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包氏
北宋时期姓氏
龙山包氏,源于孝肃公包拯曾孙忠五公。谱载:“先世有忠五公讳辉者系孝肃曾孙。”始祖忠五公始任泾川(现泾县)教授,从合肥迁往泾县震山。养四子:长子东一公守父业居震山;次子康二公隐秋浦(池州贵池观前)龙山;三子杰三公迁铜陵青山;四子淑四公远迁淮西昆山。
龙山包氏发源
申包胥
申包胥,楚国国君蚡冒的后裔,春秋时期任楚国大夫,忠臣。申包胥死后其子孙去其申姓,以“包”为氏的代表。
孝肃公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
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才正式出山,当了知县这样的小官。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明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孝肃公之子、孙
包繶,包拯长子,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
夫人:淮阳崔氏,永嘉郡君
子:包文辅(5岁夭折),包永年(包公族孙,为崔氏所养大,历任小吏)
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出生在媵妾家中,后被崔氏迎回,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
夫人:包綖娶二妻。张氏,南阳县君,包公门生职方员外郎张田之女;文氏,蓬莱县君,太师潞国公文彦博之女。
子女:子男四人:曰康年,曰耆年,曰彭年,曰景年,力求进身计。女三人:长早夭,次适提点刑狱张公之子,幼亦不育。包康年和包彭年兄弟在父亲包绶过世不久便相继死去。
(龙山包氏家谱:包綖娶二妻。娶谷氏,生 公,娶何氏,生清公。资料待考证。)
忠五公
孝肃公的曾孙,包氏四十二世,明经教授,约在1150年前后从合肥迁至泾县,是泾县包氏始祖,葬于丹山,其祖父是綖公,父亲清一公。
忠五公在泾县时生育嗣子,后因兵荒马乱,他叫四个儿子分别外逃,各依山为界,世世勿相忘,长子东一公,遵守遗训;次子康二公,时任绍兴参军副帅,后隐居贵池秋浦;世居震山三子杰三公,迁铜陵青山;四子淑四公,迁淮西昆山,泾县老家继承祖业未迁。
康二公
次子康二公,时任绍兴参军副帅,在一次战役中,出奇谋不见用,弃官隐居秋浦县(即今贵池区门龙山老屋包住),是龙山包一世祖,从此开始了一位军官农耕,、渔猎生活。
龙山包氏宗谱
龙山包氏宗谱最近一次宗谱修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该谱共成四十八套,按百丁数目分存各房头。由于年代久远,战火纷飞,加之文革浩劫,龙山包氏祠堂被毁,该谱匿迹失传。
该谱在文革中被宗人包培扬、包国培老人冒死收藏,在晴天冒着危险取出宗谱,紧闭家门,摊在院子里曝晒,避免了纸张的发霉,使得龙山包氏宗谱完好无损地出现在龙山包氏后裔面前。 自此,为了使龙山包氏宗谱更好地保存下来,流传千秋万代,沉寂了116年的龙山包氏宗谱大修于2009年开始大修。
由包根良老先生出资100万元,各位龙山包氏子孙慷慨解囊,龙山包氏成立修谱委员会,召开宗亲大会,进行修谱工作的部署。
在龙山包氏子孙的不懈努力下,2011年,龙山包氏宗谱基本告修完成。新修的龙山包氏宗谱正文共56卷,分为总谱和各分支的家谱。修谱委员会把龙山包氏各分支家谱另印刷成册,发放给现居祖国各地的龙山包氏子孙。
龙山包氏字辈
清谱字辈排序:国有良臣,家熙光明,善士常继,魁元绍兴。
新谱新增字辈:宏志青云,齐贤景行。茂积勋业,瑞泽华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3 13:19
目录
概述
龙山包氏发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