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公仔》是一首传统
粤语童谣,有很多歌词版本,在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鸡公仔”:最早的“鸡公仔”歌词反映的是旧时粤地女子因旧婚俗的陋习;抗战时期则变成了一首教育人们团结抗敌的爱国童谣;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版本则是当代作品,教育小孩勤奋听教。
乐曲背景
这是一首传统粤语童谣,粤语童谣《
鸡公仔》有很多歌词版本。1927年,在广州,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成立,发起人有
顾颉刚、钟敬文等。接着,民俗学丛书陆续出版发行,累计共37种39册。其中的一本是刘万章的《广州儿歌甲集》,收录广州粤语儿歌100首,其中有9首,即近十分之一的儿歌都有同一个名字,那就是“鸡公仔”。
而且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鸡公仔”:
最早的“鸡公仔”歌词反映的是旧时粤地女子因旧婚俗的陋习,当了人儿媳,不分昼夜地拼命干活,表达了公婆虐待下的压抑之悲情。歌词云: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下间有个冬瓜仔,问安人老爷煮定蒸;安人又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唔中安人老爷意,大揸拉盐又话淡,手甲挑盐又话咸(原文如此,我怀疑是“淡”“咸”调乱了),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四条裙!咁好花裙俾你跪烂,咁好石头俾你跪崩!横又难,直又难,不如苦命落阴间!人话阴间条路好,我话阴间条路好艰难!
到
抗日战争时期的“鸡公仔”歌词又变成这样:鸡公仔,尾弯弯。日本矮仔真野蛮,派齐飞机掟za弹,想来炸烂我河山。不过我地唔心烦,无话从前沙咁散。团结抗战点怕难?出钱出力唔敢悭。鸡公仔,尾弯弯。而家世界无得叹,因为倭奴来侵犯,四围出钱买汉奸。呢啲确系心腹患,我地必要将佢铲。杀清只狗唔好慢,食佢嘅肉当晚餐。鸡公仔,尾弯弯。我地同胞四万万,同心同德咪相残,救国唔怕险和艰。你担锄头佢揸铲,我用大刀手榴弹,合力共把乾坤挽。
而下面这个视频的“鸡公仔”则是近期的作品了,成了纯粹的儿歌,教导小孩要听话,要勤奋。歌词云: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呢点可以怕艰难。清早起床返学去,执齐的书本啊上学堂。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懒惰去做人呀,又点会有所成啊!做人呢当然要有精神,清早起床有好习惯,经常都温书啊要学勤,鸡公仔,尾婆娑,三岁既孩童学唱歌,阿哥佢听教咯,妈就开心哂咯,阿哥佢唔听话,妈就唔安乐。
歌曲简介
鸡公仔
(一)
鸡公仔,髻蕾蕾,①
井边揩水泪垂垂。②
人家问涯叫脉个?③
冇爷冇娭受人欺。④
檐前洗面哥会骂,⑤
房里梳头嫂会槌。
嫂莫槌,哥莫骂,
十七十八涯会嫁。
嫁个金屋栋,玉屋梁,
金凳子,象牙床。
等到另日转妹家,⑥
阿哥阿嫂见到笑哈哈。
(二)
鸡公仔,半夜啼,
啼醒满姑来做鞋。
做倒一双鞋,
一长又一短,
拿来换鸡卵。⑦
鸡卵圆,换铜钱;
铜钱烂,换把扇;
扇子凉,换白糖;
白糖甜,换白盐;
盐雪白,换升麦;
麦子香,换块姜;
姜味辣,换铙钹;⑧
铙钹锃锃锃,换酒罂;⑨
酒罂漏,换黄豆;
黄豆矮,换老蟹;⑩
老蟹沿过塘,
满姑捉来食哩做新娘。
(三)
《鸡公仔》(广东湛江版)
鸡公仔,尾婆娑,三岁孩子学唱歌,唔使⑾爹娘来教我,肚里聪明奈何。⑾
作品注释
①鸡公仔:发育未完全成熟的小公鸡。髻蕾蕾:形容鸡冠很大,好像花蕾一样。
②揩水:挑水,担水。泪垂垂:眼泪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③涯:我。脉个:又多写作“吗格”、“么个”等,什么。
④冇:没有。爷:父亲。娭:母亲。
⑤檐前:屋檐下。洗面:洗脸。槌:音chuí,原是一种敲打用具,如“棒槌”,这里用作动词,同“捶”,敲打。
⑥另日:那时候。
⑦鸡卵:鸡蛋。赣南、闽西客家多称作“鸡蛋”,粤东、台湾以及南洋各地客家多称作“鸡卵”或“鸡春”。
⑧铙钹:铙与钹原为两种不同的铜质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锃锃锃:象声词,描摹铙钹被打击的声响。
⑨酒罂:酒坛,酒瓮,酒缸。罂,普通话读音为yīng,客语读音近似于áng。
⑩老蟹:螃蟹。哩:时态助词,放在动词后面,相当于“了”。
⑾唔使:不用(粤语)。
作品赏析
第一则《鸡公仔》以第一人称身份创作,颇有对着“鸡公仔”自言自语的味道。由于父母早亡,虽然还有年长哥嫂的照顾,却也是孤儿心态十足。这类女孩性情多早熟,也格外勤奋、刻苦,却往往神经质,经常顾影自怜,由于自幼缺乏父母的呵护,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冇爷冇娭”的人自尊心强烈,最苦最累绝无怨言,然而一旦不小心伤害到她的自尊心,她便难以忍受。大段的心理活动描述,无不生动、逼真,充分展现了客家童谣较高的艺术性。诉苦之后,马上转入自我安慰,展望美好的未来。金屋栋、玉屋梁、金凳子、象牙床,作为荣华富贵的象征,不仅将来要给哥嫂莫大的欢欣和鼓舞,更是自己美好前程的向往,激励着自己,奋发着自己。
第二则《鸡公仔》以第三人称的叙事风格,讲述了“满姑”辛勤做鞋及其一系列以鞋换物的有趣故事。在这首童谣中,“鸡公仔”不再是一个倾听者,而是满姑辛勤劳动的见证人。
尚未完全掌握啼鸣报更本领的鸡公仔,半夜三更便开始喔喔乱啼。人们都还沉浸在甜美的梦想之中,满姑却闻鸡而起,赶紧作鞋。或许满姑手艺不甚精湛,或许阴差阳错,或者纯粹为了歌谣逗趣的需要,满姑连夜赶起来的一双鞋子一长一短,很是洋相,令人好笑。
满姑所做的还不是嫁妆鞋,而是作为手工艺品,做成后要拿到街上去卖的。然而一长一短的一对鞋子是没有人会花钱买下的,于是只好拿来以物易物。首先换来的是鸡蛋,这里可能还粘了鸡公仔的光,否则连鸡蛋也换不来。(童谣的趣味正是在这里)接着拿鸡蛋换钱,又拿钱换扇子,拿扇子换白糖,这样一路换下去,白盐、麦子、姜、铙钹、酒罂、黄豆、老蟹统统出场,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尽兴编造,随口说来。表面看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全是伴随歌谣的韵脚而自然延伸、拓展。韵脚也转换的特别快,两句一韵,风味十足。
喜欢看新人仔,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在一向寂静的客家山庄,热热闹闹地嫁女儿,欢欢喜喜地娶新娘,不仅是东家一家人的喜庆,更是全村人吉祥的日子。因此,本来是要数落满姑的,最后却让满姑吃了螃蟹准备做新娘。
就语言表现手法来说,第二则的顶真修辞法已经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了。
客家童谣的创作者,几乎没有一本正经的文人,然而文学修辞的运用却是那么地恰到好处,不由地让人们相信,一切艺术的真正源头都在民间,又或者说,民众是一切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
第三则《鸡公仔》属广东省湛江市版本,粤语演唱。赤坎埠(今湛江市赤坎区)形成于宋朝,历史以来外地移民徒迁至此,带来了各地的民谣,在生活、劳动中产生的谚语以及形成的民间传说,有些流传时间比较长。这些民谣、谚语以及民间传说已在赤坎居民口头中代代传唱、吟诵,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湛江版本的《鸡公仔》精简活泼,凸显了三岁小孩的聪明伶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