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口裂腹鱼是鲤科裂腹鱼属鱼类,别名细甲鱼,红尾巴、齐口弓鱼。体延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较小个体略呈弧形。下颌角质锐利。下唇完整新月形,表面有多数小乳突,唇后沟为一线形沟槽。须2对,约等长,吻须达颌须基部或后鼻孔之下方,颌须末端达眼球中或眼后缘之下方。背鳍第三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后缘锯齿不明显或仅有少数锯齿。胸腹部不裸露,具明显鳞片。背部蓝灰色,侧线以下和腹部银白色,尾鳍红色。
形态特征
背鳍Ⅲ-8;
臀鳍Ⅲ-5;
胸鳍Ⅰ-17~20;
腹鳍Ⅰ-9~1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4~23,内侧19~31。下咽齿3行,2·3·5~5·3·2。脊椎骨4+42~45。
体长为体高的3.3~4.7(3.9)倍,为头长的3.7~4.5(4.3)倍,为尾柄长的5.9~7.3(6.8)倍,为尾柄高的7.4~9.5(8.6)倍。头长为吻长的2.8~3.7(3.1)倍,为眼径的3.4~5.1(4.6)倍,为眼间距的2.7~3.8(3.1)倍,为吻须长的4.8~7.6(5.8)倍,为口角须长的4.5~6.3(5.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4(1.3)倍。
体延长,稍侧扁;背缘隆起,腹部圆或稍隆起。头锥形。吻略尖。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具锐利角质前缘,其内侧角质不甚发达;下唇游离缘中央内凹,呈弧形,其表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均小于或约等于眼径;吻须末端后伸达鼻孔后缘之垂直下方或稍后,口角须末端后伸达眼中部之垂直下方或稍后。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较宽,圆凸或略圆凸。体被细鳞,排列不整齐;自峡部后之胸腹部一般具明显鳞片。侧线完全,近直形,后伸入尾柄之正中。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较弱,其后缘每侧具6~18枚细小锯齿或仅为锯齿痕迹,甚至柔软光滑;背鳍起点至吻端之距离稍大于或等于其至尾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与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或第一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距离的2/3处,不达肛门。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1/2~2/3处。臀鳍末端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上下叶末端均钝。下咽骨狭窄,呈弧形,其长度为宽度的3.8~5.0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而稍钩曲,咀嚼面凹入呈匙状;内行第一枚齿细小。肠管长为体长的1.6~3.2倍。鳔2室,其后室长为前室长的2.0~3.5倍。腹膜黑色。
新固定标本体背呈褐色或蓝褐色,或具少许黑褐色斑点,腹侧浅黄色;各鳍均呈浅黄色,背鳍和胸鳍或沾褐。
栖息环境
齐口裂腹鱼为底层鱼类,要求较低的水温环境,喜欢生活于急缓流交界处,有短距离的生殖洞游现象。产卵后的亲鱼到秋季(9-10月)则回到江河深水处或水下岩洞中越冬。
齐口裂腹鱼幼鱼存活温度为0.8~33.5℃,适宜生长温度为5~27℃,繁殖适宜水温为9~19℃,养殖的适宜温度为10~25℃,以15~22℃为最好,对pH适宜范围为6.5~8.0。
生活习性
齐口裂腹鱼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偶尔亦食一些水生昆虫、螺蛳和植物的种子。摄食时尾部向上翘起,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上从一端刮向另一端,随刮随吸,在其刚刮取过的岩石上留下明显的痕迹。
齐口裂腹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较慢,常见个体重0.5~1千克。l龄鱼体重60克左右,3龄鱼250克左右,5龄鱼800克左右。1-2龄鱼生长最快,3龄鱼以后逐渐减慢。在池塘养殖中,体长13~16厘米(体重50~75克/尾)的鱼种,经过一年半饲养,平均可达体重1.8千克/尾。
分布范围
齐口裂腹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及乌江下游等水域。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雌性需4龄达性成熟,雄性一般在3龄达性成熟。据调查,齐口裂腹鱼要上溯到栖息地以上的江段产卵,产卵时间差别大,岷江下游3月产卵,中游4-5月产卵,上游7月初才产卵;若遇到外界条件不好,即使性腺成熟,也可较长时间内不退化,以保障后代繁衍。卵多产于急流底部的砾石和细沙上,亦常被水冲下至石穴中进行发育。
人工繁殖
养殖技术
保护现状
地方渔政主管部门应大力宣传渔业法规,严格执法,坚决取缔电捕作业和密眼网捕捞,严禁毒鱼。环保、水利、水产等部门应通力合作,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应坚持达标排放,对齐口裂腹鱼主要栖息地水质进行监测。水利工程的修建要考虑到对包括齐口裂腹鱼等特有鱼类的保护,划定繁殖保护区,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等。同时,要加强该鱼的生物学和繁殖生态学研究,为齐口裂腹鱼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2023年12月,齐口裂腹鱼入选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主要价值
天然产量也大,在中国岷江沿岸地区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为渔获物的优势种群,为产区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肉质肥美,富含脂肪,最为产区居民所喜食。在雅安一带,与重口裂腹鱼统称“雅鱼”,与重口裂腹鱼同以“雅安砂锅鱼头”而闻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