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
石首鱼科黄鱼属动物
黄花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的鱼类统称。黄花鱼分为大黄花鱼和小黄花鱼,其形态相近,习性相似。这类鱼体侧扁延长,呈金黄色。大黄花鱼尾柄细长,鳞片较小,小黄花鱼尾柄较短,鳞片较大;小黄花鱼体长短于大黄花鱼;大黄花鱼的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小黄花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黄花鱼因其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又名石首鱼。
动物学史
黄花鱼因其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又名石首鱼。
形态特征
黄花鱼,是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的鱼类统称。黄花鱼分为大黄花鱼和小黄花鱼,其形态相近,习性相似。这类鱼体侧扁延长,呈金黄色。小黄花鱼体长短于大黄花鱼。
①大黄鱼
体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体长约30余厘米。头大而侧扁,吻圆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口前位,宽阔而斜。上、下颌相等,唇薄,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上颌骨能伸缩。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较长。鳞片栉状,侧浅鳞57;侧线下鳞较侧线上鳞为大。背鳍及臀鳍的鳍条部2/3以上均蒙小圆鳞。侧线前部较弯曲,后部较直。背鳍Ⅷ~Ⅹ31,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臀鳍Ⅱ9,起点约与背鳍鳍条的中部相对,胸鳍15,起点在鳃盖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黄色,下侧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腹鳍及臀鳍为黄色。尾柄细长,鳞片较小。 多活动于海水中下层,有洄游习性。
②小黄鱼
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体长约20厘米。小黄花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侧线鳞60~63。背鳍Ⅸ34~36,起点与胸鳍的起点相对。臀鳍Ⅱ9,起点稍后于背鳍鳍条的中部。胸鳍19,长而尖,末端超过腹鳍的末端。腹鳍稍短于胸鳍。尾鳍楔形,尾柄较短,鳞片较大。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黄色,背鳍边缘灰褐色。有洄游习性。
栖息环境
大黄花鱼是暖水性近海鱼类,生活在浅海区域的中下水层,并有结群洄游的特征。
生活习性
黄花鱼有结群洄游的特征,冬季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主要以糠虾毛虾以及小型鱼类为食物,秋末返回深海。小黄鱼具有浮游底栖与游泳动物食性,对食物选择性小,主要摄食浮游动物、 鱼虾等,其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鱼类主要为鰕虎鱼,虾类则有毛虾、糠虾、 脊尾白虾和鼓虾等。在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小黄鱼主要摄食游泳动物,但在不同的生活时期(越冬期、 产卵期和索饵期)摄食强度不同,其中越冬期(1~3月)摄食强度最弱,产卵期(4~5月)居中,索饵期(6~12月)最为旺盛。
黄花鱼厌强光,喜浊流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和小潮时下沉。小黄花鱼适温幅度广,黄昏时上升,黎明时下降。白天在水的底层或近底层,产卵时浮至中层。大黄花鱼主食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虾蛄和蟹。小黄花鱼主食毛虾、小鱼和桡足类。
分布范围
黄花鱼分布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渤海海域,朝鲜西海岸也有分布。
大黄鱼分布于中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小黄鱼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东海及朝鲜西海岸。
繁殖方式
大黄花鱼4-6月产卵,小黄花鱼3-6月间产卵
洄游和渔汛
春季中国沿岸水温增高,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浅海区生殖。东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区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场,二是浙闽近海越冬场,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场。亲鱼于四月中、下旬结成大群,从深水越冬区向西洄游进入吕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产卵场。产卵期为5~6月。亲鱼产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肥育。9月还有较小鱼群到江苏、浙江近岸产卵,形成秋汛。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大黄鱼返回越冬海区。闽、粤东群的北部群体主要在闽东渔场产卵,一路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东引渔场产卵,另一路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经白犬列岛马祖岛等分3~4批进入三都澳内湾,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产卵。秋末冬初分散于各处索饵的鱼群开始在四礵列岛一带形成秋冬季大黄鱼汛。此后随水温下降,一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一部分鱼群继续向四礵列岛以南游去。闽、粤东群的南部群体其生殖洄游在珠江口以东沿岸海区开始较早,1月鱼群开始由外海集中到达汕尾,转向东北方向洄游,2~3月抵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岛东北渔场和东南渔场形成渔汛,至4月结束。秋汛自8月开始,鱼群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进入广东沿海,由东北向西南进行洄游。9月抵达饶平近海和南澳岛西南沿岸,10月出现于神泉、甲子,11月到达汕尾,12月在平海、澳头(大亚湾内外)附近,1月份开始向外海逸散。粤西群10月初从吴川等附近向硇洲岛南、北产卵场游去,11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分成小群,转向深水区栖息,秋汛结束。翌年春汛自2月开始群集结于硇洲岛南面进行产卵,3月为旺汛,至4月初水温上升,正值春雨时期,近岸河口浅海水域盐度明显下降,不宜大黄鱼栖息,鱼群迅速离开,春汛即告结束。
养殖技术
1.良好的水质环境
(1)重新调整养殖网箱的布局
根据产量计划确定养殖网箱的规模。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科技人员阐明养殖网箱合理布局的科学道理,广泛动员养殖户按比例拆减70%的现有网箱,并根据(NY/T5061-2002)《无公害食品 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标准,进行重新布局。
(2)加强网箱区环境的日常保护
①每个养殖区网箱连续养殖两年后,应统一收上挡流装置及网箱,休养3~6个月。
②根据放置网箱地点的浅与深,养殖4~5年后,可在预留的空闲海区内移动网箱位置。并对原网箱点的底质进行清理,以利底质生态环境的修复。
③网箱区的环境卫生:a.“渔排”上的人粪尿等生活污水、废弃物、残饵、垃圾、病死鱼、油污等应收集上岸进行无害化处理。b.换洗网箱应在彩条布箱内消毒后冲洗,并把冲洗网箱的污水进行收集和处理。c.“渔排”外围要有防油污设施。
(3)推广鱼、贝、藻间养的生态养殖模式
在留足网箱之间的通道和周边空间的前提下,采用海水鱼网箱、贝类、藻类养殖区间隔布局。贝类可滤食水体中悬浮的残饵颗粒和浮游植物而生长良好,并使海水变得清洁;藻类可吸收鱼类和贝类排放的氮、磷而生长良好,且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可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保证鱼、贝生命活动需要,促进鱼、贝类产生的污染物的氧化,还可生产出优质贝、藻产品。如此在网箱区一带形成一个互利互补的良性生态群落,既提高海区养殖效率,又可以改善海区生态环境。
(4)使用优质、适口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并适量投喂
优质、适口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减少残饵量。应以优质的浮性人工配合饲料代替鲜杂鱼肉靡投喂,既可保护水产资源,又可减少残饵对网箱养殖区的污染。
2.种质优良与体质健壮的苗种
(1)苗种的种质要求
使用原种或经选育的生长快、个体大的良种亲鱼;改变由于滥用小个体亲鱼进行近亲繁殖,造成海水鱼养殖种类个体小型化、抗病力下降和性成熟提前等种质退化现象。
(2)苗种的体质要求
推广低密度生态式培育,大黄鱼全长2厘米鱼苗的出苗量宜控制在5000尾/立方米以下(其他海水鱼养殖种类还要更低些),做到育苗阶段不用药或少用药,鱼苗生长快、活力好、无病害,成活率高。
网箱养殖的海水鱼鱼种放养密度应适当,不是密度越大越好。在网箱区水较深、布局合理、水流畅通和水质良好条件下,养殖的大黄鱼可按单产105千克/米2或15千克/米3、成活率90%的计划,以及鱼种和养成鱼的规格来投放鱼种。
3.病害的防控
网箱养殖海水鱼的主要疾病有病毒性、细菌性、寄生性、敌害生物、饵料引起的及其他。防治鱼病,应以防为主。
(1)苗种检疫
①苗种的调运或投放前要进行检验、检疫,防止病原体带入。
②有病的苗种应在原地进行治疗、处理,完全痊愈并杀灭了传染性病原后才能调运与投放,从源头上切断病原传播。
(2)病害防治综合措施
①推广使用鱼类疫苗,以减少养殖用药。
②选购抗病力强的苗种。
③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病、死鱼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丢弃入海,以防疫病传播。
④鱼种先消毒,后投放。
4.养殖现场质量安全监控
(1)建立健全监控体系
①建立养殖现场质量安全监控机构与队伍。
②进行日常的质量安全检测。
③技术员巡回或驻点对养殖投入品以及关键环节进行指导和监控。
④渔排操作工人经相关培训后上岗。
⑤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生产记录等制度。
(2)养殖现场监控
①网箱区环境监控:a.定期定点监测:每月大、小潮水各1次,监测项目根据需要而定,发现水质超标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排除。b.突发事件(暴雨、倾废,漏溢油、化学品等污染及缺氧死鱼发生时)监测: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主要项目检测。
②鱼病防治与用药监控:a.进、出网箱的苗种要进行病原检查与登记。b.病鱼要及时发现、检查、登记,并向技术员报告。c.病鱼要正确处理并送有关技术部门检测与诊断。d.专业技术人员依据病情提出处理意见,开出处方,施用的药物要符合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严禁使用禁用药,可用的药物也要注明休药期。施药人员按处方用药并记录。
③饲料监控:a.对冰鲜饵料来源、鲜度,是否带入寄生虫等病原体和违规使用福马林防腐剂等进行检查与记录。b.对配合饲料生产厂家、日期、批号、保质期,是否符合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标准要求,以及存放地点安全性、饲料质量等进行检查与记录。c.计算合适投喂量。
④商品鱼起捕前的质量安全监控:a.确认施用的药物已过休药期。b.因施用过某种药物与饲料,而对商品鱼质量安全可能造成影响时,对有关指标进行检测。c.捕鱼前停饵1天;活鱼运输的要停饵3天。d.活鱼运输时,要检查是否存在“应激反应”。e.选用质量安全有保障的厂家生产的保鲜用冰。
⑤起捕网箱及保鲜箱要做好标志与记录,以便溯源。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过度捕捞致使该野生品种已濒临灭绝,野生黄花鱼更是凤毛麟角、十分稀少。市场上出售的黄花鱼多为人工养殖,其品质、口味远不如野生黄花鱼。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黄花鱼的肉可入药,味甘、性平,具有益气健脾,补肾,明目,止痢的功效。
食用价值
黄花鱼食用做法很多,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人体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经济价值
黄花鱼是中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为四大海洋渔业品种。过度捕捞致使该品种已濒临灭绝,野生黄花鱼更是凤毛麟角、十分稀少。市场上出售的黄花鱼多为人工养殖,其品质、口味远不如野生黄花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6 09:17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