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进,曾用名李见贤,广东梅州
客家人,1927年生。中国著名
地理学家、地貌学家,被业界称为中国全面系统研究
丹霞地貌的第一人,被誉为“当代徐霞客”,为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2006年获“首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2013年获“
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享受厅级待遇离休教授。
人物生平
194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黄进报考了中山大学地理系,在回江西寻亲途中,他第一次在韶关看到了像霞光般美丽的地貌。“当时我并不知道那就是‘丹霞地貌’,只是觉得很漂亮,很壮观。既然我报考了中大地理系,便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研究这种地貌。”当时的黄进大概不会想到,他与“丹霞”的情缘竟会历经半个多世纪。从1948年起,黄进对中国已发现的723处丹霞地貌的693处作了实地考察,其中,单是
丹霞山一处,他就考察了275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04年2月13日,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委员会把丹霞山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同年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地貌学和
河流动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65年,时为地理系助教的黄进带着学生去丹霞山实地考察,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置身于丹霞的怀抱之中。然而第二年,当黄进所有的准备工作已完成时,实地考察计划却不得不搁浅。直到1978年,他才得以重新有机会领略丹霞之美。其后一年,黄进对丹霞地貌的系统研究工作才得以正式展开。
1982年,山西大同。在一次全国性的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上,黄进教授所提交的论文《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引起与会者的兴趣,从小组讨论上升为大会发言,其中对近水平红层丹霞地貌特征“顶平、身陡、麓缓”的六字概括一时间在学术界流传开来,甚至成为丹霞山区妇孺皆知的一句“顺口溜”。这篇论文也是中国学术界全面论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论文。
1984年担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后,黄进教授能够投入丹霞研究的时间并不算多。为了能对全国丹霞地貌作系统性、全方位的研究,在1987年辞去系主任职务的两年后,黄进主动申请了离休。此前,他亲身考察过的丹霞地区仅35处,而在离休后的20多年里,每年几乎有三四个月他都是行走于全国各地的“丹霞”间。仅1997年,中国境内就有103处丹霞地貌被他发现和证实。从广州到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再到四川、云南、湖北、湖南。这一年,黄进教授的脚步由南向北再往南,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
2016年9月8日,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黄进教授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黄进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6年9月12日下午3时在广州殡仪馆银河厅举行。
人物轶事
黄进(曾用名:李见贤),1927年出生于丰顺县北斗镇,于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留校任教至1989年离休。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旅游地貌组组长,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理事长及终身名誉理事长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丹霞地貌等研究,发表论著120多篇(部),是我国杰出的地貌学家,1956年因发明立体绘图仪“李见贤尺”,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2013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
与黄老因五指石而结缘
1994年10月间,第三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在湖南崀山召开。这是笔者第一次参加这一研究会的年会并认识黄进教授。当知道笔者也是客家人而且是平远人时,他非常高兴(因为当时知道梅州唯平远有丹霞地貌),“我们是梅州老乡!”他用一口非常柔软的丰顺腔对我说。在会议安排的考察过程中,笔者第一次对他的“五件头”(中山装、解放鞋、油布伞、地质包和照相机)印象深刻。黄老对野外科考工作非常认真细致,但在途中小憩时又会给大家唱上一段《南泥湾》或是《绣金匾》,他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至今令人难忘!笔者翻开当年的笔记本,上面依然十分清晰地记着一天晚上他给我讲述五指石丹霞地貌的有关情况:①五指石的地质基础是E-K1,即老第三纪-上白垩,回去找广东省地质图查一查;②一般丹霞层比较坚硬,五指石丹霞层下面比较黏,这些泥页岩可形成低缓丘陵;③五指石凹片状风化洞穴较多,但洞口则呈凸状剥落;④石林寺规模太小,需要重新设计建造,方能满足游客需要;⑤五指石丹霞地貌包括古藤这一特殊资源要保护好,这对山区经济发展很重要。此次会议后,笔者向当时分管旅游工作的县领导汇报了黄进教授关于五指石开发的意见,县里非常重视并从此着手策划《五指石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系列工作。
关注平远五指石
黄老第一次到平远考察丹霞地貌的时间是1988年8月。1991年12月,在韶关丹霞山召开的第一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黄进作了题为《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汇报》的报告,其中述及:在广东平远县北缘的五指石,有数个发育到老年期的浑圆状丹霞岩丘,经地壳上升,这些岩丘的垂直节理产生一系列的纵横交错的一线天式的深沟、窄谷,开始了新的丹霞地貌发育,可称作丹霞地貌的“回春期”。文后列举了“中国丹霞地貌分布表(初稿)”,其中就包括五指石和南台山。2000年1月20日,黄老在完成福建武平境内的几处丹霞地貌考察任务后来到梅州考察了梅县松口凉伞屻丹霞地貌,梅州日报对此作了报道。就在2014年4月,他还写信告诉笔者:“在中国目前已发现的995处丹霞地貌中(直至2016年8月,经黄进修订,全国已发现和登记的丹霞地貌有1101处——笔者注),我只差15处左右未能到实地考察,其中包括平远大河背和酒瓮石等。”黄老在信中表示希望笔者陪同其完成平远这2处丹霞地貌的考察。没想到,他还没去,却就这么走了!
早在2015年浙江江郎山召开的第十五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上,平远方面已表达了承办第十七届年会的强烈愿望;2016年在贵州赤水召开的第十六届会议上,
平远县人民政府正式向研究会提交承办申请并获准。这意味着,平远乃至梅州的丹霞将通过这一“国家级”的学术盛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对梅州特别是平远旅游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幸事!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这一全国性学术机构,是1991年由黄进与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共同发起并创立的(黄进任第一、二届理事长至1998年,第三届开始由彭华教授接任至今),至今已组织召开16次年会。黄老在他有生之年考察过全国上千处丹霞地貌,除了推动丹霞地貌的基础研究外,都会为所在地的旅游开发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有力地促进了丹霞地貌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丹霞山、崀山、赤水、龙虎山、泰宁、江郎山等中国六处丹霞地貌的成功申遗(由彭华教授主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黄进的基础研究。
人物成就
作为国内地理学界的知名学者、丹霞地貌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承担了几十年《地貌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全国著名学术刊物发表了80多篇包括丹霞地貌在内的学术论文,为丹霞地貌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在这期间,他还组织召开了5届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极大地推动了丹霞地貌的研究进程,使丹霞地貌的研究成为近年我国地貌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