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宗即龙虎山正一宗坛。据说龙虎宗是由张陵后裔以
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
符箓派。关于龙虎宗的创建时间,道书曾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汉天师世家》称建安二十年(215),张鲁降魏,张盛南奔龙虎山嗣教;《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西晋永嘉中,张盛入龙虎山嗣教。但二说皆不足信。
历史记载
龙虎山在
江西贵溪县。据《汉天师世家》、《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道书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
龙虎山炼丹修道,丹成而有龙虎现,故名龙虎山,后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魏时自
汉中还居祖坛龙虎山(一说是西晋永嘉年间还居龙虎山),开龙虎山正一宗坛,传授弟子。从此世居山中,或隐或显。
隋唐以来,龙虎山再显于史。唐玄宗、
肃宗、代
宗均作有
张天师赞(见
《全唐文》),武宗始在山中赐建“真仙观”。敦煌卷子中(伯3866)存晚唐诗人李翔《涉道诗》中有《献龙虎山
张天师》诗一首,称当时龙虎山张天师“世上无人见不尊”。五代时人
徐锴所撰《
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中言
道士邓启霞于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
都功正一法箓”。此后
南唐后主李璟于
龙虎山新建天师庙,
陈乔为撰《新建信州龙虎山
张天师庙碑》,称二十二代天师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钧深致远”(《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反映了唐以来龙虎宗在道门和朝野的影响。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正一宗坛更为显重,宋赐历代天师为“先生”,在京师建立“授箓院”,大规模修建龙虎山宫观。
元朝敕命主江南道教事,后又诏龙虎山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
符箓,龙虎宗则更加兴盛,并在
道教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龙虎山的传说
龙虎山山清水秀,原名云锦山。东汉中叶,
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
张天师和他的弟子来到此山之中炼丹修道,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自那以后,龙虎山成为传授道法的重要圣地,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龙虎山景区
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 派的发源地;金龙峰
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
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
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
文化遗产,和它在
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
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
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
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
道观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
道都”,是
道士的世界王国。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
龙虎山与龟峰被一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特色简介
龙虎宗以
符箓见长,为道教的“三山符箓”(
茅山的
上清箓,
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之一。元代由龙虎宗正一教主统领“三山
符箓”后,统称正一符箓,江南民间信奉者颇众。
龙虎宗亦以
斋醮仪式著称,宋元时期,许多代天师都不时奉命为皇室设醮,或与其他道派首领共同主领醮典,以为皇室祈福禳灾。这一时期所出的斋仪之书,亦多出于龙虎宗
道士之手,如出身龙虎宗的南宋道士留用光即撰著《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
元代中后期,龙虎宗虽与其他
符箓派合并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叶以后即衰落不振。
创始考证
据魏晋史籍所记:
张鲁率全家降魏,张鲁五子被封为列侯,享受“命婚帝族”的荣宠,似不可能离魏去吴地龙虎山创教。且史籍所载
张鲁五子中,根本未见张盛之名。至于说西晋永嘉(307-312)中,张盛去龙虎山创教,更不可能。姑且承认
张鲁确有一子名张盛,假设建安二十年,张鲁降曹时,年为十岁,至永嘉元年(307),已九十八岁,即使健在,也无力跋山涉水去
江西龙虎山创教了。
按常理推测,
永嘉之乱后,
张鲁子孙可能随晋室南迁,但因缺乏史料,不能考定。直至南朝时,始见史籍有张陵子孙之名和事迹的记载,如刘大彬《
茅山志》卷十五记有张陵九世孙张玄真、十世孙张景遡等十人。《道学传》和梁简文帝《招真馆碑》记载张陵十二世孙张裕居
虞山(今江苏常熟市西北)招真馆事,但这些天师子孙皆不居龙虎山。直至唐代中后期,始有张陵后嗣居龙虎山的记载。《全唐诗外编下》有唐元和(806-820)初进士信州人吴武陵《龙虎山》诗中有“五斗米仙真有道”之句;
徐锴《
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称,茅山
道士邓启霞于唐咸通十二年(871)“诣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
都功正一法箓”。十九代天师是
张修,这说明龙虎宗开创时间约在唐中后期。
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露声势,其间有六位天师,受封为“先生”:二十四代天师
张正随为真静先生,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为澄素先生,二十六代天师
张嗣宗为虚白先生,二十八代天师张敦翙为葆光先生,二十九代天师
张景瑞为葆真先生,三十代天师
张继先为虚靖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
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发展
元代以政府名义承认了张陵子孙的“
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元世祖
忽必烈为灭南宋,曾派人密赴江南与龙虎宗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联系,张可大预言二十年后忽必烈将统一天下。
忽必烈灭南宋后,为安定江南,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三十六代天师
张宗演入朝,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领江南道教,以资笼络。
此后三十七代张与棣,三十八代张与材,三十九代张嗣成,四十代张嗣德,四十一代
张正言,代代被封天师、大真人,主领江南道教。其职权主要是荐举任免江南诸路各级道官及宫观提点,奏请新建宫观的赐额,还有权出牒度人为
道士等。皇朝的宠幸为龙虎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它的支派
玄教发展更盛。至
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
符箓后,龙虎宗合并其他
符箓派而为
正一道,即进入它发展的另一阶段。
没落
元代中后期,龙虎宗虽与其他符箓派合并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叶以后即衰落不振。
元代玄教
玄教是
元朝统治者宗教政治的产物,其产生、发展及其消亡与元朝政治密切相关。
玄教虽然从龙虎宗分衍而来,与龙虎宗关系密切,但就其建立、传教组织形式、思想内容、宗教作用而言,实质上是元统治者分化、抑制正一天师道的产物,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政治道派,而并不是龙虎宗的支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