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纽
印钮
龟纽,即雕成或铸成龟形的印钮,大多用绳子穿起来佩于腰间或系于臂上,随身携带,作为官方权利的象征。
龟纽发展
三皇五帝时代
龟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龟崇拜。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有了黄帝以龟为图腾的说法。相传黄帝族发源于中原的天(音灶)山,轩辕黄帝就是天,天就是大龟。禹之后,龟崇拜在中华大地上延展深化,由此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龟文化现象。
商周
中国的龟崇拜现象到商周时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商王朝利用龟的神威来治理国家,使国家长治久安。周王朝为得到龟的更大帮助,在宫中设立龟官,官名称‘’龟人‘’。‘‘龟人‘’的地位不仅同御史相当,而且能直接决定天子的言行举止,随时参与帝王决策。
汉代
官印体制源于秦始皇建立的六玺制度,但秦代历史短暂,所以只能从汉制中反溯。
汉代朝廷把龟和皇权直接融为一体,把龟和皇族的祖先直接供奉在一起,视龟为祖宗的神灵,保汉室江山千秋万代。或许正是这种龟和皇族一体的思想,使得汉代官印体制将龟纳入其中,带龟钮的印章正式产生,从而成为中国权力系统中一种强有力的象征物。
汉代官印体制进一步完善,且更加严格而细致。汉代以钮制作为区别官阶的表征。
西汉时龟首短,龟身呈俯状。早期的龟钮龟身较平,颈部微缩不伸出,龟甲圆滑,甲上多有长六棱形环套的甲纹。腿部与印顶部连成一体,象征性地雕出四条腿,有的甚至不雕腿部,使龟身与印座浑然一体。印钮重点刻画气势神态,寓动于静,以意取象,形体虽小,却能显出汉代雄健、大气的时代风格。
新莽时期的龟钮艺术在龟甲中脊隆起,甲沿有一条裙边,其上排有小圆环纹,长六棱甲纹排列得清楚整齐,龟首稍微变大,工艺较西汉精细。
东汉时龟首微伸,四腿刻铸清晰,龟甲上多饰六角纹;后期龟首伸昂,背部隆起如弓,脚亦渐高,工艺制作多较粗糙,不拘细节。晚期至南朝时龟身俯伏而长,背纹简单,光素者为多。
应劭汉官仪》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中二千石,银印龟钮。”说明至少在汉代,官印中已产生了龟钮,且使用范围较广。上至王侯,下至乡官均可用龟钮,至于民间私印,则未做具体规定。
魏晋南北朝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民四处迁徙,使各民族文化得以交融。佛教的兴起,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也影响到了印章艺术。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镀金、鎏银术在印章上应用较多。印体与印钮的制作比以前更为精巧,套印与三套印普遍出现。汉代以来造纸术不断发展,至晋以后,纸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用印方法亦随之改变,出现了朱印和墨印。南北朝时,朱色钤纸的盖印方法被普遍使用。以封泥为主的使用方式逐渐转变为以钤纸为主的方法。人们用印方式的改变促使印章的改变,即印体越来越大,印文越来越多样,印钮的形式在基本沿袭汉代的前提下也发生变化。
官私印龟钮之头则呈明显的锥形(汉代官私印龟钮之头略呈长条形),粗而长且向外昂伸,有的甚至伸出印体之外。魏、晋官私印龟钮四脚站立,腹下空间较大,龟身与甲、足浑然不分,仅刻几道线条以区分形状,背部一般都不刻甲纹,有的仅刻几条斜线作为象征。
南北朝时期龟形变化更大,形态较多样,但一般体态较大,四足直立,龟甲由六个面或八个面组成,龟首前伸,鼻、口、眼部刻画较细致。
唐代
背景:隋唐时期,各门艺术都有着与当时经济、政治同步发展的辉煌成就,惟独印章艺术呈现出衰退的现象,表现为印章数量骤减,质量严重下滑。由于印面和印体的增大,已不便于随身携带,只能存放在官邸衙门。为使用方便,改印钮为柄。所以唐代官印中就没有了钮,当然也就没有龟钮了。
隋书·文帝纪》载,在隋初开皇年间向五品以上京官发放鱼符。至唐代,鱼符制度化,至武则天时期,鱼符改为龟符。龟钮作为印章形制的一种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从武则天时代将有类似功用的鱼符改为龟符,则可以看出中华民族龟崇拜的情结依然存在。
北宋
北宋统一后,追随唐制,制定了一套印章制度。但由于自唐以来印面的不断扩大,宋代印章制度只对印面大小作了详细的规定,未对印钮及其钮式作过多的约束性规定。龟钮作为私印的一种,只被少数书法名家、名士使用。
元代
元代印章制度由于龟崇拜被破坏而严重受损。龟钮作为印章制度的一部分也被元代统治者以其他方式取代。这与元代统治者的治国观念有关,他们来自北方草原,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蒙古文化典籍里找不到关于龟的记载,在蒙古民间习俗中也找不到龟的痕迹。
明代
明代是印章作为一门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私印成为印章艺术的主流。虽然明代对官印的质地、文字、钮式、大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但龟的地位在民间还是继元代之后一落千丈。
清代
清代中期以前是继承明代传统,在崇尚汉印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清中期以后由于金石学的兴起,印章艺术向更深层次发展。龟钮印仍然是官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较少具有实用价值,龟钮作为印章钮式的一种再没出现复兴迹象。
文字记录
汉《淮南子·说林训》:“龟纽之玺,贤者以为佩。‘’
卫宏 《汉官旧仪补遗》卷上:“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
应劭汉官仪》:“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列侯乃至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后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中二千石,银印龟钮。”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孔愉 ﹞及后以功封,馀不亭侯 。铸印而龟钮左顾,三铸如初。‘’
隋书·礼仪志六》:“皇太子,金玺龟钮。‘’
权德舆 《郴州换印缄遣之际,率成三韵,因寄李二兄员》:“行看换龟纽,奏最谒承明 。‘’
唐 李绅 《初秋忽奉诏除浙东观察使检校右貂》:“印封龟纽知颁爵,冠饰蝉緌更珥貂。‘’
南朝 宋 谢灵运辞禄赋》:“解龟纽於城邑,反褐衣於丘窟。‘’
吕夷简重游雁山》:“何日抛龟纽,孤峰上再登。‘’
李廌送黄集虚赴任知州》:“欲纡龟纽黄金印,且学羊裘老钓翁。‘’
鉴定
印文的字体
汉代初到汉武帝,印文由秦篆演变为缪篆体,字体笔道方折(凿制的白文印更明显),充满印面。 西汉龟纽官印的印文皆为反字阴刻,虽然到了东汉印文通常演变为隶书体,但龟纽仍多采用篆体。缪篆体(也称汉篆)只在汉代中早期,用于印文。
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中在急需时的“急就章‘’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则采用凿制(官职高的两凿成文,印章比较规整,官职低的一凿成文,则简单随意)。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按六书稍作增减,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小篆之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隶书之法,一变秦印之柔媚为苍劲有力。
汉官印总体艺术风格浑厚古朴,外拙内巧,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但亦不乏粗放雄伟,瘦劲峻峭和奇崛苍茂一路风格的。
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清代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而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表性。
印钮
自汉代起官员印钮都有明确规定:只有高官(王、侯,及一千石以上官员)才可使用龟钮。
市面上出现的一些龟钮印,其中龟钮与印台是分两次铸造的,都是假的。将军印及各级官印几乎不可能是龟钮,偶有龟钮也是做工粗糙,它靠印文表明官位。而私印一定是做工精细的,因为它是身分的象征。只有够级别官员私印才是龟钮。
汉代印章印钮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印钮有鼻钮、瓦钮、桥钮、坛钮、龟钮、虎钮、鱼钮、熊钮等,而其中的龟钮印章更是汉代印章的上乘之作,寄托着当时人们对于长寿的向往。龟钮印在汉代风靡一时,小小的乌龟或卧或立,或屈或伸。不同形状、不同造型的乌龟在汉印上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千年后绿锈斑斓,而现代仿品的乌龟造型大多呆滞,无神韵。
制式
官印多为白文,早期有界格和边栏,后来无界格,很少有边栏。朱文印多用于私印,多数无界格,边栏可有可无(私印只限定钮式,地域不同时间不同制式可能不同)。
工艺技术
工艺技术水平东汉也明显高于西汉初年。东汉印文笔划一般平整光滑,西汉则不少出现字划边缘不齐,甚至出现断笔情况。现今伪制的铜印不少印文、文饰是用化学酸剂烧制的,也会出现上述情况。
材质
材质是区分古铜印真伪的一个硬标准,古代(宋代以前)没有黄铜和现今的红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8 15:08
目录
概述
龟纽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