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941-1011年),字可贞、德中、庆甫,江西省
修水县杭口镇双井村人。南唐分宁县令
黄赡之子,北宋教育家黄中理之父,北宋大文豪
黄庭坚的高祖父,双井黄氏三世。他为人沉稳,藏器高世,博学多识,德被诸姓。他的子孙后代,在宋朝就有42位进士。赠
礼部员外郎。
黄元吉,941年,出生在
修水,祖籍浙江
金华。据《诗祖堂翰溪廷元公支谱》记载,他的名字来自
《周易》:元吉,出自《周易·坤·六五》“
黄裳元吉”;可贞,出自《周易·坤·六三》“
含章可贞”。他举人出身,敢为人先,大胆经商,力振家声,买田千顷,豪雄全县,聚书万卷,卜居双井,长雄分宁,泽被万代。他为双井黄氏的勃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黄元吉的父亲黄赡是修水县令,举人登科后,被推举到豫章当官,但因崇拜
子贡端木,毅然弃仕经商,成为当地首富。他创建村庄,购置田产,耕读传家。据《诗祖堂翰溪廷元公支谱》记载,黄元吉因端木之天赋,善读
计然陶朱之书,拥猗顿
白圭之才,以舜汤
经商为榜样,奋发
治产而济文,江南望族再崛起。
他是
双井村的开山鼻祖。他亲自卜居
杭口镇明月湾,在杭山之阳,
修河之阳开辟村庄。村处双阳之地,学习远祖
伯益,凿有双井,构建华屋,名之
双井村。创建黄氏宗祠,命为双井堂。他在1011年逝世,葬在马鞍山,其后裔尊他为马鞍君。其玄孙黄庭坚书云:每过马鞍山前,未尝不愧汗也。
他经商赚了钱,就开始买书聚书,重振文风。他的长子
黄中理,甘心和他补台,创办书院,教育弟子。他没有逼迫中举人的长子黄中理去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逼迫长子黄中理子承父业去经商治产。鼓励长子黄中理根据他的从教兴趣发展事业,巨资给黄中理去办书院,并买更多的好书给到黄中理。
经商养文,读书为本,文化兴旺,长久不衰。他以70岁高龄逝世,虽然生前没有看到孙辈高中进士,长孙
黄沔(20岁),已是举人;次孙黄滋(14岁),已是秀才。十三个孙子,个个读书厉害,以不学为辱。他和他的父亲黄赡、祖父黄玘一样,生前也没有看到孙辈高中进士。他的后裔太华赞道:买田与聚书,功勋在身后。他的13个孙子,10个进士榜上题名,誉为
双井十龙。仅宋朝一代,他的子孙有42位金榜题名,一门四十二进士。
他的孙子黄注,是金华黄氏来分宁后的第五个进士,也是双井村的第三个进士,这个时候,双井黄氏的聚书办学就驰名天下,
宋祁在《
黄注昆仲赴举》赞道:君家日下有高名,骥子双弛嗣世灵。沧海赋毫多洒白,南山书简偏蒸青。他的后裔太华居士经常深情地说,(元吉)公经商卜居双井,买田藏善书万卷,高薪聘请俊杰之师教育子弟,伟哉伟哉!
他的兄长黄元绩为南唐进士,在北宋的
翰林院工作,一个从文任官,一个经商理家。兄弟俩,错位发展,补台齐家。经商和仕官所得,他俩没有挥霍,也没把存款贻留子孙,而是把赚来的钱,转化为适合居住的地方,转化为荫蔽子孙的住宿,转化为生活所需的良田,转化为读书所需要的书籍。解除读书人的物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的读书有厚实的物质保证。黄元吉买田聚书,黄中理创办书院,父子补台共治。黄元绩从文出仕,黄元吉经商致富,兄弟互补共治。
黄庭坚在《
赠益阳成之主簿》云:两祖门中种阴德,名塞四海世有人。这里的两祖是指元绩、元吉两兄弟,种阴德,是指他俩为双井黄氏的兴盛打下宏厚的基础。黄庭坚诗云: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黄庭坚还在
《题胡逸老致虚庵》写道: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黄庭坚在《与再从弟靖民判官书》云:吾侪所以衣冠而仕宦者,岂己力哉?皆自高曾以来,积累偶然冲和之气,在此一枝耳。对黄庭坚而言,高曾是指高祖父黄元吉、曾祖父黄中理。这里的冲和,是指冲气以为和,是指兄弟补台,父子接棒,错位发展,接续奋进。这里的冲和,是中国“武文成帝、文武成康”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智慧。正是这种集体补台式的团结奋斗,造就了分宁黄氏260多年的持续辉煌。(摘自《浙江家谱文化》2019年12月第3期”修水双井黄氏四十八进士盛象探究“一文)
祖父:
黄玘(882—960);伯(叔)祖父:黄琛、黄璞、黄珍、黄琬;堂伯(叔)祖父:黄珌、黄瑕、黄瑶
父亲:
黄赡(904-975);叔叔:黄贻(906-957)、黄赋(908-948)
曾孙:黄昭、黄襄、
黄庶、
黄廉、黄羽、黄昉、黄育、黄尹、
黄庠、黄雍、黄序、黄宽、黄向、黄康、黄廓、黄度、黄廙、黄齐、黄方、黄奇等
来孙:黄朴、黄榎、
黄相、黄槐、黄柞、黄梲、黄栕、黄楚、黄壄、黄霦、黄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