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指生物体内能够代表该物种的、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
条形码介绍
科学家们用DNA条形码
技术鉴定物种及物种间
亲缘关系,修改已有的分类学结论等。
2002年生物学家研发出生物自己的条形码,用于对
动物界,包括
脊椎动物和
无脊椎动物身份识别,但这种条形码并不是印在物品上,而是存在于所研究的动植物DNA中。
根据在2011年8月举行的
美国生态学会会议上公布的研究,DNA条形码已经成为
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不仅用于物种鉴定,同时也帮助生物学家进一步了解
生态系统内发生的相互作用。DNA条形码是一个特定的DNA片段序列,拥有足够的可变性以确定物种出身。在发现一种未知物种或者物种的一部分时,研究人员便描绘其组织的DNA条形码,而后与国际数据库内的其他条形码进行比对。如果与其中一个相匹配,研究人员便可确认这种物种的身份。
研究方向热点
条形码技术(Barcode techniques)是为实现对信息的
自动扫描而设计的,它在零售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节省了交易时间,提高了销售效率。随着
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基于DNA bar.coding技术进行鉴定和分类的研究已成为
生物分类学研究中引人注目的新方向和研究热点。关于DNAbarcoding的大量报道见诸于相关学术刊物和其他媒体上,如Science_1I2,Nature ,
PNAS_5I6,The NewYork Times¨,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等。生物
条形码协会(Consortium for the Barcode of Life)已有40个国家的130多个研究单位参与其中 。2007年5月10日,世界上第一个DNA barcoding鉴定中心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Guelph成立 。本文综述了DNA barcoding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就该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应用的
技术方法、
技术路线、关键问题以及
应用范围等方面开展研究进行了论述,为建立中药材DNA barcoding鉴定技术奠定基础。
定义
在DNA分类学(DNA Taxonomy,即以DNA序列作为
生物分类系统平台)的基础
上加拿大动物学家Paul Hebert等对动物界,包括脊椎动物和
无脊椎动物共11门13 320个物种的
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基因序列比较分 析,除腔肠动物Cnidaria外,98% 的物种
遗传距离差异在种内0% ~2% ,种间平均可达到11.3% ,据此提出可以用单一的小片段基因来代表物种,作为物种的条形编码,为全球生物编码 ’ ,即DNA barcoding(DNA条形码)是利用一段标准DNA 序列作为标记来实现快速、准确和自动化的物种鉴定,类似于超市利用条形码扫描区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商品。由于Paul Hebert首先倡导将条形码编码技术应用到生物物种鉴定中,因此他被称为DNA条形编码之父。
理想标准
理想的DNA barcoding应当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足够的
变异性以区分不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
保守性;(2)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区来尽可能鉴别不同的
分类群;(3)目标DNA区应当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
分类系统(科、属等)中的位置;(4)应该是高度保守的
引物设计区以便于
通用引物的设计;(5)目标DNA区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 。DNA barcoding作为生物“种水平species—level”鉴定的工具引人注目。
Genbank数据库中CO I序列正在快速增加。Min等分析了CO I序列及其来源
基因组核苷酸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849个CO I基因的5 端的DNA barcoding序列令人惊奇地准确地代表了其来源完整
线粒体基因
mtDNA的重要信息,也就是说对于未测序的基因组,从DNA barcoding能快速预知完整基因组的组成 。
发展研究进展
2003年,詹森的研究小组开始为目录中的
昆虫描绘DNA条形码。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1种他们原以为以10种植物为食的
蝴蝶实际上是10种不同的蝴蝶种群,每一种以1种植物为食;1种看似单一种群的
黄蜂实际上是36种截然不同的种群;对16种苍蝇种群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实际上是73种独特的种群。詹森在相隔仅1000米的区域内捕捉皇帝蛾,两群皇帝蛾的DNA条形码差异比例达到8%,证明一个单一种群分化成两个种群。
在
南太平洋塔希提岛附近的
法属波利尼西亚岛屿
茉莉亚岛,一项大型DNA条形码计划已经进行到第4个年头。从山顶到深海,一支国际科学家小组确认了体长超过大约1毫米的所有生物并描绘DNA条形码。迄今为止,科学家共为茉莉亚岛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编制目录,涉及到大约6500个物种。如此高的
覆盖率是研究茉莉亚岛
生态系统的第一步。在这座岛屿的一些栖息地,物种拥有的可辨认特征并不是很多。
近期
茉莉亚岛生物代码项目负责人、
史密森尼学会的克里斯·梅耶表示,根据鱼类胃内容物破译其
饮食结构就像根据
干衣机内的
棉绒判断衣服使用何种布料一样。如果你找到一个纽扣,判断它来自哪条裤子并非难事。但如果是一小团绒毛,你就很难判断到底是来自蓝毛巾还是蓝色
牛仔裤。在这种情况下,DNA条形码便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梅耶与同事马特希·莱雷和J. T.伯赫姆对3种鱼类的胃内容物进行DNA排序,而后描绘
条形码。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有多达69种
捕食性物种与他们数据库中的条形码相匹配。这个数据库涵盖一个生物目录,涉及到蠕虫、其他鱼类、
软体动物和
甲壳类动物。
研究发现,只有一种
枪虾和一种
东方扁虾这两种捕食性物种成为一种以上的捕食者的猎物。梅耶表示:“捕食者的猎物选择——至少这项研究中涉及的物种——要比我们此前认为的更具有配置性。”目前,
生态学家开始将捕食者与猎物间的这种关系与
生态系统模型结合在一起,用于测试这种
资源配置如何支持珊瑚礁的恢复,尤其是在面临气候变化以及最近的
外来物种入侵呈
上升趋势的情况下。
运用CO I作为条形码对韩国92种
鸟类物种进行了有效鉴定。同时,CO I基因特定片段作为DNA barcoding在真菌的鉴定研究中也取得了有价值的结果 。Min等对Aseomyeota、Basidiomyeota、Chytridiomycota的3 1个真菌物种CO I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约600
bp的CO I
基因片段长度可以准确进行鉴定 。由于CO I基因在植物中的
进化速率远慢于在动物中的进化速率,不适合作为大多数植物的编码基因,许多学者对植物中适合作为DNA barcoding的基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Kress等应用rDNA
ITS序列和
质体trnH—psbA
基因间序列对53个科88个属99个物种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DNA ITS序列和质体trnH—ps—基因间序列可以对植物物种进行DNA条形编码 。Chase等评价了
叶绿体rbcL序列和rDNA ITS序列,并提出在
陆地植物长期的DNA条形编码目标研究中,需要进行更为精确的
多标记序列条形码研究 。Taberlet等研究认为叶绿体trnL(UAA)
内含子全序列(254—767 bp)及其P6环(10—143 bp)在作为DNA条形编码中虽有不足,但仍具有许多优势,如
引物高度保守,扩增体系稳定,P6环在高度降解的DNA样本中仍然可以扩增出来,在食品行业,
法医鉴定和
永冻层中的样品的鉴定研究中优势明显 。
目前
一系列DNA条形码计划正在世界各地进行。在
加拿大丘吉尔的
北极圈附近地区,科学家对6000种物种进行编目,包括数量惊人的昆虫;在
新几内亚,DNA条形码用于了解蝴蝶的进化;在
波多黎各,这种条形码又被用于破译森林的结构。梅耶说:“DNA条形码就像是
放大倍率10x到100x的显微镜。”借助于这项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较以往更进一步了解
生态系统,获取更多细节。
趋势
由此可见,DNA.barcoding技术可以利用一段或几段标准DNA序列实现动物、植物和真菌物种的快速鉴定,该技术将是今后生物物种鉴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优点
生命条形码联盟(CBOL)阐述了DNA条形码的优点:
1、以
DNA序列为检测对象,其在
个体发育过程中不会改变。
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同种生物不同生长时期的DNA序列信息是相同的,即经过加工,
形态发生变化,而DNA序列信息不会改变,较之传统的方法,扩大了检测样本范围;同时样本部分受损也不会影响识别结果。
2、可进行非专家物种鉴定。该技术是机械重复的,只要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方案,经过简单培训的技术员即可操作。
3、
准确性高。特定的物种具有特定的DNA序列信息,而
形态学鉴别特征会因趋同和变异导致物种的鉴定误差。
4、通过建立DNA条形码数据库,可以一次性快速鉴定大量样本。
分类学家新的研究成果将不断地加入数据库,成为
永久性资料,从而推动分类学更加快速深入地发展。
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些短的 DNA基因片段作为条形码来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
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增强人类监测、了解和利用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能力,其在生命科学、
法医学、
流行病学,以及医药、
食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DNA条形码技术不仅会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分类学研究,更会加速
微生物资源的保藏、鉴定工作,推动微生物资源的更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