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鹧鸪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齐国故都临淄,到已经传承了七代,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心涣散,服装道具被破坏,演出停止,鹧鸪戏走向低谷。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的春天来临,百废俱兴,鹧鸪戏随即复苏。
1920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在第五代传人刘克政、张子华的带领下,该戏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1999年,鹧鸪戏被列为全国稀有剧种。
文化特征
曲调
鹧鸪戏在曲调上十分特别,每一句唱腔的中间(特别是匀板)都带有拖腔,拖腔有悲调也有喜调,如同鹧鸪鸣叫,十分婉转动听,这也是鹧鸪戏由来之。
唱腔
鹧鸪戏的唱腔中打击乐用的特别多,在乐器中打击乐占重要地位,一般的剧种大都用弦子拉过门,而鹧鸪戏在演出的开头与收尾都用打击乐,即“开始—打击—伴奏——打击—结束”,十分特别。
乐器
鹧鸪戏的乐器除了京剧中所用的二胡、月琴和鼓等其他打击乐以外,
还有一件特别的乐器―鹧鸪胡,比京胡大,比二胡小,是从历史上传承
下来的乐器,音调比二胡圆润丰满,又比京胡舒缓悠扬,与鹧鸪鸣叫一
样的拖腔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唱腔。
传统剧目
能够演出的鹧鸪戏剧目有《挂帅出征》、《杨排风》、《龙宝寺》《罗通扫北》、《釆茶奇案》、《壮元打更》、《五凤岭》、《穆桂英征南》、《胭脂》等20多个传统大型剧目,还有新编连台本剧《太公传》及反映计划生育和养老问题的《修房记》等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鹧鸪戏源于自然、贴近生活,是非常贴近其流传地域环境的一个戏种,因
为起源于鹧鸪叫,用于抒发感情,所以保持了原始自然的本色,质朴而深情,
在兴致高涨之余又有一种哀婉幽思的感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鹧鸪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因它是一种起源于自然声音的戏剧,极富 特色与感染力,后来又吸取了京剧的一些精华,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种,本戏有自己的曲牌、乐器和唱腔,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扎根于当地民众生活, 对研究中国音乐、戏曲、方言、文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
鸪戏也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因其起源和发展地在周代齐国故都临淄,其
演出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当地的历史故事,如《姜太公》,唱腔和念白以临淄方言为主,因此为研究齐地文化提供了借鉴。
传承现状
2000年, 淄博市鹧鸪剧团成立。2001年之后,该剧团由于受到经济制约,由鼎盛再次走向低谷。该剧团年轻演员缺乏,老演员心有余而力不足,演员断源,青黄不接,服装道具陈旧,难以更换,鹧鸪戏剧团濒临消亡。
保护措施
2000年1月1日,淄博市鹧鸪剧团成立,姜氏后裔、台湾的邱正吉任名誉团长,原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晓家为顾问。
2000年4月20日,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临淄上河村召开,《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鲁中晨报》、《齐鲁晩报》、《淄博日报》、《戏剧丛刊》及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电台等先后对鹧鸪戏进行了报道。
2006年6月,鹧鸪戏与蹴鞠、踩寸子被公布为淄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淄博市临淄区文化馆获得鹧鸪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鹧鸪戏》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临淄区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00年4月20日,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临淄上河村召开,《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鲁中晨报》、《齐鲁晩报》、《淄博日报》、《戏剧丛刊》及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电台等先后对鹧鸪戏进行了报道。
2014年7月,永昌鹧鸪戏演艺剧团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的舞台演出《宝莲灯》 ,反响热烈。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8 15:1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文化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