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是唐代诗人
杜牧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这是一首
咏物诗,这首诗的第一句写鹭鸶的外形特点,第二句写鹭鸶捕鱼的情景,第三、四两句,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美丽而生动的画面。这首诗多处运用比喻,新颖独特,别具匠心,诗写得清幽柔美,富有诗情画意。
作品原文
鹭鸶⑴
雪衣雪发青玉嘴⑵,群捕鱼儿溪影中⑶。
惊飞远映碧山去⑷,一树梨花落晚风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鹭鸶:此指白鹭,羽毛为白色,腿很长,能涉水捕食鱼、虾等。
⑵青玉:蓝绿色的玉。
⑶群捕:许多只鹭鸶在一起捕食。溪影:溪中的影子,形容溪水清澈。
⑷碧山:指山色青绿。
⑸落晚风:在晚风中飘落,随晚风飞舞。
白话译文
鹭鸶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的嘴巴。它们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
突然,他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向远方飞去,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从诗的内容看,诗人被晚风中的白鹭迷住了,从而触景生情,创作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
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
泊垂虹桥口占》)、清代
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名家点评
佛山大学教授李克和:鲁迅说,志士也不见得一天到晚阴沉着脸忧国忧民。古文化人讲求天人合一,讲究的其实是向大自然汲取生命力。青山耸立,绿水奔流,白鹭群飞,景物动静合宜,色彩搭配美妙,竟使杜牧想到“一树梨花落晚风”。够潇洒,够缤纷,何况梨花意象还带着春天气息——春天是万物欣欣向荣的时节啊!(《昨夜星辰》)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
杜佑之孙。大和二年(828)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
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
李商隐合称“
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
杜甫。有《
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全唐诗》收其诗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