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条鰤
鲹科鰤属动物
黄条鰤是鲈形目鰤科鰤属的鱼类。其身材呈纺锤形,稍侧扁。体表被覆小圆鳞。胸鳍与腹鳍比较短。尾柄细长,尾鳍分叉很深,可形成强劲的尾力。背部多呈蓝绿色,腹部银白色。这种流线型体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与海水的摩擦力。黄条鰤身体两侧各有一条明显的黄色纵带,从吻部沿鳃直抵尾柄,由此得名。
外形特征
鲹科,上颌骨宽,其后上角较圆。侧线上无棱鳞幽门盲囊呈指形,约120-213个。脊椎骨ll+14。从吻至尾柄有一明显的黄色纵带。中上层鱼类。体型较大,体长300-500毫米,大者可达1米多。生长迅速,可作为养殖鱼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仅产于黄海与渤海
生活习性
黄条鰤生长速度很快,1鱼龄体长45厘米,2鱼龄体长就可达60厘米。作为一种海洋中分布极广的掠食性 鲹科鱼类群属,除蓝鲹(BLUERUNNER),马鲹(CREVALLEJACK)等的形体呈其侧扁外,其他如生活在热带及暖温带海域的长鳍鰤(CALIFORNIA YELLOWTALL)大鰤(GREATERAMBERJACK)和游戈于太平洋东海岸从哥伦比亚到智利附近海域的加州黄尾鰤(CALIFORNIA YELLOWTALL)以及我国沿海常见的杜氏(SDUMERILI)和黄条鰤的体型都有着极好的流线型体态和分叉很深的极具力量的尾部,当快速游动时能最大限度的减小与海水的摩擦力和前阻水流,如发射的“鱼雷”般急速前行。
生活环境
黄条鰤通常在表层水温20℃~25℃以上时觅食活跃,主食是鳀鱼,玉筋鱼等小型鱼类及头足类和甲壳类海生动物。大连地区每年七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为洄游期,黄海南部稍早一些,黄海北部长山列岛一带一般在8月下旬开始。黄条鰤幼鱼(小于30厘米)多喜欢在海中漂浮物和水母,褐藻类植物的阴影下游动觅食,成鱼(大于40厘米)除个体较大(100厘米以上)的倾向于“单独行动”之外,其他个体通常以数十条或近百条聚成一群实施“集团作战”。黄条鰤属掠食性食肉鱼类,加之游速极快,多以中上层小型鱼为食,黄海南部及黄海北部盛产的小鲐鱼,提鱼,鰔鱼等都是黄条鰤的主要食物来源,八月下旬开始则以鱿鱼为主。
生长繁殖
随季节的温度变化做周期性洄游,产卵期多在春夏之交,即每年的5-6月份期间,卵呈球状且呈浮性。
4龄性成熟,体长612~810mm怀卵量513000~1472000,产卵期5月下旬至6月,产浮性卵。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我国各大沿海,日本,朝鲜半岛和澳大利亚周边海域远离岸边的外海岩礁区附近水域。
食性
摄食棘头梅童、小黄鱼幼鱼、对虾、鼓虾、天竺鲷、青鳞小沙丁鱼及其他小鱼。
年龄与生长
1龄鱼体长170~195mm,2龄鱼体长263~273mm,3龄鱼体长351~364mm,4龄鱼体长464~510mm。
鱼卵与仔鱼
卵圆形,卵径1.13~1.21mm,油球一个,卵黄具泡状龟裂。水温18~22.4℃时,约经52~54h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3.1~3.4mm。
分类信息
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 Temminck et Schlegel,分类学地位 taxonomy:
|__真核生物域Eukarya|__动物界Fauna|__脊索动物门Chordata|__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__有颌上纲Gnathastomata|__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鱼纲Pisces__硬骨鱼系)|__幅鳍亚纲Subclass Neopterygii|__棘鳍总目Acanthopterygii|__鲈形目Perciformes|__鲈亚目Percoidei|__鲈总科Percoidea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黄条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0:43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