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炤
中国明代理学家
黄文炤(1556年—1651年),又作黄文照,字丽甫,学者称为季弢先生,又因终生不仕,时人称为“黄布衣” ;泉州府同安县北部新圩镇金柄村人(今属厦门市翔安区)人。长期居住泉州郡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记为晋江人。 著名理学家,自幼卓志性学,潜心力行,是朱熹学派的理学传人,有“品高嵩岱,学溯关闽”之誉。
人物介绍
黄文炤(1556年—1651年),又作黄文照,字丽甫,学者称为季弢先生,又因终生不仕,时人称为“黄布衣” ;泉州府同安县北部新圩镇金柄村人(今属厦门市翔安区)人。长期居住泉州郡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记为晋江人。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先生文照》据《同安邑志》和林素庵先生(林孕昌号素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孕昌》)《笋堤集》有关资料为作《传》。
祖籍同安金柄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先生文照》:“黄文照,字丽甫,同安人,参政文炳弟,学者称为季弢先生。”
黄文炤生于同安县新圩镇金柄村黄氏望族,是紫云黄氏35世、金柄黄肇纶30世之四长派四世裔孙。在祖籍地金柄还保存有黄文炤关于保护山林的《祖林垂示碑》、《大仑山护林碑》,重建庙宇的《重兴祠堂记》,以及有关防治水患的《石帮记》等碑刻和摩崖石刻。
日以谈道为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黄文炤是“万历(1573—1620年)中诸生。”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先生文照》:“始为诸生,数奇,遂弃去,专性命之学,潜心力行,自比陈布衣真晟之俦,日以谈道为事。所著有《道南一脉》、《孝经》、《仁诠》、《太极图》、《理学经纬》诸书。晚又以《易》学著。”
黄文炤是著名理学家,自幼卓志性学,潜心力行,是朱熹学派的理学传人,有“品高嵩岱,学溯关闽”之誉。
天启(1621—1627年)间,朝臣何乔远、叶向高、张肯同、蒋德璟等曾联名疏荐(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何乔远、叶向高、蒋德璟》),但黄文炤一生不仕,以述经讲学、游山访友为乐。
与艾儒略交游
天启五年(1625年),以“西来孔子”著称的天主教徒艾儒略入闽。艾儒略在福建活动达25年之久,足迹遍及八闽。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二年(1639年)九进九出泉州,与泉州地方官、士大夫、教徒广泛交游。艾儒略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福建士大夫的赞许,闽中名流聚集福州与艾氏论道。《熙朝崇正集》收集闽中诸公赠艾氏之诗。据统计,赠诗的71人当中,有22位泉州的名流,其中包括黄文炤。(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n《泉州宗教·天主教·明·艾儒略》)
黄文炤有许多诗作,其中一些体现了其多元的宗教思想。其诗作有赞扬伊斯兰教的,为当今法国巴黎博物馆所收藏。
长期隐居泉州清源山南台院
黄文炤曾长期隐居在泉州郡北清源山南台院著书立说,理学家林孕昌为筑“访贤亭”。
林孕昌《辟西洞天记》云:“西洞天者,清源裴岩之西而别一洞天也。……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秋,复筑前台二亭:一曰‘襭云’,一曰‘访贤’。……‘访贤’则在南台院内,为布衣黄季弢著书处。亭成,有当道携尊来访,布衣故自匿,余高其风,名之曰‘访贤亭’云。”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清源山·西洞天·明·崇祯林孕昌<辟西洞天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先生文照》:
“隐温陵(泉州郡城)南台山中。
尝出游大江以南至云间,访陈氏继儒论业,大相欢契。
平生至老手不释卷。性好奖士类,遇人有片善必极引重念及。朝家宵旰忧勤,内外多故,疏床敝席,不敢自逸,见者皆为之兴感。
尝柬林素庵(林孕昌号素庵)句云:‘天上有人调玉烛,山中许我坐春台。’又云:‘四郊多垒怀司马,一筹莫展愧仲连。’盖悯时念国,草茅抱杞忧如此。”
与林孕昌倡明“旦气之学”
黄文炤与林孕昌一同提倡“旦气之学”,为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孕昌》)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44·人物列传·明列传11·林孕昌》:
“明年癸酉(崇祯六年,1633年),开讲于在兹堂,与布衣黄文炤倡明‘旦气之学’,从游者日众。”
“(崇祯八年,1635年)直指(按察使)张应星偕曾樱率僚属至一峰书院听讲,郡绅士毕集,孕昌与曾樱、黄文炤各出讲章。”(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曾樱》、《泉州书院·一峰书院》)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先生文照》:“崇祯戊寅(崇祯十一年,1638年),南安(县治在丰州)仓猝之变,走者相望,富家巨室不知所为。 照与监司峡江曾樱讲学于笋江,出片纸开谕之,立散,人服其德化。”
天恩存问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崇祯政权覆灭,随后清兵入关,南京弘光政权一年后覆灭。唐王朱聿键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称帝福州,改元隆武。
时黄文炤已九十岁,归隐同安故里。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 先生文照》:“乙酉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九十,归隐故里轮山之北。”
隆武帝授黄文炤为国子监学正,黄文炤坚辞不就,皇帝于是赐给他“天恩存问”匾额,并拨地方官银300两,以供著书之用,时人称为“聘君峨山黄先生”。
身后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先生文照》:“年九十三卒。”
临卒前,他交待后人,要将他的棺材吊在三秀山的雪山岩后进东房梁上,以示“生不戴清朝天,死亦不履清朝地”的气节。黄文炤的棺材在雪山岩中度过200多个春秋,至咸丰(1851—1861年)初才下葬在同安长兴里竹坝保黄坂美龙山(今竹坝农场坝崎山)。
著述
黄文炤一生致志著书立说,除上述《道南一脉》、《孝经》、《仁诠》、《太极图》(《太极图解》)、《理学经纬》诸书外,还有《约言问答》、《琴庄》等理学著作,以及《古今长者录》、《九日山志》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南著述·古今长者录、郡邑志乘·专志·九日山志》)
林孕昌评述
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遗佚黄季弢先生文照》:
“林氏孕昌曰:
‘吾郡自紫阳(朱熹)过化以后,学脉火传,至蔡文庄(蔡清)师弟薪而扬之;近何司徒(何乔远)倡学于泉山(泉山即清源山,指清源山赐恩岩的镜山书院),家省庵(林学曾号省庵)开讲于‘不二’(不二祠,即小山丛竹书院),又灯而燃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蔡清、何乔远、林学曾》、《泉州学校·温陵书院、镜山书院》)
黄氏季弢,司徒同学友也。司徒与闽直指李公先后曾荐于朝,未及征,升文、笋江二社奉为北斗。
先生屏嗜寡欲,绝识去智,以圣贤之书愉其志,以朋友之聚饬其躬,枯坐一室,著述万卷,八十年来有如一日。尝有取于朱子,晚年定论其学,以未发为宗;其教,以‘躬行’为本云。’”
黄文炤墓
2007年3月14日上午,黄文炤墓揭碑典礼在同安竹坝农场坝崎山上隆重举行。碑的正面刻着“同安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背面是黄文炤的生平简介。而整个墓园雅然一新,占地3000多平方米,宏伟壮观。
据了解,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及黄文炤宗亲500多人出席了典礼。金门宗亲专程组团前来共赴盛典,台北、台南、高雄、澎湖、马来西亚等地的黄氏宗亲会也发函祝贺。
据同安区收藏协会会长、考古专家吴鹤立介绍,黄文炤自幼卓志性学,潜心力行,是朱熹学派的理学传人,平生述经讲学,游山访友,有“品高嵩岱,学溯关闽”之誉。
吴鹤立表示,最近10多年来,每年台湾、金门、马来西亚等地的黄氏宗亲都会组团回乡拜谒凭吊一番。因此,将“明·理学黄文炤墓葬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联谊海内外,特别是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链接
黄文炤一生传奇
黄文炤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黄氏望族,是紫云黄氏35世、金柄黄肇纶公30世之四长派四世裔孙。
天启年间,当朝名宰何乔远、叶向高、张肯同、蒋德景等联名疏荐,后来隆武帝恩授国子监学正,文炤坚辞不当官,皇帝于是赐给他“天恩存问”匾额,并拨地方官银300两,以供著书之用,故有“黄布衣和聘君峨山黄先生”之美称。文炤公一生致志著书立说,有《道南一脉》、《两孝经》、《仁诠》、《理学经纬》等书留世。他还有许多诗作,其中有赞扬伊斯兰教的诗作,为当今法国巴黎博物馆所收藏,诗作充分体现了当时进步的外交思想。在祖籍地金柄还发掘了关于保护山林的《祖林垂示碑》、《大仑山护林碑》,重建庙宇的《重兴祠堂记》,以及有关防治水患的《石帮记》等碑刻和摩崖石刻,至今保存完好。
黄文炤享年96岁。他交待后人,要将他的棺材吊在三秀山的雪山岩后进东房梁上,以示“生不履清朝天,死亦不履清朝地”的气节。黄文炤的棺材在雪山岩中度过了200多个春秋,于清咸丰初年被下葬在长兴里竹坝保黄坂美龙山,在其生母曾氏淑人墓葬的左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58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