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条矮缩病
植物病害
水稻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发生在水稻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病株矮缩,叶色浓绿僵硬,叶背、叶鞘和茎秆由于韧皮部细胞增生,表面沿叶脉有早期为蜡白色、后期为黑褐色的短条状不规则突起。
病原特征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病原称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在病株和带毒虫体内的病毒粒体为球状,直径为80-90纳米,在提纯的样品中直径为60纳米。用微量注射法测定,其稀释终点,病叶汁液为10-4-10-5,带毒虫提取汁液为10-5-10-6,病叶汁液的钝化温度为50-60℃,10分钟,在4℃下体外存活期为6天,在-30℃至-35℃下经232天仍保持高度侵染性。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寄主范围较广,除水稻外,还有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看麦娘等多种禾本科杂草。
为害症状
病株矮缩,叶色浓绿僵硬,叶背、叶鞘和茎秆由于韧皮部细胞增生,表面沿叶脉有早期为蜡白色、后期为黑褐色的短条状不规则突起,这是该病的主要特点。病株分蘖增多,但幼苗发病早的无此现象。稻株发病早的明显矮缩,不能抽穗;发病迟的穗小而结实不良。在病株的增生组织细胞中有圆形的内含体,直径为6.5微米。
大多在抽穗前后开始发病,早的在水稻分蘖盛期前后发病。发病早的,病株矮化,叶片变黄。变黄多在病株中部叶片(在抽出叶以下,以第3叶为中心的上下2-3叶)。从叶片的中部直到叶尖黄色较明显,然而叶尖变褐;有时叶片变橙色,往往夹杂褐色的坏死斑。上部症状轻微的病叶,虽有褪色的小斑,但一般新抽出叶及其下一叶都正常不变色。在抽穗前后较迟发病时,只有明显矮化二剑叶及其下一叶的上位叶,外观叶色正常,只是易提早变黄。变黄的病株矮化,也有在变黄症状出现后才矮化。病株一般从剑叶下第4-5叶位起的节间、叶鞘和叶片长度缩短。还有的叶片稍窄并扭曲,穗轴变赤褐色,颖壳生褐色条斑等,抽穗期和健株大体相同或稍迟,病株很少枯死,但与普通矮缩病并发时也有枯死。抽穗前后发病的比健株矮12-30%;杂质变多,未成熟米、畸形米增多,且光泽差,米的外观、食味、香味和硬度等变劣。
根系不发达,细根数少,稀而刚硬,弹性差,稍变褐,上部根量少,生活力差,提早枯死。由于水分吸收不足,在烈日下叶易卷缩。症状的特点是早期发病变黄矮化,后期发病表现矮化。远看田间病株矮化呈团状,叶色变淡呈缺肥状,在其中散见明显变黄叶,施穗肥后由于健株叶色变浓,病株黄色显著,这是因为病株吸肥差,肥效难以表现二病田中大多数病丛集中形成团状病窝,也有病丛分散分布。病窝有圆形、椭网形、条状等,大小不一,分散在田中、田边不定,严重时全田发生呈凹凸状,也有见到全田低矮,其中夹杂有少数健株的情况。在团状病窝中心全丛矮缩,其四周散生部分病株,有全丛矮缩和部分矮缩。团状成丛矮缩的病株易见,分散病株不易发现。病窝有两种类型,即地面为水平状的皿型和中心明显、四周逐渐由矮到高的圆锥形。前者可能是急性型,症状在短期内同时发生;后者可能是慢性型,症状扩展是在较长时间内缓慢进行。
侵染循环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一种病毒病,传毒介体有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等,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也可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晩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
灰飞虱不能将病毒经过卵传给后代,只有在病源植物如矮稻、矮麦上吸食后才能带毒。所以,水稻黑条矮缩病是通过灰飞虱在水稻、麦子上反复转移而进行传播的。灰飞虱在中国上海郊区一年发生5-6代,以第五代和第六代的三龄至四龄若虫越冬。带毒的越冬灰飞虱将晚稻上的病毒传至麦子上造成矮麦;第二年,第一代灰飞虱从矮麦上获得病毒,5月中下旬起从麦子迁飞到早稻,造成矮稻;6月下旬、7月中下旬,第二代、第三代灰飞虱分别从早稻迁入晚稻秧田和大田,传病危害;以后晚稻上的越冬灰飞虱又将病毒传至麦子上,如此循环反复。
流行规律
水稻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育期越短。在三叶期感染的,其潜育期为9-14天;在分蘖期感染的则为33天。感染越早,发病越重。早、晚稻和麦都以早栽而又靠近上季作物发病田的发病重,与病田相邻的边行发病更多。
防治方法
贯彻“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以“压低基数,重防代”为重点,采取农业、化学等综合措施,多环节地控制灰飞虱迁入稻田的数量和减少稻田的发生量,避免灰飞虱传毒危害。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线的防治策略,充分发挥农业防治措施的作用。
农业防治
药剂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治虫控病是防治的有效措施。
对发病较重地区,在秧田、大田初期防治灰飞虱同时,配合使用防病毒药剂,提高水稻抗病能力,进一步提高控制效果。注意同时连片用药,统防统治确保防效。
相关研究
2024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RNA干涉技术获得了同时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高抗的水稻转基因新种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0:34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