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梁之才
汉语成语
栋梁之才(拼音:dòng liáng zhī cá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成语出处
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栋梁之才”。
成语故事
和峤,字长舆,西晋初年汝南郡西平人。父亲和逌曾任魏国朝廷的吏部尚书。和峤年轻时就很有风度品格,他仰慕舅父夏侯玄的为人,自爱栋上进而庄重,因而名声卓著,朝野上下都梁一致认同他能移风易俗,调教人心。父亲之去世后,他承袭了上蔡伯的爵位,起初,做了太子舍人,多次升迁,做了颍川太守,为官廉明公正,政简刑清,很得老百姓的欢心。太傅从事中郎庾频见了他,赞叹说:“ 和峤学识渊博,品格高尚,像巍巍高耸的千丈松树,虽然枝繁叶茂,拿来放在大厦里,‘有栋梁之用(可以用来作栋梁的材料)’。”贾充也看重他,向晋武帝司马炎称赞这个人。于是他被召入朝廷做了给事黄门侍郎,再升任中书令。晋武帝特别器重他,给予礼遇。原先,中书监和中书令两个官员是共坐一辆车人朝的。当时荀勖做中书监。这荀勖专会阿谀奉承,品质卑污。和峤鄙视荀勖的为人,从来不给好脸色,每次要同坐一辆车, 和峤就高坐车中不让出座位来,荀勖只好改坐别人的车子。于是朝廷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各坐一辆车。
晋武帝吞并吴国,和峤参与策划有功,升任侍中,更受信任。晋武帝的儿子司马衷是个,却被立为太子。和峤见太子蠢钝,趁着侍坐的时候,对武帝婉转地说:“太子淳朴, 有古人的风度;可是如今的世道却有许多伪诈机变,复杂得很,恐怕太子对付不了陛下的家事啊。”武帝沉默着不回答。后来,和峤和荀频、荀勖一起侍坐,晋武帝告诉他们说:“太子近来朝见, 我见他稍有长进。您们可以一起去拜访他,谈论一些世事看看。” 三个人按武帝的旨意办了,回来后,荀颂、荀勖异口同声称赞太子明白事理,见识增长,确实像皇上所说的那样。和峤却说:“太子质朴,像原先那样。”晋武帝不高兴,站起来就走了。和峤退朝回去,经常想起了这事就感慨万分地叹气,明知提出了意见也不会被采纳,却仍是忍不住要说。他在晋武帝身边,谈起了国家未来的时候,老是为皇位的继承人忧心忡忡。晋武帝知道他说的话出于一片忠心,往往不答话;后来跟和峤谈话的时候,就绝口不提未来的安排。有人把这事报告了太子妃贾南风,贾妃恨之人骨。晋武帝死后,司马衷做了皇帝,就是晋惠帝。和峤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兼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太子司马遒朝见西宫,和峤跟随在身旁。皇后贾南风教晋惠帝问和峤说:“您从前说我对付不了家事,您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和峤答道:“小臣往日奉事先帝,确实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话没有说中,是国家的福气。我怎么敢逃避罪责呢。”幸亏过了二年和峤就病死了,来不及看到皇帝统治下天下大乱的情景,也免遭贾后的毒手。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一句成语“栋梁之才”,比喻能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成语寓意
和峤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优质的树干终会成为栋梁之才,精炼之钢不会作为渔钩之用,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抱负才能,终会有所成就。人需要才,人的成功看上去是仰仗才华,如果脱离身处的家国,才华就会沦为生空谈。人可以恃才,切不可傲物。才是自己的,物是外部的给予。轻看或者无视,失去有力支撑的才华,只是天上云霞,中看不中用。社会竞争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谁拥有了支撑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谁就可能保持战略上的优势。所以,对一个国家和社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大的财富。
成语用法
“栋梁之才”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偏正式;含褒义;指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唐·韩愈为人求荐书》:“伯乐遇之而不顾,然后知其非栋梁之才,超逸之足也。”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称人才干,云有栋梁之才。”
现代·端木蕻良《曹雪芹》:“将来你们姑表兄弟,必是国家栋梁之才,股肱膀臂,同时出在两府,前程真是无可限量呀。”
成语辨析
栋梁之才—盖世英才
“盖世英才”的意思是超出世上所有的才能,形容超出当代、无与伦比的才能。“栋梁之才”与“盖世英才”都是指难得的人才,但有区别:“栋梁之才”强调的是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盖世英才”强调的是才能极为出众。
参考资料
栋梁之才.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0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