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即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
命题规则
高考作文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一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语文作文试题共4道。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公布时间
2023年6月7日。
试题汇总
试题评析
2023年6月7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
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
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全国乙卷写作试题和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全国乙卷写作试题
“一花独放不是春”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大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小到个人之间的交往,莫不如此。两则材料并举,又构成了对话关系。考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
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11月16日在
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该文文风雄辩切要,论证“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以及如何“学习和掌握正确方法,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相关精神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讲话中不断得到贯彻和深化。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材料一选取的是讲话中关于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段,要言不烦,观点明确,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
“故事的力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联想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苏武牧羊、
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色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选自《韩非子•十过》,文中曹君因“无礼”而“绝世”,釐负羁因“守礼”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试题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
3.育人育心,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心选择体现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理念的素材,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引导考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真正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
全国甲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小说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二、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是有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人才培养要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1.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清晰表达见解。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作其他过多限制要求,为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考生从话题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试题材料非常简洁,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考生也可以通过记叙、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
“人·技术·时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2.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对于丰富精神、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至关重要。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选文学作品,针对作品特点设问,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思考。
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语言精炼、富有特色。节选部分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特征,形神毕肖。试题考查对文学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恰当运用文学语言增强小说审美表现力的。新课标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舞台场景描写热闹酣畅,自然风景描写清幽秀丽,人物描写具有传统世情小说的风韵。
新课标II卷古代诗歌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化用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考查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2023年5月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科学不只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集合,也表现为一种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语文中包含科学的要素,试题也多有体现。如通过文质兼美的科普文章激发考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在思辨性文章阅读中考查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在科学类论文、论著阅读中考查梳理探究、归纳概括、假设验证等思维方法,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分别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和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深时之旅》,旨在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前者生动形象地介绍植物之间如何使用特定的“语言”沟通,带领考生深入森林、了解植物的秘密生命和树木的感知能力。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后者则以理性而富有文采的笔触,呈现了人类栖居的大地之下以“深时”计量的岩层、冰川、山脉的信息,鼓励考生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踏上“深时之旅”。试题设问既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激发青年学子的求知欲,也引导他们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观念。
三、平稳布局、开拓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各项改革进入关键期,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下功夫。
1.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
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语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新课标I卷和II卷的第17题(3)小题,设置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并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不仅考查考生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而且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背诵的名句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新课标I卷和II卷
第17题(3)小题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 ”就很好。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
2.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
2023年,17个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的省份所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统编教材。新课标I卷和II卷试题系统地增强了与统编教材的关联,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优化教学方式,重视新增内容,提高课堂质量。
一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教材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试题题干中给出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契合这一指导方向。
二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新课标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I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关联,第1题选项B中提到毛泽东同志《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则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内容。
三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勾连教材内容,如全国甲卷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四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选篇。新课标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7题B选项“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C选项“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D选项“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要求学生熟悉教材中的传统白话小说和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
3.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的要求,使用了多种新题型,不同卷种同一模块试题也有差异。这一举措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将越来越小。
4道写作试题形式和考查侧重点各有不同。全国甲卷写作试题“人·技术·时间”,材料的思辨性特征明显;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使用两则内容相关而富有张力的材料;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材料围绕特定的话题组织;新课标II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是一道读写结合类试题,材料是从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中衍生出来的。其中,读写结合类试题是新推出的题型。由于是首次在高考全国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是和其他模块材料进行了弱关联,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的困难。
新课标II卷写作试题
“青少年自己的空间”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全国甲卷和乙卷为单一文本,新课标I卷和II卷为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如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两则材料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新课标II卷两则材料分别选自《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前者是对淝水之战史事及战略的记述,后者是基于史事及战略的评论,两则材料构成对话关系。4套试卷的文言文断句题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避免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得分可以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新课标I卷
文言文阅读断句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4套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形式和考点各不相同。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三”“一拖二”,考点是词语用法、句式含义、句式表达效果、语句补写、语段删改;新课标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语句补写、病句修改、重叠词语的含意、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新课标I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成语填写、语句表达效果、疑问代词用法、语句补写、病句修改。
4.尊重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提供展示个性、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鼓励考生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勇于表达自我。
新课标II卷写作试题材料提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现象。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同时也面临学习任务繁多、压力大等问题。试题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自己的性格,表达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不必过于担心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的想法。因为它是自我的,也是开放的,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在“自己的空间”里,也有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大画卷已经徐徐铺开,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能力素养,鼓励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
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