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鞠公
南北朝官员
黄鞠,字玄浦,生于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农历十月十四子时。黄鞠公系书香门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学,忠于职守,为官清正,诤言不謏,为民请命。黄鞠还精通地理,善治江河,乐于施舍,恩泽乡民。
人物简介
光州固始县家焉,越两晋而历六朝,其间腰金执笏者代不乏人。寄迹江湖者亦难细述矣。延十余世孙名隆公、字硝山。乃固始黄初延下。 黄隆公,字硝山,隋炀帝时,官任西都留守,左班大学士,行十六。娶夫人七,生二十一子:吴氏生二子,林氏生四子陈氏生二子,石氏生五子,方氏生一子,周氏生二子,孟氏生五子。鞠公乃硝山公第十子,石氏所生。父子同朝任官,隋炀帝杨广继位,残害忠良。黄隆多次忠言进谏。炀帝贪逸暴政,造龙舟下扬州看琼花,工程庞大,百姓受残。炀帝无道,硝山公与众子再次直言上谏,炀帝不纳谏, 以谏犯忌,炀帝龙颜大怒。事隔多日炀帝设宴约见硝山公。硝山公与 众子商谈:“帝本次纳我并非只是参宴那么简单,恐有害我之意,帝非明君,岂可苦谏,如果我九月九日未回,尔等兄弟立带我黄氏子孙携眷属分散逃离。夫在此留诗八句以作儿孙会亲认祖之隐语,诗云: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
身居外境犹吾境,
新建他乡即故乡。
早晚莫忘父母命,
晨昏须荐祖宗香。
愿言托庇苍天福,
三七男儿赐吉昌。”
硝山于农历九月九日遇难殉职,因此后硝山公的后裔从来不过九九重阳节。
硝山公二十一子
长子:淑公,妣朱氏,居光州;
次子:封公,妣吴氏,居武昌
三子:通公,妣宋氏,居泰定;
四子:荣公,妣项氏,居松江;
五子:耸公,妣于氏,居庐陵;
六子:魁公,妣邱氏,居兴州、当阳
七子:开公,妣王氏,居温州;
八子:推公,妣林氏,居湖州;
九子:槐公,妣武氏,居江西;十子:鞠公,妣葛氏,居南闽盐场石桥村;
十一子:松公,妣孔氏,居北燕;
十二子:震公,妣孙氏,居武平;
十三子:萌公,妣平氏,居永平;
十四子:平公,妣吴氏,居汝宁;
十五子:坚公,妣于氏,居蒲州;
十六子:游公,妣沈氏,居南建州;
十七子:侗公,妣石氏,居阳城;
十八子:尧公,妣武氏,居荆州;
十九子:高公,妣朱氏,居杭州;
二十子:威公,妣李氏,居江西、南昌;
二十一子:庞公,妣于氏,居西安;
黄鞠公
黄鞠,字玄浦,为硝公第十子,石氏夫人生。生于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天和四年(公元569已丑年)农历十月十四子时。公系书香门第,孝友世家,具雄才博学,为官清正,忠于职守,诤言不謏,为民请命,公还精通地理,善治江河,乐于施舍,恩泽乡民。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鞠公官授谏议大夫,时炀帝在位,穷奢极欲,对内滥用民力,征数百万民夫,开凿南北大运河,建东都,筑西苑,辟离宫,修长城,开地道;对外穷兵黩武,征讨高丽,耗资巨大,伤亡惨重,徭役繁多,赋税沉重,民不聊生。黄鞠遵父命,于隋大业九年(613年)携眷属坐船出海,离开光州固始。
黄鞠入闽
世传,鞠公知道当时闽越蛮地整治管辖薄弱,是个首选的地方。因为鞠公带家
小和随从人员比较多,所以乘大船由海路行驶,当船航至南闽海域时曾遇台风,海面掀起巨浪,险遭不测,几经周折才得以脱险。尔后,大船驶入浦源(今七都镇)乾隆版《宁德志》载
:“旧有祠在七都浦源垅坂尾奉御林,相传鞠公始居此地,后迁石桥。七都人因于所居处立祠祀之”。鞠公暂居蒲源后,为寻找开基胜地,顺霍桐溪从八都而上,经石桥直至桃源(今周宁咸村)。鞠公通过一路考察,认为霍桐盆地广阔,是个风水宝地:“从整个霍桐盆地(也就是霍童洋)来讲群山相连、山山相抱、地势平坦、南边仙隐山(大童峰)独雄,众山护之,刚好正北方又有仙巅山(仙人戴顶)独秀,一南一北、一刚一柔、统领众山。”正好是五行中的:“玄武、朱雀”。一条溪流从西向东流过,把整个霍桐洋分成南北两岸,曲折环绕。由石桥 岩头宫环绕到金钟度(现在的霍童下板头)、转到仙隐山下、再转到红亭口流出、就像八卦阴阳鱼的中间线。南 有仙隐山朝着,北有仙巅山托着,前后呼应、带水环绕、众山环护。按古人说:“天人合一”“九五居中”的 思想,黄鞠认为石桥是尊者所居之地,八卦的中间地带、也是龙脉之首的风水宝地。虽有洪水为患,只要在修水利、治理江河上下功夫,其前景美好。但此时,与鞠公有着姻娅之亲的朱福公(隋光禄大夫)先一步暂居石桥。鞠公即反石桥,与朱福公,促膝侃谈。鞠公谈及治理溪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发霍桐的雄才大略时,朱福公深为感动。合经协商,朱公同意与鞠公易地而居。
定居石桥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鞠公定居石桥,成为江夏石桥黄氏的开山始祖。
鞠公在完成右岸“龙腰”水得工程后,随即着手筹建左岸水利工程。从霍童溪上游的堵坪湖引水到松岸洋。全程达7500多米,其中,要跨过三四座山脊,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中开凿通水隧洞,在古代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身在民间的鞠公,在财力,物力和技术上要完成这一艰巨的工程,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但鞠公毫不犹豫,又率子孙乡民,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据记载鞠公女儿丹鸾,碧凤也因投入工程施工,而误了“及笄”之年,以至丹鸾终身未嫁。历经十多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凿通了总长700多米,高2.5米,宽1米多的花岗岩涵洞,完成了这一中国最古老的民间兴建的隧道水利引水工程,使松岸洋千顷荒芜的土地尽成沃土.直至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因大暴雨,大童,小童峰前面鹤陀岩发生滑坡,整个山峰栽入霍童溪中,山峰堵塞,引发特大洪灾,致溪流改道,从松岸洋中部穿过,夷三十六村为平地.因此,左岸只剩下靠近文湖新田等村的千亩土地,工程一度废弃至1956年后,重新加以利用。右岸“龙腰”和左岸“蝙蝠洞”水利工程的建成,为霍童区域经济全面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历代对鞠公兴修水利的丰功伟绩多有记载,如:《福建省水利志》载:“仙湖又名堵坪湖,在十二都霍童松岸洋,隋谏议大夫黄鞠创凿,长里许,广百有余丈,引大溪来水,湖源远流长,岁旱不竭,附近之田,尽成沃田。宋谆熙二年(公元1175年)有申请在湖边或湖之高处耕种,当时官府以其有碍水利,不准。知县储淳叙有诗咏此事咫尺仙湖号堵坪,先贤曾以劝农耕。若教一日归豪右,敢向黄公庙下行”福建省最早的一部铭志宋梁克这淳熙《三山志》卷十六《水利霍童里》,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二十四等均有记载:“仙湖,堵坪湖,塘腹湖,会小溪水,隋谏议黄公创。溉田千余顷。”明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一《方域》称黄鞠,隋时为谏议大夫,谏隋炀帝不听,遂寻阆苑之处,来抵霍童,见其地广衍,遂起明之意,凿断龙腰,通大湖水,指飞来峰塞水口中。下铸铁牛三镇之。除上述之外《福宁府志》,《宁德县志》等多处记载鞠公历史功绩。1992年来宁考察的一位水利专家惊叹:“千年之前,一无火药,二无科学仪器,凿明渠暗道,引水垦荒2万余亩,堪称南国愚公了”。2000年5月省博物管考古部,省文物管理局考古工作队在霍童溪两岸考古时,对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也感到惊讶,建议申报第五批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2001)15号文,已将“龙腰水渠”和“蝙蝠隧洞”两处古代水利列入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桥洋和松岸的开发,给霍童区域的迅速发展有了用武之地,全面的把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艺引入了霍童地域。水利的兴修使水稻种植面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芸苔(即油菜),麦子,豆等经济作物的旱地套种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鞠公还着手搞防洪工程和美化环境建设。为缓防洪水的冲击,“铸三铁牛镇於中流”以压水患,建“三十六墩”造“七十二冢”以镇龙神,立万世不拔之基。还在沿溪两岩岸留蓄起大片古松,号称“九里松”在松岸边种植密匝匝的桃树,号称“十里桃花”;在近峡口水流缓慢的长湖,种植荷花,被称为“荷花洲”香溢数里。再加上风景秀丽的山峦,蜿蜒清沏的霍水,使霍童成为了一处花雕玉琢的世外桃源。第一洞天冠绝中华,其功不可没。
鞠公在引进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技艺,礼仪,风俗等。为祝贺朱公旦辰之庆,鞠公还在每年二月初一办友灯赛会,请朱公前来观赏。时至今日这一活动石桥和霍童四境各姓居民仍久兴不衰,其内容之多,规模之大,功夫之巧,在闽东不多见,有堪称一绝的线狮,奥妙莫测的纸扎,耐人寻味的铁技,高达屋顶的高跷,五彩宾纷的花灯等等吸引着周围百里的人们争相前来观看,还定五年一大装,大装年连续8天小装年4天,大装年还在路旁摆放家酿美酒,及花生,黄豆等佐料任过路宾客品尝,鞠公开创的二月初一灯会世传至今,形成闽东地区独特的“二月初一灯会”。
由于农业的开发,先进技艺的引入,推动了霍童区域经济,文化艺术等的迅速发展,成为五县农副产品集散枢杻,繁华于一隅,逐步成为方圆数十里的经济,文化中心。
宁德立碑
唐显庆元年(公元657年)鞠公寿终,享年八十九葬于宁德石桥后山,彭童山墓亭里,坐南朝北。后裔为保护墓地范围,在墓坪前左方立一墓之界碑,特题“户部黄公之茔”下刻“一亩二角二十步”。鞠公之墓在《福宁府志》,《宁德县志》《宁德市志》均有明确记载,1980年11月11日宁德县人民政府《宁政综(1980)4号文》通知“谏议大夫”黄鞠及其女儿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管)并在石桥村企头下,古榕树旁立文物保护石碑一面(宁德市人民政府立).
石桥鞠公后裔为纪念始祖丰功伟绩,天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将原鞠公的故居扩大为鞠公祠。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宁德府志》载:“在十二都霍童洞天山下,祀隋谏议大夫,,,,,,”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重修扩建,称“龙首堂”(龙脉回首之意)明进士陈晶胤(原各陈邦校)在“龙首堂”门头亭前后,分别挥毫书下“隋谏议大夫黄项鞠之祠”匾额和“明德馨香”四个大字。在“龙首堂”右对侧建一座“姑婆宫”以纪念鞠公女儿丹鸾献身水利事业,终身未嫁的巾帼典范。《支提志》将鞠公及其女儿列入仙目,霍童四境及周边各姓居民也都为鞠公建庙,塑像尊鞠公为土主神灵,四时香火,春秋供祀,累世不绝。
解放后,地市面上党政领导对鞠公的历史功绩,都作了高度的评价,时任宁德市市长的缪耕山,地委书记荆福生,分别在《宁德文史资料专辑》《宁德风流人物》,《宁德文明之光从书》序言中高度赞扬鞠公开发霍童地域,兴修水利传播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功绩。2001个农历二月初一,在鞠公故里石桥村召开了纪念鞠公入闽1388周年学术研究会,有省市区有关部门和镇领导及闽浙两省500多位宗亲代表和贵宾欢聚一堂。代表们称赞鞠公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一个忧国忧民造福子孙万代的先贤。是我国古代水利专家。他亲自兴建的水利工程充满着生命力,历千载而不失光辉。并表示要弘扬鞠公艰苦创业,造福百姓伟大精神,搞好各项事业,省统战部副部长,著名书法家游嘉瑞先生书定了《黄鞠故里》四个大字匾额。市区文化局,省黄氏源流研究会以及各宗亲送匾额和有关领导及宗亲等立碑13块,以作留念。黄鞠公故里面貌换然一亲。鞠公娶夫人葛氏,生五男二女,男曰:二八,二九,三一,三四,三六;女曰:丹鸾,碧凤。其后裔历经隋唐两代繁衍生息,至唐末石桥黄氏已成当地十分昌盛的望族。值五代十国期间却遭受到严重的挫折。谱载:“数传后,值五季之衰,盗贼蜂起,处处警狼烟之犹,人人遭残丑之伤,四郊多垒,万姓无家。维时石桥族众,播迁避乱,散之四方,如今年由宁德办事处主持的对全市所有黄氏宗亲谱古迹进行全面的征集,拍摄经过两三个月的长途跋涉,跑遍了全区9个县市和浙江的泰顺上洪等地,发现隆公之第八子后裔由浙江湖洲迁居枯荣。隆公第十八子后裔由湖北鄂州迁居霞浦后坑等。隆公第二十子威公由江西南昌迁居至福建武夷山下。璜八后裔迁政和县澄源乡上暖溪村及元二公元朝时迁寿宁县芹洋。鞠公之孙族公(系二九公之子)于唐武德间由闽南盐场石桥迁长溪赤岸(霞浦),其后伯荣公(系鞠公的七世孙)再迁福安坂头居然,数传又以开业公后自坂头移归安乐园开基立业繁衍后代。三六公(鞠公第五子)后裔惟有公从石桥迁霞浦柏洋乡横江村,总之今年对隆公宗亲共征集谱牒100多本,现不一一抄例。独我祖一支眷怀庐墓,不忍舍故土之风烟,死守乡邦。一千多年来,石桥黄氏子孙蕃衍播迁,兴废盛衰,旋环不一,但其中也有迁居他乡,如关棣(今政和)之黄大厝(今王大厝),穆阳之坂头,以及建宁府等处,皆我谏议公石桥之后裔也。清顺治处间隔,遭匪灾,石桥村房屋与宗谱被焚毁,荡然无存。嘉庆年间修谱时故只能“摹遗文于断碣,索派裔于残篇,旁搜博考,从其所知者,分支订派,相互考证上下数百年之世系,尊宋七世使公为中兴始祖,(应为鞠公第廿四世孙)”,由于上述原因,宗谱世代断层,导致目前许多鞠公后裔尚未挂接,尤其是在唐末,宋初播迁外地的为数更多,需宗亲共同努力,作进一步考证,溯源归宗。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04:5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