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农场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内农场
龙门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内,黑河地区中部,小兴安岭南麓,隶属于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它犹如一块巨大的宝石镶钳在岭峰之阳。农场地域广阔,东与小安林场和兴安乡比邻;南临襄河农场;西靠固东河和引龙河农场;北与五大连池市的种畜场和莲花乡接壤。农场资源丰富,奇珍瑰宝多,有黑熊、飞龙等珍稀动物,有榛子等驰名野果,有“四大山珍”之称的猴头、木耳、蘑菇、黄花。以杨、桦树为主的原始次生林葱茏茂密,给农场增添了秀色,引龙河、龙门河、卧牛河分别从境内的南、中、北部自东而西流过,恰如少女舞动的三条玉带,使龙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农场历史
龙门农场始建于1955年9月27日,然而农场这片土地的垦殖,却有着更为悠久而艰辛的历史。据史籍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在这片土地上。商周时期,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及其后裔,曾在这一带群居。清康熙年间(1695年),从黑龙江、精奇里江迁来的达斡尔人落居此地。清宣统三年(1911年)夏历一日,在龙门镇(今龙门农场场部所在地)设招垦局。民国元年(1912年)5月29日,龙门改招垦局为设治局,局址在龙门镇。民国五年(1916年)3月1日,龙门设治局升为龙门县。民国六年(1917年)7月14日,龙门县因与广东省龙门县重名,故改称龙镇县。历史演进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这里创建劳改农场开始,这里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这片古老荒原才获得了新生。到2005年,全场下设五个管理区,10个工商运建服企业,总户数1993户,总人口6732人。有汉、满、回、蒙、高山族、达斡尔族等6个民族。
农场小城镇建设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具有多种用途的综合办公大楼、七座小康楼、五座职工住宅楼、六座商服楼,建筑面积累计为17417平方米。龙门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创业和开发建设,特别是近十五年的改革实践,农场的整体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我们已经看到,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农垦小城镇基本形成。
经营项目
龙门农场是集种、养、加工于一体的中型国营农场。种植业主要以小麦、大豆、亚麻为主栽作物,年产粮豆2万吨,年产亚麻5000吨。养殖业主要以“两牛一羊”为主,全场奶牛存栏1800头,年产牛奶1890吨;黄牛存栏1132头。总产值3000多万元,加工业主要以亚麻加工为主。
前景展望
龙门农场发展前景美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职工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预计“十一五”期末,全场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亿元,粮豆总产达4万吨,家庭农场纯利润5000万元,人均纯收入2万元。全面实现小康建设发展目标。届时,龙门农场将以一个更加崭新的姿态矗立于祖国北部边垂小兴安岭之颠,成为兴安岭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基本情况
龙门农场位于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境内,黑河地区中部,地处小兴安岭南麓的龙门河畔。昔日,这里地广人稀,野兽出没,沼泽遍地,荆莽丛生,伴兴安千年松涛,素以富饶、神奇而闻名;如今,这里已是山清水秀,人稠地肥,林茂粮丰、各业兴旺的现代化国营农场。
农场地域广阔,地缘边界全长101公里,场域总面积384.42平方公里。场内西部、北部和东部森林茂密;中部和南部丘陵漫岗地较为平坦开阔,适于耕作;南部的引龙河,中部的龙门河,西部的古东河和北部的卧牛河纵贯全场,四条河沿岸,大片湿地,水草丰美,盛夏时节,芳草萋萋,构成天然牧场。瑞雪隆冬,沃野平畴,一片银白,好一派北国风光。
地理优势
农场有耕地23.6万亩。农场资源丰富,奇珍瑰宝多,有黑熊飞龙等珍稀动物,有榛子等驰名野果,有“四大山珍”之称的猴头木耳蘑菇、黄花。以杨、桦树为主的原始次生林葱茏茂密,给农场增添了秀色,引龙河、龙门河、卧牛河分别从境内的南、中、北部自东而西流过,恰如少女舞动的三条玉带,使龙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哈黑(哈市——黑河)铁路和黑(河)大(连)202国道横穿场区,交通十分便畅。是北上黑河南下哈尔滨的交通要道。龙门农场依山傍水,林产品十分丰富。山间盛产、松、椴木,并杂以黄菠萝、核桃秋、水曲柳等名贵树种,木材蓄积量60万立方米。山林中有野猪马鹿狍子等40余种野生动物,并富产各种山珍,如猴头、木耳、蘑菇、黄花菜、蕨菜等。
发展
取得的成果
龙门农场经过50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2003年在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涝灾、风灾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343.2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086万元,畜牧业总产值565.9万元,工业增加值28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63.5万元。人均纯收入4189元。
城镇建设
农场的小城填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近几年农场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共投入资金12400万元建成住宅楼18座83044平方米,小康楼15座594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道路全部达到国家三级沙石路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程控电话普及率40%,有线电视入户率95%。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几年来农场投入教育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中小学教学楼和学生公寓,全场中小学生全部实现集中办学,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100%,中小学校均通过了北安分局绿色学校的验收。职工医院和基层卫生所都达到了标准化,分别被上级单位授予一级甲等医院和标准化卫生所。
农场规划
按照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提出的“要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让全体北大荒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龙门农场近日确定:2009年农场再搬迁4个居民组、新建住宅楼13栋、水库一座,以实际行动关注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近年来,该农场紧紧围绕“路、住、水、能、树、文、教、卫、保、富”等“十大民生工程”,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力度。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入手,共拆除泥草房4800平方米,215户居民告别泥草房住进场部新居。投资2300万元,建设水泥白色路面26.2公里,场部和管理区之间的路面硬化率达到100%。他们把美化、绿化和香化视为关注民生、改善环境的重要一环,先后建设绿地面积5.5万平方米,植绿化树3万株,栽植各种花卉10万株,使小城镇建设在绿意和花香中更加融合。民生工程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提升了职工的幸福指数。2008年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463.5万元,人均收入8410元,同比增长了24.3%和13.7%。
2009年是垦区全面实施跨越工程的开局年,该农场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投资的机遇,以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重点加强公路、住宅及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在公路建设实现区区通的基础上,还要完成场部3.3公里的硬化路面建设任务,使农场出口公路及外环街道全部实现硬化。按照“以拆促建”建设万人城镇的规划,加快居民组整体搬迁步伐。计划开发建设住宅楼13栋,小区4.7万平方米,修建廉租房180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为搬迁的764户,2191口人,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让生活比较富裕的职工住上楼房,让鳏寡孤独老人住上敬老院,让贫困家庭住上廉租房,让全场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该场场部地下水资源十分匮乏,尽管已经打了5眼深水井,建了一座水处理厂,使该场场部地区和一个居民组840新户2331人用上了国标水,但只能满足现状。为了万人城镇的需要,总局、分局党委扩大会议召开后,农场班子在实施跨越工程中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计划投资4000万元,新建1000万立方米腾龙水库一座,全面完成改水工程,让居民全部喝上高品质的安全饮用水。他们还以强化文化载体建设为重点,投资630万元,建设4066.96平方米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同时,完成文化广场公园的二期工程,再安装路灯50盏,新亮化一条主干路,使居民公共文化权益得到基本保障。以改善生态、治理环境为重点,建设以绿色通道、绿色城堡和绿色长廊为主体的环场区绿化带,全力推进以绿化为主的生态城镇建设。高标准完成绿化造林3.8万株,使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确保庭院环境和居室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发展前景
龙门农场“十五”期间决心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
奋斗目标: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3619.7万元的基础上增加1400万元,年平均递增7.7%。生产粮豆19800吨,家庭农场利润总额2000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优化我场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品种结构,初步建立起具有市场应变能力的经济格局,为到2010年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战略重点:调整,调优经济结构。总的目标和方向是:种植业调优、畜牧业调强,二、三产业调大,非国有经济调高。力求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参考资料
龙门农场.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5 09:31
目录
概述
农场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