大纲
第一章 卫生事业管理绪论
一、掌握管理的主要职能,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二、熟悉管理的概念,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及卫生事业的特点;熟悉卫生事业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卫生政策
一、掌握政策的基本类型;掌握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三、了解政策的概念、特征和
基本功能;了解我国的卫生改革政策。
二、熟悉
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熟悉
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
三、了解卫生组织及其分类、各类卫生组织的特点。
第四章 卫生计划
一、掌握计划及其相关概念,掌握制定计划的原则,制定
区域卫生规划的原则
二、熟悉制定计划的依据、制定计划的程序,以及掌握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三、了解计划的特点、种类和意义。
第五章 卫生评价
二、熟悉经济学评价方法包括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率分析等。熟悉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三、了解评价的目的;了解评价的内容。
一、握
卫生服务需要的概念、主要
影响因素:掌握
卫生服务需求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
卫生服务供给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
卫生资源的概念及其常用指标;掌握
卫生服务利用的概念和分类。
二、熟悉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熟悉
卫生费用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
评价指标;熟悉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和影响因素。
三、了解卫生服务研究的概念、目的和意义。
一、掌握
卫生人力资源的概念及特点;掌握卫生人力
规划程序。
二、熟悉
卫生人力规划的概念与意义;熟悉卫生人力考核的概念及意义。
三、了解卫生人力预测常用的方法。了解
绩效评价及其意义、步骤。
第八章 卫生信息管理
一、掌握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构架。
二、熟悉信息资源的概念、基本功能;熟悉卫生统计信息的特征与要素。
考试条件
根据《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06版)》第6条的规定,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
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具有一年以上的
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方可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未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不允许在毕业当年参加
医师资格考试。
中美合作MPH项目考试由美
方派专家来国内组织资质审核、面试工作。
美国公共卫生2013专业排名
Best Graduate Schools-
Public Health
论文写作
公共卫生
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应结合公共卫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题,突出课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公共卫生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选题应紧密结合卫生工作的实际;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质量较高的现场
调查报告,也可以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研究
设计方案,或其他研究论文;论文应表明作者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方法;论文结果应对公共卫生实际工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