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8榴弹炮
美国于1976年研制定型的牵引榴弹炮
M198榴弹炮,即M198式榴弹炮,是美国于1976年研制定型的一种155毫米牵引榴弹炮。
研制历程
为了能与华约国部队的第二梯队作战,取代当时已沿用20多年的M114A1式155mm榴弹炮,美陆军提出发展可用CH—47直升机吊运、具有战略机动性的新型155mm榴弹炮,并要求其发射火箭增程弹的射程应能达到30000m。
1968年9月开始研制,1969年制造出一门发展型样炮,称为XM198式。1970年4月进行样炮的系统鉴定,同年10 月完成设计工作。1972年4~5月交付了10 门样炮,1972年10月至1975年初进行可靠性试验。试验期间针对炮尾发生炸裂问题改进了发射装药结构,并将原来的楔式炮闩改为螺式炮闩。1975年2月到1976年10月制造出4~9号改进型样炮,进行第二阶段研制与使用试验。1976年12月正式定型为M198式155mm榴弹炮。1979年2月对19门定型样炮进行部队使用试验。从1968年开始设计到1979年完成最后部队使用试验,整个研制周期历时11年,进行了各种环境试验、强度试验、重要部件考核改进试验以及部队使用和鉴定试验等,累计发射了13万发炮弹。
设计特点
该型榴弹炮采用传统结构,由M199式炮身、39倍口径长身管、M45式后坐装置、瞄准装置和M39式炮架组成。
M198式榴弹炮是美国于1976年研制定型的一种155毫米牵引榴弹炮。由于大量采用轻金属,使全炮重量比同口径其它榴弹炮轻近1吨,具有射程远,威力大,机动性好,重量轻,可空运的特点,是一种适于直升机吊运且具有较好战略机动性的火炮。
组成部分
火炮
火炮采用M199式炮身。身管自紧镀铬,当量全装药寿命为1750发。螺式炮闩装有M53式击发机构和制式紧塞垫及紧塞环。炮尾装有一个用三种颜色表示炮管受热情况的警报器,炮手可根据颜色情况调节发射速度,避免身管过热。当身管温度超过350℃时,发出警报,此时应立即停止射击。双室炮口制退器重113.4公斤,效率为17%,但在炮手工作区域内的超压噪声较大,炮手需戴DH-178式头盔。使用8号装药时,需用一根7.5m长的拉火绳远距离拉发,避免炮手受冲击波的严重影响。行军时,炮身需向后回转180°,固定在大架上,以缩短行军长度。
M45式反后坐装置由两个制退机和一个复进机组成,为液体气压式,可变后坐长。复进筒固定在后炮箍上,位于身管上方,由浮动活塞、节制杆、调节器组成。两个制退筒也固定在后炮箍上,分别位于身管两侧。M39 式炮架用铝合金和A710高强度钢制成。铝合金焊接上架,用螺栓固定在下架上部的环形轴承上。大架为铝合金焊接的箱形结构。牵引环装在左
大架上,行军状态时负荷为226.8公斤。两个驻锄可以拆卸,平时分别安装在两个大架侧面。下架下方有圆形铝合金座盘,射击时用球形座连接在下架下面,行军时可卸下固定在大架上。
下架前方装有手动液压泵,射击时通过液压泵抬起炮车,使炮车轮离地180mm,火炮坐落在座盘上。方向机和高低机安装在上架上,齿弧均是密闭式的。两个平衡机为气压式,位于上架和摇架之间,最大承受压力为12.4MPa。
瞄准装置
瞄准装置包括放大率4×、视界10°的M137式周视瞄准镜,放大率8×、视界6°的M138式肘形瞄准镜和M17、M18式高低象限仪(-270~1433密位)。为了便于夜间作战使用,所有瞄准装置中的数字刻度,均用氚光源照明。间接瞄准射击时,炮手在左边,用M13式周视瞄准镜装定方位角。副炮手在右边,用M18式象限仪确定射角。直接瞄准射击时,使用安装在副炮手位置上的M138式肘形瞄准镜
弹药
M198榴弹炮发射M107式榴弹、M795式新式榴弹、M549A1式火箭增程弹、M449式杀伤子母弹、M483A1式反装甲杀伤子母弹、M864式底部排气子母弹、M712式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M692/M731式反步兵布雷弹、M718/M741式反坦克布雷弹、M454式核炮弹、M825式黄磷发烟弹、M110系列黄磷发烟弹、M116系列发烟弹、M485系列照明弹、M118系列照明弹、M110 式芥子化学弹、M121式VX和沙林弹、M631式催泪弹和M687式二元化学弹,还可发射正在研制的M785式核炮弹和M694E1式遥控振动与声响传感器炮弹,M785式核炮弹采用W82式战斗部。
上述弹药使用M119A1式(7 号)、M203式(8 号)和M211式小号发射药装药。弹药配用M78式、M557式和M739式弹头触发引信;M514 式、M728式和M732式近炸引信;M501式、M520式、M548式、M564 式和M577式机械时间瞬发引信以及M565 式机械时间引信。
基本数据
口径 155毫米
初速 563.9米/秒
最大射程 22000-30000米
方向射界 45度
高低射界 -5.5~+72度
理论射速 4~6发/分
炮身长 39倍
炮全长 12396毫米(行军状态)
炮全重 7076公斤(战斗)
编制炮手 10人
弹重 42.2~46.7公斤
运动方式 卡车牵引
配用弹药 常规弹药多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1 21:06
目录
概述
研制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