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喜记》是印度戒日朝国王
戒日王著中古五幕梵文诗剧,创作于7世纪。
内容简介
《龙喜记》是一部五幕诗剧,主要人物是持明国的云乘太子和悉陀国的摩罗耶婆地公主。诗剧主要描写他们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和云乘太子舍身救助龙族的故事。剧前有序幕,除朗诵祝辞外,由班主介绍剧情和作者。
第一幕写二人初会。悉陀国公主摩罗耶婆地正在林中弹琴歌唱,回味梦中的神示:她将同持明国王百年偕老。时云乘太子野游,循着美妙歌声而来,同公主邂逅相遇。二人虽未交一言,但一见钟情。当他们尚未互相探明身份时,公主被使者请回,二人依依惜别。
第二幕写成婚。摩罗婆耶地向宫女透露自己思念之情时,云乘也来到这儿,在岩石上画下公主面相,以表示自己的思念。此时,公主之兄友世太子奉国王之命,告诉云乘太子,决定把摩罗耶婆地许配给他。云乘不知公主就是他所看到的女子,就予以拒绝。偷听的公主很伤心,准备自缢。云乘见了立即解救,两厢才弄清身份,转悲为喜,遂成婚姻。
第三幕写二人欢度蜜月,形影不离。时摩腾迦国侵占持明国土,友世太子准备发兵夺回国土;可云乘反对,他说:“我愿意自动地把身体做为牺牲,怎能够为了争夺王座,残忍地屠杀生灵”。
第四幕写云乘舍身。云乘和友世在海边游玩时,发现龙骨堆积如山,遂问其故。友世说:古时金翅鸟揭楼罗每天鼓动金翅,开海水,从龙宫中抓出龙来饱餐。龙王为免除灭族之灾,每日送一龙为鸟食,故龙骨成山。后云乘独自去海滩时,看到轮为鸟食的螺髻和母亲死别痛哭的惨景,决定舍弃自己的身体,以救龙族一命。螺髻不允,云乘暗地躺在死岩上,被揭楼罗叼走。时天花乱坠,天鼓齐鸣。
第五幕写复活和团圆。金翅鸟得知误食了大圣人,后悔莫及,立誓不再杀生,并请因陀罗之妻合理天洒下甘露;云乘得救,历来被吞食的龙族,也全部复活。摩腾迦王也俯首称臣,云乘即位为王,全家欢聚,夫妻团圆,结束全剧。
创作背景
该剧的序幕中写道:“剧本所描写的故事,是从《持明本生话》里征引来的。”《持明本生话》是叙述云乘菩萨前生的佛教故事,可能是原始佛教的典籍,现已失传。《龙喜记》的中译者吴晓铃认为:现存的巴利语的《云乘菩萨譬喻》,可能就是《持明本生话》或其改写本,或只是受其影响而写成的。该诗剧故事的本源较多,如《
摩诃婆罗多》中的尸毘王割肉养鹰救鸽的故事,北魏时慧觉翻译的《
贤愚因缘经》、赵宋时日称翻译的龙树菩萨的《
福盖正行所集经》以及其他汉译佛经,都有许多类似的舍身故事。
人物介绍
云乘太子:持明国云明王的太子云乘在森林中与一少女邂追,一见钟情。不久,云乘太子得知悉陀国王愿将公主摩罗耶婆地许配他,却因不知公主正是自己所思恋的情人而加以拒绝。后两人消除误会结成夫妻。龙官的螺髻太子将成为金翅鸟的祭品,云乘太子看到他临行告别母亲的凄惨情景,便以身代死;金翅鸟为之感动,决定改变每日必食一龙的行为,并求得甘露,使云乘太子及死去的诸龙得以复生,并发誓不再杀生。诸龙皆大欢喜。
摩罗耶婆地公主:悉陀国的摩罗耶婆地公主与持明国云明王的太子云乘邂追,一见钟情。因太子不知悉陀国王许配给他的公主正是自己心爱之人,予以拒绝,使得摩罗耶婆地公主悲痛欲绝,欲寻短见,为云乘太子所救,后结为夫妻。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这是一个取材于佛教故事的英雄剧,但具有浓厚的宫廷色彩。前三幕是属于流行的帝王爱情故事和宫廷享乐生活的描写,后两幕则是用来表现佛教的教义和思想的。在佛教的教义中,认为人的生前行为,决定来世的幸福或痛苦。故生前为善,以修来世,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在种种善行中,把“布施”提到重要的地位,包括舍弃生命在内。这种说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其逻辑也是荒谬的。但佛家那种舍身以济众的思想,却表现了博大为怀的崇高而庄严的品德。
《龙喜记》中云乘舍身以救龙族的行为,固然令人感到无济于事;但他的那种品德,却为人们所崇敬。在诗剧的末尾,云乘指出他的希望:“让人民增加在道德上的进步,一切的灾祸全都永远扫除。让世人都像兄弟和朋友般地快乐相处,为心里毫无嫉妒而纵声欢欣鼓舞。”“但愿那全世界只有幸福,但愿那众生都勤劳于为大众造福,但愿那罪恶的行为永远走向那灭亡的道路,但愿那人人到处得到和平的庇护。”因此,云乘不只是一个舍身的佛门弟子,且是一个着眼于社会改革的理想家。
艺术特色
《龙喜记》无论从情节安排、背景设置还是从表现手法看,前三幕都承袭了以
迦梨陀娑为代表的古典梵剧的基本程式。如:男女主角身边都有随从,男女主角邂逅相遇,一见钟情。一个倾诉相思,一个躲在一旁仔细聆听。静谧、美丽、鸟语花香的树林是谈情说爱的环境,后又因误会使女主角绝望悲痛,但误会一旦过去,便更加情深意浓。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印度戏剧由公元4、5世纪经迦梨陀娑为标志的黄金时代发展到戒曰王时代,已陷于程式主义的“轮回”之中。尽管《龙喜记》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规范的束缚,如在舞台上表现杀伤、沐浴、更衣等传统“英雄喜剧”所不允许的情节,但基本上承袭了旧有的规范。《龙喜记》的后两幕宣扬佛教的同情、利他和自我牺牲精神,为此后的梵剧利用戏剧宣扬宗教哲学首开风气。
作品评价
中国唐代译经僧人
义净(635—713):“戒日王的云乘菩萨以身代龙之事,辑为歌咏,奏谐弦管,令人作乐,舞之蹈之,流布于代。”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吴晓铃:这本戏剧(《龙喜记》)所要说明的主要道理——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在印度教和佛教是共同的,一致的,因为它是为印度的善良的人民所共有的道德品质。该戏剧在印度古典戏剧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和突出的特色。
中国学者
金克木《梵语文学史》:云乘是一个“贪恋酒色,不顾国家”的“封建主的丑恶形象”。该剧本“含有毒素”。
出版信息
《龙喜记》由戒日王创作于7世纪。中国藏译佛经《
丹珠尔》中,就有《龙喜记》的藏译本。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晓铃译自梵文的中译本。译本前《译者的话》,对剧本的作者、内容和评价,都有介绍;卷尾附有《云乘的故事》。
作者简介
戒日王(590—648),印度7世纪上半叶在位的帝王。名喜增,积极赞助文化学术活动,本人也从事文学创作,归在他名下的作品有诗歌《八大灵塔梵赞》(梵文原本已佚,现存宋代法贤的汉语音译本和意译本),戏剧《璎珞传》《
妙容传》和《龙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