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八面厅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山八面厅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五村,原名振声堂,由义乌火腿商人陈子宷(shěn)与其孙陈正道建造。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因有八个厅堂、七个天井、八根旗杆和外墙四周有八个门户出入而俗称八面厅。
历史沿革
清嘉庆元年(1796年),黄山八面厅开始建造。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山八面厅建成,陈氏宗族设立了公田和公共林地,用于八面厅的维护和修葺。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花厅、门厅正立面部分石雕被太平天国起义军烧毁。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黄山八面厅南拱门被日军损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土改,房屋被分给23户农民使用。
1958年,公田被分,同年,林木被砍掉烧炭。
1962年,门厅、大厅、堂楼被当作战备粮库使用。
“文革”时期,黄山八面厅保存的一些工艺品、历史文物被毁,其中包括八面厅建成时的贺匾。
建筑格局
布局
黄山八面厅现存建筑分为三路六院,共64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以一条中轴线和两条横轴线相交构成了八面厅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沿中轴线依次分布为花厅遗址、门厅、大厅、堂楼,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三合院,四座厢厅,八座厅堂。门厅、大厅为宗祠建筑,是整个建筑的核心,是陈氏宗族举行祭祀、聚会、议事和各种典礼的场所,规模极其宏伟。其他六厅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周。在结构上,每座院落都有正厅、厢房、走廊、天井等,自成系统。厅与厅之间两相对称,但又各具特色。
特点
黄山八面厅建筑布局严谨、规整、对称,体现了中国封建大家族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与生活习惯。黄山八面厅是多种文化背景和建筑手法的结合,是不可多得的江南民居建筑代表。黄山八面厅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建筑结构同时具有家祠功能和居家功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主要建筑
花厅
花厅在建筑的最前面,原有楼房11间。呈“一”字形排列。厅前走廊贯穿全厅,隔天井与门厅相望,天井两端各有圆形拱门,称“龙虎门”。拱门的房屋又与南北跨院相连。花厅前设花园,有别于一般民居建筑花园置后的传统布局。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花厅、花园被太平天国起义军烧毁,现仅存柱础、柱项石、旗杆石等遗存。
门厅
门厅分布在主轴线上,坐西北朝东南,硬山顶,前后两坡,用九步架,前坡四步,后坡五步。正脊用滚瓦花脊,饰砖雕。屋面覆小青瓦,阴阳合瓦,压七露三。檐口用花沿滴水。前檐檐口高6.1米,后檐檐口高5.55米。两侧山墙设三花马头墙,磨砖错砌。三合土铺地,划斜方格纹。门厅正立面檐下施砖雕,辟三门,正门居中。
大厅
大厅为硬山顶,前、后两坡,前坡五步架,后坡七步架,两侧山墙设五花马头墙,三合土铺地。正脊用滚瓦花脊,中部饰一枚钱纹,屋面覆小青瓦,阴阳合盖,压七露三。明间设屏门通后院次间用穿,抬混合式,隔架主柱,连双步梁。赣间与次间用板璧相隔,前后均设门,内有扶梯通走廊的楼层。大厅后檐廊两层,明、次间设天花。
堂楼
堂楼为硬山顶,重檐,滚瓦花脊。屋面覆小青瓦,阴阳合瓦七露三。檐口用花沿滴水。面阔五间,进深七檩。设楼板。明、次间底层为敞开厅,明间底层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用四柱,上层为穿斗结构。次间为隔架,主柱用双步梁,两侧为厢房。明次间前檐廊设天花
历史文化
黄山八面厅建筑雕刻题材广泛,许许多多的故事通过艺人的雕刻技艺得以展现,内容除了表现“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观念外,更多的则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些装饰图案不仅显示了当时雕刻艺人的雕工和技艺,也展示了房屋主人的殷实财力和心性品格。
黄山八面厅雕刻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如石囤上的石雕,以缠枝花卉、道家人物、凤纹为题材;门厅正立面的砖雕以花草、动物、道家人物故事等为题材。还有良好的木雕工艺,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鱼虫、飞禽走兽等,有的取材于民众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有的反映了当地景物风俗等。人物塑造讲究造型的优美,性格的刻画;动物花卉写实逼真,集多种雕刻技法于一体。
文物价值
黄山八面厅有确切的建造年代,是鉴定清中后期浙中民居的典型建筑。它是宗祠与居住相结合的典型浙中民居,体现了中国大家族的伦理观念与小家庭的生活习惯。同时又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建筑用材硕大,雕刻工艺精美,布局章法得当,对于研究当时义乌地区的社会情况、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01年6月25日,黄山八面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黄山八面厅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黄山八面厅位于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五村。
交通信息
在义乌市乘坐122路/义乌2路/义乌B支803路,后换乘义乌335路,步行1千米即可到达黄山八面厅。
门票信息
个人参观凭身份证或学生证等有效证件,办理登记手续后免费参观。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16:3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