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5列车炮(英文:28 cm K5 (E) Railway Gun)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研制的一种列车大炮。
1935年,德国开始了新一代
列车炮的
研制计划,开发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了之前所进行火炮理论研究所积累的经验。老牌厂家
克虏伯的设计师们拿出了方案,最终,口径定为283毫米的 K5。该炮与之前生产所有列车炮相比无疑是最好的。
早期的武装列车只有
轻武器作为攻击的主要装备,想要有更强大的攻击武力,就必须换装大口径的火炮增强攻击力,这就是
列车炮的前身,但是这是一种临时的设计,早期的列车炮除了放上一些中口径的火炮外,有些直接拆下海军
舰炮来使用,这些火炮的后座力极强,没有经过特殊设计的车身往往承受不住强大的后座力,
车体结构受损、列车直接出轨的情形层出不穷,然而日新月异的科技,使得这些问题慢慢获得改善。发展列车炮的各国,纷纷针对早期列车炮的问题进行改善,使用的火炮口径也越来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
马其诺防线,建立了一连串可互相支援的列车炮
铁路网,到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更开发出拥有800mm口径的
古斯塔夫超重型铁道炮列车炮和拥有283mm口径火炮还有精准射控系统的K5 leopold 列车炮。
一次大战后,德国受到
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德国被禁止发展
大口径火炮,在各国列车炮发展起来情形下,德国巧妙的利用了以发展海军为借口继续做研制大口径火炮的计划。1933年,德国开始进行一连串搭载超
重型火炮的列车炮研制计划,其中
克虏伯公司所提出利用现有的载具搭配上283mm口径火炮的计划,并于1935年经在过各口径火炮测试的结果下,由于测试出来的效果最为显著,而为德国军方所采纳,并且定名为:K5(E) leopold 列车炮,于1936年服役,直至终战,德国仍然继续生产。
第一门K5于1936年正式服役,之后一直持续生产直到1945年。最终产量不确定,但估计在25门到28门之间。从各方面来讲,K5的设计都很经典,简洁的载具,杰出的弹药搬运设备和装弹机构,又细又长的炮身。
一般来说,列车炮是由车身前后两部行动机构来承载全部重量,K5的车身前后分别有6轴,每轴荷载18吨。而一部列车炮是由一系列的车厢构成,包括
火车头、乘员车厢、补给车厢、弹药车厢等组成。
在使用中,列车炮的
发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停到铁道上直接发射,另一种是固定在专门的铁道转盘上。
K5从生产到使用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中。K5以其优异的性能受到前线部队的好评。1940年,刚刚配备了GR35式榴弹的两门K5列车炮被秘密运到法国
多佛尔海峡沿岸,向海峡对岸的英国本土射击,对岸的英国虽然也有超过300毫米的列车炮和
海岸炮,但是以他们的射程根本够不着K5,只能干挨打,没有任何办法。在
大西洋壁垒,K5被海军部队使用来阻止预想的盟军穿越
多佛海峡的行动。直到1944年盟军登陆一直留在那里。有一门炮甚至被藏到了码头附近的美术馆里。尽管这样,还是躲不过盟军的侦察和轰炸。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为K5建造的混凝土碉堡车库。
1944年的意大利
安齐奥战役是K5发威的一仗,两门K5火炮在安齐奥的
铁路隧道里躲避轰炸,轰炸过后就跑出来攻击正在登陆的盟军士兵和装备,给盟军士兵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和恐慌,于是K5便有了另一个绰号“安齐奥特快”。
北非战役后期曾有计划运送至少一门在意大利的K5去
突尼斯。可以说“哪里有德军,哪里有K5”。铁道车拉着一门或两门K5和弹药车以及居住车厢的情景在欧洲
占领区内经常可以看见。
K5列车炮参与的战役最有名的莫过于1944年的安齐奥战役,由美国卢卡斯将军所指挥的登陆部队在意大利
安齐奥登陆,建立滩头堡。但是卢卡斯将军却只顾著将补给运上岸而停滞不前,反观德国的凯塞林将军在发现盟军的登陆后停滞不前的情况,紧急利用战前安排妥当顺畅无阻的铁路系统调派K5列车炮抵达意大利进行支援,由于K5列车炮有精准的射控系统,异常准确的
命中率将美军压缩在小小的滩头堡
达四个月之久,最后,美军终于发动进攻,最后击溃德军并俘虏了K5列车炮,也才终于知道造成美军在安齐奥沙滩重大伤亡的元凶就是这门炮。在西战场方面,K5躲进了
大西洋长城中,准备对
假情报所指示将从多佛海峡登陆的盟军轰击;另外有两门K5参加了
列宁格勒攻防战之后又参与了斯大林格勒攻防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