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
贵州北部
黔北指贵州的北部,黔是贵州省的简称。
黔北历史
战国时期邑国,附属于夜郎国
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无前220年)置邑县。
今市地自此直至南北朝时均在邑县境内,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蛮郡。
当代遵义
遵义市是贵州北线旅游的中心,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它的历史悠久,唐代即称遵义县,南宋时播州治所迁于此地,并修筑城垣。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达到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从此作为革命历史名城而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全国解放后,国家重新整修了遵义会议会址、毛泽东长征在遵义驻地、红军烈士陵园和娄山关的纪念点。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遵义建设了现代化的冶金、电力、建材、丝织、食品的一批中央和地方的重点骨干企业,川黔铁路和川黔公路于这里经过,使遵义成为黔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行政区划
遵义市下辖14个县级行政区(3区、9县、2市):
市辖区: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
县级市:仁怀市、赤水市;
县(自治县):凤岗、湄潭、桐梓、绥阳、余庆、正安、习水、务川、道真。
地理概况
(黔北湄潭县)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其中农业人口42万,辖9镇6乡、132个村(居、社区)。地域呈南北狭长,东西宽25.5公里,南北长96.5公里,平均海拔972.7米,森林覆盖率达60.08%。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无霜期284天,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1141毫米。 湄潭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佳境胜地天然成趣,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黔北小江南”。当年浙大师生感慨: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经济概况
湄潭是“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6.5余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8.5万亩;2011年茶叶总产量1.44万吨,产值11.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16.4亿元。所产“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遵义毛峰”、“兰馨雀舌”等品牌茶叶享誉全国;“湄潭翠芽”在“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五大名茶”评比中高居榜首,获得“贵州三大名茶”、“中国驰名商标”殊荣,品牌价值达9.03亿元。
文化旅游
遵义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清代中叶以后,文化兴盛,英材辈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诗人郑珍,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诗书双绝”的莫友芝,散文家及外交活动家黎庶昌等人,都在遵义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著。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迁至遵义数年,著名学者竺可桢教授担任校长,众多知名学者荟萃于此,对遵义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遵义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形成了以赤水河流域酒文化和长征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在其文化的深层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的灵气和本土少数民族勤劳、质朴、骁勇的锐气。
从现存文物上看,位于红花岗区南郊的杨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艺好,结构规模宏大,墓内残存的铜鼓,陶器等物都工艺精细,文饰雕镌,其与其他中原同时代文物相比,并不逊色。
可见当时遵义的文化艺术已相当发达。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
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
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
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她是黔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文化、艺术独具特色。全市拥有一个国家级和四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近千处文物点,其中,有遵义会议会址和被称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的杨粲墓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有被誉为神州又一奇观的赤水十丈洞瀑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9 09:08
目录
概述
黔北历史
当代遵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