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肠外瘘治疗创始人
黎介寿(1924年9月13日—2023年1月30日),出生于湖南浏阳,普通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
人物生平
1924年9月13日,黎介寿出生在湖南长沙望麓园四号老宅。
1931年,全家人搬到上海。黎介寿因病在家休学。弟弟黎磊石在上海蒲石路小学就读。
1933年,父亲黎溥棠前往南京任教,黎介寿就读于南京游府西街小学。
1934年,父亲黎溥棠就任两浙盐务管理局秘书,举家迁往杭州。
1937年,父亲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黎介寿一家住在长沙通泰街23号。
1938年,长沙发生“文夕大火”,黎介寿就读的广益中学被烧毁。年底,因抗日战争影响,黎介寿全家在湖南数次搬迁,途经长沙、安化、娄底、柏坊等地。
1941年4月,和弟弟黎磊石回到广益中学就读。
1942年2月,和弟弟黎磊石主动辍学,与母亲黎周霞一起,来到广西桂林投奔黎中;7月,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考上了重庆的一所机械学校,但黎介寿放弃了这个机会。
1943年8月,和弟弟黎磊石考取国立中正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9月,进入中正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并在同学贺高秋、李隆刚的动员下,加入“三青团”。
1944年,中正医学院由江西永新迁到江西唐江,和弟弟黎磊石在唐江上学。
1945年,中正医学院迁到福建长汀,和弟弟黎磊石在长汀上学。
1946年,中正医学院迁到江西南昌,和弟弟黎磊石在南昌上学。
1948年,和弟弟黎磊石从中正医学院到南京中央医院做实习医生。
1949年5月,国立中正医学院改名为南昌医学院;7月,取得南昌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并任南京中央医院外科住院医生。
1950年6月,任华东军区医院外科医师。7月,南京中央医院改为华东军区医院,黎介寿在这里认识了程颖士。
1951年,任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第二手术队副队长,来到吉林长春的后方医院,负责治疗从朝鲜战场运送来的伤员;同年,任华东军区医院外科主治医生。
1953年6月,担任华东军区医院外科总住院医生。
1954年8月,担任华东军区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
196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外一科副主任。
1963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6年5月,受到“文化大革命”冲击,被撤销外一科副主任职务,成为普通医生。
1968年4月,牵头成立了普通外科肠外瘘治疗组;7月,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邓士俊进行肠外瘘治疗;10月,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安徽农村改造。
1978年,时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的陈德先给南京军区党委常委写了一份关于黎介寿入党问题的书面材料;12月,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二科主任军医。
1979年1月,南京军区接到黎介寿的入党申请报告,报请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2年5月,被南京军区军医学校聘为外科教研室名誉主任;6月,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外二科主任。
1983年9月,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
1985年3月,担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以及博士后联系导师。
1987年5月,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主任医师。
1988年7月,由现役军官改为文职干部。
1993年9月,被聘为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
1995年12月,晋升专业技术一级。
1996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0月,出席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31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
2001年2月,被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聘为该大学南京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教授;5月,被聘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5月,被聘为南京军区卫生系列学科带头人导师。
2023年1月30日18时59分,黎介寿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62年3月,成功救治一名患绞窄性肠梗阻的14岁男孩,开始了肠疾研究之路。
1968年8月,创造性提出“肠营养支持”疗法。
1970年3月,通过“负压引流加腹部冲洗”的方法,治愈大部分肠瘘病人的感染问题。
1971年2月,在中国首次将全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于临床。
1991年11月,为杭州女青年陈航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后来,陈航于1999年成功生下一女婴,成为世界第一个完全依靠营养支持怀孕、生育的“无肠女”)。
1994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铁路局铁路技工学校的教员杜新平因阑尾手术引起了肠粘连。黎介寿为她进行了小肠移植,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把中国的器官移植技术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被列入1994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1月,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成功救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月,提出了“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的战伤救治理念,提高了伤员救治成功率。该课题被列入全军“十一五”重大课题。
2001年1月,填补了亚洲在肝肠联合移植领域的空白。
2003年4月,成功开展亚洲首例人的同种异体肝及肝肠联合移植手术。10月,完成亲体供肠移植手术,全面进行了对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
2010年6月,带领团队完成首台手术机器人胆囊切除术。7月,推行的“损伤控制性救治模式”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卫勤演练中成功对接,伤员通过率提高了一倍。
根据2021年7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黎介寿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担任13卷《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10部。1995年2月撰写的论文《我国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成功的临床经验》被评为《解放军医学杂志》优秀论文。
根据2021年6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黎介寿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医、教、研成果一等奖8项。
人才培养
1982年7月,黎介寿在南京军区总医院开设短训班,培养本科生。
1999年10月,被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聘为面向21世纪课题教材——《外科学》撰写人。
2002年11月,被高等教育出版社聘为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外科学》副主编。
1995年1月,黎介寿带领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晋升为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2000年6月,领导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成为全军首批10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
2011年2月,领导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
2000年5月,黎介寿获得南京大学第六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黎介寿的父亲黎溥棠,母亲黎周霞。黎介寿出生前一天,正是他母亲的生日,教书的父亲想起《诗经》有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意思是酿造好了春酒,为人祈求长寿。于是给孩子起名介寿,表达为母亲祝寿的意思。他在家排行第五,第二子。大姐黎民,大哥黎鳌,二姐黎中,弟弟黎磊石。1934年大姐黎民因感染伤寒病逝。1937年父亲黎溥棠因病在杭州逝世,年仅45岁。黎周霞、黎鳌、黎中、黎介寿、黎磊石将黎溥棠的遗体由杭州运到上海,再从水路运抵长沙。黎溥棠去世后,黎溥棠的哥哥黎赞唐担负起抚养黎溥棠全家之责。
黎介寿与同胞兄弟黎鳌黎磊石均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称“黎氏三兄弟”。其中黎鳌是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主任,黎鳌亲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烧伤病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二弟黎磊石是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创始人,肾脏病学者,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4年8月,黎介寿与程颖士结婚。
人物评价
黎介寿为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在静脉营养学方面有着非凡建树,在中国国内外普通外科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中南大学评)
黎介寿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在民族危难和重大灾难面前,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地医疗队,救治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非典”的大批量伤病员;他从医70多年来,始终把党的事业、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放在第一位,鲐背之年仍忘我奋斗在科研和临床第一线,堪称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楷模。(中国军网评)
人物影响
2014年4月25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经中国科学院推荐并报该中心批准,由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3月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
2013年,中央及6省市新闻媒体赴南京采访黎介寿的先进事迹。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新闻宣传协调会在京召开。
2013年,中央新闻媒体集中突出报道黎介寿的先进事迹。
2013年,全国军地英模代表学习黎介寿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作报告。
2013年,全国医学科研和医疗界代表学习黎介寿先进事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3年,黎介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南京军区举行。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8 13:5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