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黄万波,1932年出生,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教授是中国著名古人类“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造诣卓著,成绩斐然。黄万波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撰写的科普读物数十篇(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科学奖,自然科学一、三等奖,裴文中科学奖等。
人物经历
1932年,黄万波出生于重庆忠县新立镇。
1954年,22岁的他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
1954年底至1955年3月,黄万波陪同裴文中南下广西考察洞穴,耳濡目染老师对学问的专注——每到一个地点,无论河湖沉积还是土状堆积,裴先生都一丝不苟地开展搜寻工作,常常在野外一待就是一整天。
1958年,正值科学研究大发展时期,古脊椎所决定对周口店再研究,裴文中牵头,黄万波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1963年,黄万波和团队先后在陕西发现了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下颌骨,后又发现了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头骨。
1972年,在陕西长武县,发现了4万年前的长武智人化石。
1979年起,黄万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华南。1981年,在安徽省和县陶店镇龙潭洞,他和同事们首次在长江流域发现了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
1984年夏天,黄万波担任领队,一行人来到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巫山当地人带领他们到了山民们大量抢挖“土龙骨”的一处坡地上,当随处可见的灰白色化石骨渣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时,大家被震住了。这正是大家四处寻觅的“龙骨”,有乳齿象剑齿虎爪蹄兽最后祖鹿等,它们都是早已灭绝的物种。黄万波凝视着它们,自言自语道“这个坡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随即给它起了个名字——龙骨坡
经过准备,1985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和万县、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长江三峡考古队,展开了对龙骨坡的发掘。10月13日上午,趁发掘队员们工间休息时,黄万波对化石进行初步鉴定和分类。一颗比蚕豆粒稍大的动物牙齿,引起了他的注意。粗看,它像猪的牙齿,但齿冠外壁较直,从咀嚼面上的齿尖圆钝、釉质层厚等性状来看,与猪牙不同,它是一颗巨猿的牙齿。
在随后的发掘中,又发现了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灵长类下颌骨化石和两件石制品,一件为砸击石锤,一件为砍砸器,同一层位还出土了116种哺乳动物化石和有明显加工或使用痕迹的骨器。经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专家测定,龙骨坡遗址距今约180万—248万年。1986年11月29日,在重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正式向世界公布考察结果:在长江三峡的巫山龙骨坡发现了距今约204万年前的“巫山猿人”化石。
1995年12月,龙骨坡化石和石制品的发现相关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1954年随裴文中考察期间,黄万波第一次在野外接触熊猫化石,并由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自此,黄万波便着手大熊猫题材的科学研究工作。1989年,与香港大学合作,对大熊猫牙齿釉质进行超微结构研究。
2010年,黄万波将收集到的材料去粗取精,撰写成文,出版了《大熊猫的起源》。
2012年的一天,重庆市丰都县都督乡都督社区当地一名羊倌在放羊闲暇时潜入一个溶洞,在洞内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对化石进行了拍照,后辗转传到黄万波手中。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仔细辨识、鉴定,最后确认该化石为保存较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化石。
2016年的一次考察中,他在犀牛洞遗址发现了带有人工痕迹的犀牛牙齿和疑似人工痕迹的石片。2020年9月,近90岁高龄的黄万波在队员的协助下,下潜到犀牛洞1号洞尾端裂隙30米深的地方,实地考察人牙化石出土地点,并在附近新发现了人类锁骨和石制品。
2017年,他把到都督乡考察的6件熊猫化石的发现过程和成果整理成书,出版《大熊猫的前世今生:长江都督史前熊猫大发现》。
2019年,在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重庆自然博物馆推出“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黄万波成为该展览的首席科学家。展览创新运用3D扫描和建模技术,开创性完成了古熊猫的科学复原,累计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截至2023年仍在全国巡展。
2023年8月至11月,黄万波以专家顾问的身份,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和国内多所高校的师生们驻扎在巫山县庙宇镇,全程见证并参与龙骨坡遗址为期3个月的第五阶段发掘工作。
个人生活
2023年大雪刚过,记者来到黄万波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家中,他正在电脑前准备PPT资料,用于一系列关于龙骨坡最新研究成果的汇报和讲座。为了让讲座更直观,黄万波在手写板上写下文字后,娴熟而认真地通过鼠标插入照片、手绘图等,记者数了下PPT的页数,一共119页,黄万波仍在不断修改打磨。
发微信、听音乐、看新闻,年轻人热衷的电子生活,黄万波也没有落伍,秘诀就在于他“走到哪问到哪”。“大家都是我的老师,这些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我都想多掌握一些。”黄万波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他在画熊猫的照片,主页则是一张在考古现场的工作照。记者采访期间,常通过微信和黄万波交流,他总能及时准确地回复信息。他还顺手翻开平板电脑上的音乐软件,和记者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音乐曲目。
人物事迹
1984年以来,黄万波先后对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组织5次大型考古发掘,发掘出一段有2颗臼齿及牙床化石、2000余件旧石器打制石器、110余种动物化石,并据此提出“在200万年前龙骨坡有古人类存在”“巫山猿人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早人类”“亚洲最早人类生活在三峡地区”等学术论断,动摇了考古界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在全球考古学术界掀起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万年。2023年,91岁高龄的他仍坚持带队开展第5次发掘,进一步破解“巫山人”究竟是人还是猿的世界性难题。他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部),撰写科普读物数十篇(部),曾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裴文中科学奖等荣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自1984年以来,黄万波矢志不渝、自强不息,在巫山龙骨坡为寻找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实证奋斗不止,先后发现一段“巫山人”下颌骨、一枚门齿、数百件石器和百余件哺乳动物化石,以及23个文化层,形成《巫山猿人遗址》、《200万年前的山寨》、《巫山迷宫洞试掘报告》、《远祖之谜》等科考学术成果,其中《亚洲的早期人类化石及其石器制品》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他的科考学术成果使龙骨坡巫山人及其文化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化地点得到中外考古学家的公认,论证的“东亚人起源于长江三峡”学说,改写了科学界对“人类演化史”的定论,支持了“人类多地起源”的学说。
荣誉表彰
黄万波是2007年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特别奖的获得者,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竺可桢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裴文中科学奖等表彰奖励,享受政府特殊贡献津贴。
2023年12月,入选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提名人选名单。
2024年2月2日,荣获“2023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荣誉表彰。
2024年2月,入选2023年第四季度“重庆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名单。
社会任职
黄万波现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重庆自然博物馆特约研究员,“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展览首席科学家。
人物评价
“黄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敬业勤业、永不言退的工作精神,谦逊随和、不计名利的性格作风,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每当我和他提起他对史前考古学所做的贡献时,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做得还不够,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原馆长黎小龙
“黄老不仅是工作狂,更是一名生活家。”(重庆自然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李华)
个人言论
忧心后继无人坚持发掘
“我只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做点事出来”,年数已高的黄万波一边发表后继无人的担心,一边展望新的项目,“下一步我研究的重点就是龙骨坡和奉节兴隆洞,它们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遗址。如果一旦在这两个地方再次发现人骨化石,就极有可能因此而推翻人类非洲起源的一元论学说,甚至得出远道而来的巴人并非今天重庆人祖先的结论。”黄万波表示,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将有更多证据证明长江大三峡就是200万年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熊猫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素的?
小种大熊猫,是一种世界上已灭绝的古生物,体长约一米左右,为现今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它们大约活跃在距今200万年前。大熊猫祖先小种大熊猫的发展历史以及饮食习惯的演变,揭秘熊猫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素的。
出版图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1 13:31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