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爪翻子拳
拳种类型
鹰爪翻子拳是流行于京南、保定及河北其他地区的传统体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鹰爪拳的前身是“岳氏鹰手”和翻子拳。“岳氏鹰手”传说创自南宋名将岳飞,但缺乏考证依据。根据《雄县县志》《鹰手拳谱》的记载和陈子正先生的有关口述,它可考证的历史始于清末同治年间的武术宗师刘士俊。
翻子拳在明代称为“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个闪翻技法为基础,吸收“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手型,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广泛流行于京南、保定及河北其他地区。河北省安新县的李树园、李耕耘,雄县的国隐东、董宪周、刘士俊等人,都是清代晚期的翻子名家。
武术特色
鹰爪翻子拳是以“岳氏鹰手”吸收翻子拳技法发展而成的,它的技法兼容了“岳氏鹰手”和翻子拳。例如,“抓、打、擒、拿”来自“岳氏鹰手”,而“高挑低压”“翻崩滚砸”则出自翻子拳,但该拳比较偏重“岳氏鹰手”。鹰爪拳技法是象形取意,取鹰搏击之意,而舍其搏击之形。“岳氏鹰手”加上翻子拳的翻转技法和诸多拳法、腿法融合,形成了鹰爪翻子拳独具风采的技法,它是动作纯厚、劲力充足、发力平衡、技法丰富、沉静自然、自成一派的传统武术。鹰爪翻子拳并不是长拳,这种误解来自于人们对其表面化、简单化的理解。
鹰爪翻子拳的技法有抓、打、擒、拿、翻、崩、挤、靠,一号、二拿、三降、四守、分筋错骨、点穴闭气、沾衣号脉和高挑低压、翻崩滚砸、蹿跳搂抱、勾挂撑趟、抽撤连环腿等。有“手见手无处走,敌愈近愈易胜”之效。在技法上要求以精细极其粗,以沉静用其功。
在使用时讲究手、眼、身、法、步,要求手要快、眼要明、身要灵、步要轻、引对手、打拳心、出入有门、进退有法。其拳法分阴阳、里外、上下、长短、软硬、快慢、真假、虚实八个方面。
在技击战术上要求借彼之力、顺彼之势、不露虚实、出奇制胜。忌使猛力和全力,力猛则易为人制,用尽全力则难退难收。要求精于动静,静时不全静,心里暗伏以动,动又不全动,心神存之以静,动静无常态,奇正多变化。技击时具备一胆、二力、三转、四志、五眼、六合。
它的风格特点是,出手用拳掌打,回手用鹰爪抓,快时双拳如雨,慢时深沉自然。手手相应,招招接续,刚柔并用,弹脆力多,阴阳多变,轻灵快捷,灵巧圆活,快慢有节。突出翻、抓、变、连、快的技法,翻有前、后、左、右、上、下、单、双八种闪翻法的见机使用;抓是主动抓拿,分筋错骨;变有招法和劲力相变、身法相变;连是招招相连,浑然一体;快是打快、闪快、变快。概括该拳特点的歌诀是:擂打擒拿错骨功,粘衣号脉势无形,阴阳刚柔弹寸脆,着劲混合妙无穷,阴阳弹脆上中下,无形八卦多变化,天地四时运无穷,分筋错骨按敌形。
分布地区
鹰爪拳又名鹰爪翻子拳创自民国初年武术家河北省雄县人士陈子正先生(1878 ~1933年),在中国的河北、上海、广东、广西、黑龙江、山东、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新加坡、加拿大、美国、希腊等地广为流传。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鹰爪翻子拳不仅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和观赏价值,其刚猛的技击性又使它具有较强的实战价值,当今很多专业擒拿套路从中多作借鉴。
传承状况
鹰爪翻子拳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已经不复昔日辉煌,对它的保护迫在眉睫。
传承人物
陈正耀,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3-1211,项目名称:鹰爪翻子拳,河北省雄县申报。
陈桂学,男,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编号:04-1737,项目名称:鹰爪翻子拳,河北省雄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保定市鹰爪翻子拳文化研究会获得“鹰爪翻子拳”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鹰爪翻子拳项目保护单位保定市鹰爪翻子拳文化研究会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6月15日,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来自雄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鹰爪翻子拳,参加了中国艺竞技类中华传统武术的展演活动。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4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武术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