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关
贵州省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境内景点
黎明关是贵州省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境内景点,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乡社村毗邻。
历史沿革
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军攻黎明关入黔。清同治年间,广西提督冯子才率兵由黎明关入邑,同治5年(1866年)荔邑反清首领潘新简率部下南下广西环江、南丹往返经黎明关;同年,广西提督冯子才率副将何元凤等攻黎明关入邑剿潘新简。1917年邓恩铭从黎明关出关北上齐鲁。1930年红七军第二纵队越黎明关挺进荔波县境,成为首次入黔的中国工农红军部队。
1944年11月25日,荔波军民在黎明关阻击犯黔日军,由此打响贵州抗日第一枪。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138团在黎明关堵击残匪外逃,并解放荔波县城。黎明关抗日阻击战,揭开了“中国不可亡,日本侵略者必败”的战局序幕。
黎明关出名,是因为这里是发生贵州打响抗日阻击战第一枪的地方,那么这场战斗的历史背景及战斗的状况如何呢?
1944年,日军海上交通线被美国空军和海军潜艇严密封锁,为开辟陆上通道,日本大本营下达“一号作战”命令及作战纲要,其核心内容是消灭中国空军基地,打通从中国东北直至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从1944年4月开始,日本实施作战计划,战役主要由“河南战役”(1944年4月至6月)、“长衡战役”(1944年5月至8月)、“桂柳战役”(1944年10月至l2月)组成。1944年7月,美国海军攻占日本太平洋上的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从太平洋上步步逼近日本本土,同时利用潜艇切断日军同南洋之间的海上运输通道。这使日本更加急于打通大陆交通线,遂于l0月上旬,在第6方面军冈村宁次大将为司令官指挥下,日军第ll军、23军、34军共ll个师团兵力发动“桂柳战役”;11月11日,桂林、柳州同日失陷。1944年11月25日至l2月10日半月时间里,日军在继续实施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同时,还调动两个师团兵力进攻贵州,其战略企图为三路日军会师都匀,伺机占领贵阳,威胁成都重庆;动摇并瓦解中国军民抗战斗志,达到以军事压力迫使国民党当局撤回成都重庆并早日投降。侵黔日军兵分三路,从广西气势汹汹地向贵州省境进攻,其中两路日军越境直接入侵荔波县地。荔波山势巍峨,冈峦连绵,地势险要,山路崎岖,日寇深入县内左冲右突,难以施展武器装备优势。荔波军民不畏强敌,同仇敌忾,利用山区地形与日军展开丛林战和山地战,伏击聚歼外来侵略者,在县境内发生了无数战斗故事,其中最悲壮的故事都发生在黎明关上。
1944年11月25日,日本侵略军山本三男中将司令官亲率日军第3师团第34联队(联队长二神力大佐)2000余人由广西环江县川山乡社村出发进攻荔波边关——黎明关。中国驻防守军第l0集团军第66军199师587团团长周国仲率部l800多人在关隘凭借险要地形迎战、顽强阻击,从而打响了贵州省境内抗日的第一枪。(《荔波县志》记载:周国仲团隶属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第79军、军长方靖;199师、师长周天健。由解放军出版社曹剑浪著《国民党军简史》上册793页记载:周国仲团隶属第10集团军、总司令王敬久;第66军、军长宋瑞珂;l99师、师长彭战存。此处采用《国民党军简史》的史料)。日本防卫厅研究所《战史资料》记载:“黎明关是这一带最高的高地和分水岭,有如尼泊尔的加德满都附近那样,用石头砌起2米厚的关门,上有好像小嘹望楼的建筑物和珠红的栏杆……”。在黎明关的战斗都十分惨烈,日军《战史资料》记载:“第二联队的主力,进到社村附近,开始进攻据守其北面隘路的重庆军,该地附近是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战况不易进展。而且重庆军的抵抗异常顽强,据报告,进路两侧为连绵不断的石山,路外无法行动,因此,不能迂回包围和自由运用兵力,只能设法从正面突破,战况进展极为困难……。11月27日,天气晴朗,彻夜在山道上行军,马还未卸载,又下起无情的雨,速射炮中队(第5中队)的一门轻迫击炮,挺进到尖兵第五中队后面进行掩护射击,第二大队竹下喜兵大尉命第8中队在尖兵中队的右面展开进行攻击,第8中队的队长若竹秀山中尉和第5中队长天野松义中尉相继负伤,联队本部已无一粒粮食。情急之下,l5时第5中队胜山干雄少尉首先冲人黎明关,随后进入贵州省境内,向板寨(黎明关北5公里)追击。日本军大队里的各中队长都非死即伤,后由吉永寿男、东尾浩一、渡边总一郎等少尉分别代理第5、第6、第8中队长。不久,东尾少尉、胜山少尉也先后负伤,渡边少尉已战死;日本士兵有5名战死,伤者则不计其数。
从侵华日军的《战史资料》的记载中不难看出,“黎明关之战”确实给日军留下了非常惨烈的印痕。敌我双方急战持续三天两夜,共击毙日军200多人,战事至11月27日下午,日军不得不从广西川山乡社村抓逼村民给小股部队带路从侧面山间小路绕道夹攻,国军在腹背受敌的状况下被迫边打边撤退至板寨,黎明关失陷。尽管国军被迫撤退,但国军多日在黎明关阻击日军的战斗彰显了军人的抗日忾慨。
2004年中共荔波县委、县人民政府筹资对黎明关及步道进行维修,新建有纪念牌坊、观景台、碑记、休息长廊、停车场、日军焚尸处等十多处辅助设施,并开发其为红色旅游景点。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黎明关遗址平面呈“品”字形,由关墙和驻军营房组成,关扼古道,荔波至广西的古道从门洞中穿过,残墙长70米,基宽3米,最高处3.5米;营房基址长6.6米,宽6米;关内门洞房,遗存“善开一方道通坦,功垂万古仰天申”古石碑一通。2006年6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黎明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关卡用石块砌成:主关墙长20米,高3.5米,宽3米,关卡通道2.04米;另依山势修筑长50米石关墙,每隔1.5米,有1个垛口,关墙右端山上有1个炮位和机关枪阵地,关如蟹钳,属古战场,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参考资料
黎明关之战.贵州政协报网络版.2006-5-16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2 14: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