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逸梵(1899.2.4—1957),1915年与
李鸿章的外孙
张廷重结婚。因婚姻失意,1924年赴欧留学。黄逸梵深知女子念书的必要,竭力让女儿接受优质的学校教育。她对艺术的兴趣和天赋,传给了女儿
张爱玲。1957年,在
英国伦敦去世。
人物生平
黄逸梵,本名黄素琼。逸梵这个名字是她到法国后改的,因为她觉得“素琼”这两个字不够浪漫。黄逸梵与
张志沂结婚那年才刚满22岁。之前,她也是豪门小姐。祖父
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人称军门黄翼升。黄翼升也是
李鸿章的部下,曾追随李鸿章攻打
捻军,建立了不少功勋,获得了男爵爵位。黄翼升去世时,只有一个儿子还在世,名叫黄宗炎。黄宗炎承袭了父亲的爵位,赴广西任官。然而他婚后未有子嗣,家人只好在湖南老家给他买了一个农村女子做小妾。这位小妾就是黄逸梵的生母。但黄逸梵还未出生,黄宗炎就已经去世,给一对双胞胎儿女留下了大量房产和金银古董。出生之前便失去父亲,幼年时又失去母亲,这对黄逸梵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她出生后没有受到父亲的管制,受封建思想的荼毒相对较轻;不幸的是,过度的“自由”也似乎“助长”了她的“歪风邪气”,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也促成了她日后过度注重自由,甚至有些冷漠的性格。16岁之前,黄逸梵的性格并不明显,甚至曾遵守祖辈陈腐落后的规矩,缠了足。然而这个看似普通的封建女子,在嫁人之后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这个美丽又高挑的女人,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着贵族的气息,她的五官长得颇有西方人的特点,大气又精致。在少女的期待中,她本应嫁给一位精神契合的丈夫,一同探讨时下流行的“欧风美雨”。然而现实却给了她的少女梦重重的一击。
黄逸梵的丈夫
张廷重与她出生于同年。张廷重的父亲
张佩纶,满腹诗书经纶是清朝末年的大名士,来自河北穷乡僻壤的张佩纶才华卓著心怀社稷。出任参奏大臣时,敢于非议朝廷,是
清流派的主要人物。曾扑的《
孽海花》里描写,张佩纶尖利的笔将未来的岳丈李鸿章“褫去
黄马褂,拔去
三眼花翎”。情节虽有夸张,但可看出张佩纶的青春意气。
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主战,忌恨他的人就主张派他去。一介书生被钦差福建办海防事宜,失败在所难免。张佩纶因此被革职流放东北。幸有李鸿章不弃,不仅把他收罗在自己幕下,还招他为婿。后半生的张佩纶政治没有起色,与家人在南京诗酒风流闲度余生。单从物质上看生活在金屋玉宇中的黄逸梵,是上海滩的贵族妇女。在黄逸梵儿子的记忆里,母亲和父亲有过和谐幸福的生活:“张御史的少爷,黄军门的小姐,二十岁结婚时是一对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男才女貌,风华正茂,有钱有闲,有儿有女。有汽车,有司机;有好几个烧饭打杂的佣人,姐姐和我都有专属的保姆。那时的日子,真是何等风光。”只可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生活的轻曲很快就变成了哀弦。
父亲
张佩纶死的时候,张廷重才7岁。寡母望子成龙,背不出书要挨打下跪严厉里掩藏着偏激。寡母还给他穿颜色娇嫩的过时衣服。也是怕他穿着入时,会跟着亲戚的子弟学坏了,宁可他见不得人,羞缩寒碜,一副女儿家的腼腆相。但他的母亲又给妹妹穿男装,称她“毛少爷”而不叫“毛姐”。李家小辈不叫妹妹“表姑”而叫“表叔”。张爱玲以为“女扮男装似是一种朦胧的
女权主义”,祖母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刚强,将来婚事能自己拿主意。他母亲这么做,倒确实是培养了妹妹的独立,张廷重却不由自主地沿着旧时大户人家少爷的路子滑下去了。他是个典型的遗少人物,虽然精通英语,也和黄逸梵一样受过
五四运动的习染,但骨子里还是与旧时代更亲近一些。他像一些遗少一样,吃喝嫖赌,捧歌妓,吸鸦片,在外面养姨奶奶。洋场社会的恶习,他一样不落。张廷重曾做过短期的英文秘书,之外主要靠母亲留下的遗产生活。黄逸梵“虽然出身传统世家,思想观念却不保守。尤其那时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她对男女不平等及旧社会的腐败习气更为深恶痛绝”。这个追求新生活的女子,向往浪漫幸福的爱情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阴沉发霉的家庭,黄逸梵仿佛陷在泥潭里。女儿张爱玲看得出母亲“憎恨”张家,埋怨当初说媒的时候都是为了门第葬送了她一生。
1924年,张爱玲4岁,28岁的黄逸梵和小姑子
张茂渊去国离乡,远走英国。这个举动在现代意识还只是灵光初显的当时,是颇有些惊世骇俗的。当大多数女子还背负着
三从四德的传统因袭,就是对婚姻不满,也只好默默地躲暗处低泣时,叛逆者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要剧烈得多。“她所奋斗的未必是人们都理解的,她所憎恶的却是她不得不接受的。”临上船时黄逸梵伏在竹床上忍不住失声痛哭,“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她睡在那里像船舱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佣人几次催促,她像是没有听见。无计可施的女佣让张爱玲去叫她,她也不理,只是哭。并不浪漫的出走,是不甘摆布的反抗,更是无奈的逃避。
第一次出国,黄逸梵一句英文也不会说,变卖了一些古董就走了。在国外。她学会了说英文、画油画、做雕塑。黄逸梵出国后,张廷重的姨奶奶搬来住,从此家里一片乌烟瘴气。几年后,张廷重因为身体注射了过量的
吗啡几乎致死。他写信给妻子,保证痛改前非,戒除鸦片,不再纳妾。张廷重言之切切,黄逸梵泯灭了的希望死灰复燃。她从英国回来挽救他们的婚姻,毕竟还有两个幼子,她不能率意任己。处在新旧夹缝时代,出走的黄逸梵一步一回头的徘徊里,有着太多的惨伤。黄逸梵重整旗鼓,继续她对幸福爱情的倔强追求。那个年代,贵族女子自主追求的高度,大多也就限于有个华美的家。她把家搬到花园洋房里,家里变得温暖起来了,有花,有狗,有童话书,往来的是一些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张爱玲的文章里写到,母亲有时和一个胖伯母坐在钢琴凳上,模仿电影里的恋爱情节表演,有时姑姑弹琴母亲伴唱,家庭里的气氛。是美的顶巅。可惜,这样的生活只持续了两年,丈夫治好病后不久又旧习复发。他不拿生活费,逼黄逸梵贴钱于家用,他想把她的钱逼光,到时候想走也走不动。一双三寸金莲的黄逸梵,奋力拼着想跨入新天地,前清遗少张廷重,向后拽着想沉湎在旧梦里,夫妻两个又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1937年,黄逸梵回国了。那年,张爱玲中学毕业。同来的,还有她的美国男友。身肩两个孩子母亲重责的女子,她的自由实在是有限的。“异端”如黄逸梵者,可以在几经徘徊后奋力一飞,了断和丈夫的痛苦姻缘,冲破家庭的束缚,但她无法割断对孩子的牵念。离婚时,他们达成协议:两个孩子跟父亲生活,但可以常去看母亲。孩子以后上学的事情上要征求黄逸梵的意见。
出走后的黄逸梵,生活并不容易。因为战争爆发,黄逸梵送张爱玲去英国留学的打算落空了,只好让她改去香港读书。1939年,黄逸梵去了新加坡,大约是和她的美国男朋友一起去那里做皮货生意。
1946年黄逸梵回来过一次,张爱玲和姑姑、表哥去接船,黄逸梵憔悴、消瘦得令人默然。不久,她又去了英国,再也没有回来过。
1941年底,新加坡被日军占领,男友死于大轰炸中,她的生意也大受影响,遭受打击的黄逸梵一个人苦撑苦挨着。海外出游的生活,有豪情,更多的是孤独。她有给
尼赫鲁姐姐做秘书的风光,也有做缝制皮包女工的艰辛。迈出去的脚步固然跌跌撞撞,最终却没有收回来。1957年8月,寄居英国的黄逸梵生病,需要手术。当时在美国的张爱玲得到消息,写信给母亲,又寄了100美元支票过去。不久,一生漂泊的黄逸梵客死他国。她给张爱玲留下了一只箱子,里面是她早年带去的古董——海外流浪的那些年,她是靠变卖古董度日的,才没有让自己苦撑着寻来的一片自由天空坍塌。剩下的那些,她设法将它辗转交到女儿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