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荞母村
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下辖村
该居委会办公楼行政村隶属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距街道办事处所在地19公里,到办事处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昆明市32公里。东邻观音山居委会 ,南邻西华居委会 ,西邻海口街道,北邻安宁市。辖黑荞母 、西合园 、化底力3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223户,有乡村人口762人,其中农业人口 762 人,劳动力 5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490人。
村情概况
全村国土面积6.3平方公里,海拔 2050米,年平均气温 16.5 ℃,年降水量 70毫米,适合种植 玉米、大白菜、洋花菜、辣椒、青花、烤烟、核桃、板栗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068 亩,人均耕地4.2 亩,林地6366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98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839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068 亩(其中:水田108 亩,旱地 960 亩),人均耕地 4.2 亩,主要种植 玉米、大白菜、洋花菜、辣椒、青花、烤烟、稻谷等作物;拥有林地 6366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3 亩,主要种植 油桃 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75 亩,其中养殖面积 75 亩;荒山荒地 1943 亩,有磷矿、石英沙、石灰石、粘土矿等资源。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黑荞母、化底力)、通路(黑荞母、化底力) 、通电(黑荞母、化底力) ,无路灯。全村有 135 户通自来水,有 64 户饮用井水,有 223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 %)。有22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 209 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和93.7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43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39户(分别占总数的64.2%和62.3%)。
该村到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 3.3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4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 8辆,拖拉机 14辆,摩托车 5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50亩,有效灌溉率为 14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5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 亩。
农村经济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123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28 户;建有小水窖 19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70户。全村有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3个自然村已通电;有3 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 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6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7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1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98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8800万元,占总收入的88.7%;畜牧业收入 690万元,占总收入的 6.9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2490头,肉牛 102头,);渔业收入 10万元,占总收入的 0.1 %;第二、三产业收入374万元,占总收入的0.04%;工资性收入 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83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4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71人(占劳动力的 14 %),在省内务工59 人,到省外务工 12 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销售总收入8800 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8.7%。该村目前正在发展 种植,畜牧业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旅游业,种植业等产业。
文化教育
该村未建有小学校,在校学生132人,距离镇中学17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46人,其中小学生105人,中学生41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1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22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106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 9918万元,有固定资产 298.7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政务公开。
人文地理
黑荞母位于大青山头部右下角,是一个四山环绕、群山起伏的丘陵地带,是一个山区村委会,下设三个村民小组,四个自然村,辖区面积6.3平方公里,村委会位于西华村委会西南面的山坳,相传该地方是西华村放牛的地方,会泽籍的母子二人,由于生活所迫,逃难到此,没有生活出路以外出干活为生。因母亲不能干活,儿子孝顺,每日天亮出门干活到天黑,不管多晚,都要回家照顾母亲,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孝子,将此地起名为黑瞧母。
化底力地处大青山南面半山腰二台坡地段,由于该断是泥土地,坡陡,一滑跤就要很远才能站起来,因此古人取名 “滑几里”,后改名为“化底力”村。
西合园位于黑荞母西南面,解放前亦名牛落甸。因观音、白鱼村放牛在该地段,以前该地段无人居住,全是祠棚,牛进去就找不着出来,就说落店了,故因此而得名。1952年,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考虑该地名不好听,将村改名为西合园村。
全村委会全部由外部迁移到此,风土人情各有千秋,我行我素,曾是云南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先进典型人物名叫杨里刚,1966-1975是全省闻名的地方。
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 34.7 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内容包括:五堆清理,村容村貌的整治,五好卫生庭院评比,老年协会多功能活动室的建设。
发展重点
该村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原生态旅游业,城郊型农业,无公害蔬菜基地,烤烟生产基地。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 223 户,共有乡村人口 762 人,其中男性374 人,女性388 人。其中农业人口 762 人,劳动力500 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746人,彝族14人,土家族1人、哈尼 族1人。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53人,占人口总数的20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575人,参合率 75 %;享受低保2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5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2 人,该村距离乡镇卫生院 17 公里。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1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无人畜混居的农户。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22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1068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 9918万元,有固定资产 298.7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 ,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 ,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政务公开。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 3个,共有党员49人。其中男党员 36人、女党员 13人。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3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总支 1 个,团支部 2个,共有团员 30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4 21:41
目录
概述
村情概况
自然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