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本立,1925年9月21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光谱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25年9月21日,黄本立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
1940年,15岁的黄本立孤身一人赶到广东坪石求学。
1945年10月,黄本立进入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就读,在校期间获得了岭南大学当年的物理系成绩最优奖和华盛顿州立大学捐赠的国际学生奖学金。
1949年1月,黄本立因病休学,并与次年3月毕业。
1950年3月,黄本立进入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1950年—1956年)、助理研究员(1956年—1978年)。
1978年,黄本立晋升为副研究员,并担任分析化学研究室副主任。
1980年,黄本立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至1986年)。
1982年,黄本立晋升研究员,并担任现代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
1984年,黄本立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国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1986年,黄本立为了响应中国科学院关于支援特区建设的号召,应厦门大学时任校长田昭武院士和吴存亚教授之邀来到厦门大学任教,担任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93年11月,黄本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5年,黄本立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50年3月初,黄本立在东北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配合东北地区重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开展光谱分析研究,当时没有专业设备,没有研究场所,他在地下室翻出一台废弃的小型摄谱仪,修理调试之后,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配合研究所建立了电解锌、电炭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并把其推广到工厂去。
1952年起,黄本立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等的定量分析方法,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电花激发光源,这可能是中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的电花光源。
1955年,黄本立转向了矿石矿物分析,发展并改善了中国国外常用的一种半定量方法——“数阶法”,提出“数阶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线法”和“内标法”,这在当时中国国内主要用照相摄谱法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1957年,黄本立创立了一种可测定粉末样品中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
1975年,黄本立从事新型光源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并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
1986年,黄本立调厦门大学工作后,重新建立起一个原子光谱实验室,他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到了一台原子荧光仪,黄本立和学生就挤在一间小屋中,利用这台仪器开始做实验。当时的实验仪器脉冲功率较低,不能满足实验需求,黄本立指出,应该通过增加线光源的瞬时发射强度来改进仪器。之后,他们又将这一技术改进后应用到短脉冲Grimm辉光放电离子源-质谱仪器上,获得了成功,这一技术成果获得了福建省2000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截至2012年2月,黄本立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参与编、著、译书籍5部。
黄本立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了解中国国外科技动态。1982-2002年,他先后20多次到10个国家和港、台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他于1992年、1995年分别应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作为期两周以上的讲学和交流,1998年应德国Duisbarg大学邀请任客座教授讲学和交流两个月。1996年主持了厦门国际光谱化学高级研讨会。1997年代表中国申办第5届亚洲分析科学会议成功并主持了1999年在厦门召开的这个会议。他还担任过第31届和即将担任33届(2003年)国际光谱会议的顾问委员会委员。
黄本立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Plenary)报告和特邀(Invited/keynote)报告如下:
截至2012年2月,黄本立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多种环境标准参考物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等多个项目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4次,三等奖2次;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
人才培养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黄本立为有关企业、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举办过多期光谱分析技术培训班,培养了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这些学员均已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黄本立在给学生上课或与他们相处时,经常用实例说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性,教导他们做学问先要做人的道理。
截至2012年2月,黄本立共培养硕士生12名、博士生10名、博士后8名。这些人中不少已成为高校领导、博士生导师、院系、研究所、企业的领导或技术骨干,还有一些人在中国国外做博士后或任科研职务。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黄本立的父母在他幼年时相继离世,家道中落,黄本立只好和祖父母相依为命。他从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随着亲属在香港、广东、广西之间来回迁移。
在教学科研之外,黄本立也拥有广泛的爱好和丰富的生活,他最初的理想是当摄影家,为此拜了不少摄影的师傅,还出版了一本《随影录》。除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外,他还喜欢西洋文学,《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都看过不止一遍。
“文革”时期,黄本立被怀疑是“九国特务”而被隔离审查,科研工作暂停。
黄本立与的妻子
张佩环有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在2005年9月25日庆祝黄本立80华诞和从事科研教育工作55年的庆典会上,他用英语解释年轻的原因:“My wife feeds me well.”。
人物评价
“本色人生,七彩光谱绚丽;立业科教,满园桃李芬芳”。(2005年黄本立院士80华诞时厦门大学校党委书记王豪杰的贺词)
60多年来黄本立院士一如既往,一直奉献于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和激光光谱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为中国的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仪器信息网评)
人物影响
2005年9月25日上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化学报告厅举行庆典大会,庆祝黄本立教授80华诞和从事科研教育工作55年。校领导
王豪杰、
朱崇实、陈力文和校长助理黄如彬,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启瑞、
张乾二、
万惠霖、
郑兰荪、
方肇伦,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鹏及分析化学界专家学者,化学化工学院领导,黄本立的同事、学生代表等参加了当天的庆典,向黄本立院士表示祝贺。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吴征铠、
王大珩、蔡启瑞等几十个单位和个人发来贺信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