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桐
紫茉莉科避霜花属植物
抗风桐(学名:Pisonia grandis R. Br.)是紫茉莉科避霜花属植物,高达14米。树干直径30-50厘米,最大可达87厘米,具明显的沟和大叶痕,树皮灰白色,因受风影响,枝条很少。叶对生,叶片纸质或膜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形,顶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常偏斜,全缘,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4厘米,宽3-5厘米,果实棍棒状,长约12毫米,宽约2.5毫米,种子长9-10毫米,宽1.5-2毫米。花期夏季,果期夏末秋季。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等地。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部)和西沙群岛。生于林中。抗风桐是阳性树种,喜阳,抗旱,耐盐,不择土壤。
形态特征
常绿无刺乔木,高达14米。树干直径30-50厘米,最大可达87厘米,具明显的沟和大叶痕,被微柔毛或几无毛,树皮灰白色,皮孔明显。因受风影响,枝条很少。叶对生,叶片纸质或膜质,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形,长(7-)10-20(-30)厘米,宽(4-)8-15(-20)厘米,被微毛或几无毛,顶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常偏斜,全缘,侧脉8-10对;叶柄长1-8厘米。
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4厘米,宽3-5厘米;花序梗长约1.5厘米,被淡褐色毛;花梗长1-1.5毫米,顶部有2-4长圆形小苞片;花被筒漏斗状,长约4毫米,5齿裂,有5列黑色腺体;花两性;雄蕊6-10,伸出花被约2毫米;柱头画笔状,不伸出。果实棍棒状,长约12毫米,宽约2.5毫米,5棱,沿棱具1列有粘液的短皮刺,棱间有毛;种子长9-10毫米,宽1.5-2毫米。花期夏季,果期夏末秋季。
产地生境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北部、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东部)和西沙群岛。生于林中。抗风桐为中国西沙群岛最主要的树种,常成纯林。抗风桐是阳性树种,喜阳,抗旱,耐盐,不择土壤。
繁殖方法
于5月中旬果实呈现微黄色时采集新鲜成熟的果实,置于密封袋内,然后用吸足水后的苔藓覆盖密封袋内的抗风桐果实,于8℃下冷藏7天,每天将密封袋打开透气10分钟,完成后熟处理;将果实从密封袋中取出置于常温清水中浸泡48小时,待果壳软化后加入适量河沙并用手轻轻揉搓将果壳与种子分离,使用尼龙网捞将漂浮在水面的果壳捞出,加入9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并轻轻搅匀,所述敌克松的加入量为抗风桐种子和回沙混合物重量的0.5%,3分钟后将水滤除,得到抗风桐种子和河沙的混合物。将抗风桐种子和河沙的混合物均匀散播山河沙、椰糠、混炭上按重量10:2:1混合制成的播种基质上,并铺1厘米厚由椰糠、河沙按重量比1:1混合制成的覆盖基质,放置手荫圃内,覆盖层塑料尊膜,保特营养上基质湿润,防棚内温度保持在30℃,3天后将塑料薄膜移走,6天后种子出苗率为92%。
苗期管理
待幼苗长至6厘米时,移植于遮阴80%的荫棚内的预先装有营养土的营养袋内培育,所述的营养土为红壤土:河沙:珍珠岩:椰糠:泥炭土:过磷酸钙按重量比为4:4:2:1:0.5:0.5制成的混合物。培育15天后,淋1次生根肥溶液,该生根肥溶液为生根肥与水按重量比为1:600配制而成;培育30天后,淋第1次复合肥溶液,该复合肥溶液为复合肥(N-P-K=15-15-15)与水按重量比为1:500配制而成,以后每隔30天淋复合肥溶液1次。待幼苗长至6厘米时,移植于遮阴80%的荫棚内的预先装有营养土的营养袋内培育,所述的营养土为红壤土:河沙:珍珠岩:椰糠:泥炭土:过磷酸钙按重量比为4:4:2:1:0.5:0.5制成的混合物。培育15天后,淋1次生根肥溶液,该生根肥溶液为生根肥与水按重量比为1:600配制而成;培育30天后,淋第1次复合肥溶液,该复合肥溶液为复合肥(N-P-K=15-15-15)与水按重量比为1:500配制而成,以后每隔30天淋复合肥溶液1次。
栽培技术
在植株生长良好后,可部分打开遮阴网,利于植物接受更多光照。培育18天抗风桐苗高70厘米,培育360天抗风桐苗高达到100厘米。抗风桐粗生,后续无需过多养护也能生长良好。
主要价值
其生长速度快,在防风、海岸固沙、调节海岛气候以及海岛植被恢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抗风桐具有叶片厚、比叶面积低、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细胞间隙小等形态解剖特征,利于其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高、脯氨酸含量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抗风桐生长的土壤养分含量低,但其叶片营养元素含量高,表明其对土壤养分的利用能力高,对土壤养分贫瘩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因此,抗风桐能适应强光、干旱和贫瘩等生长条件,是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的重要树种。原产地用叶作为猪饲料。
参考资料
抗风桐.植物智.
抗风桐.中国自然标本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1:2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