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阳关
古关名
鲁阳关是古关名,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当洛阳与南阳盆地间交通冲要。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东晋太元三年(378年)苻坚攻襄阳,使石越率精骑出鲁阳关,即此。又称三鸦路、古鸦路。
由来
鲁山是应国被灭后,在楚平王时,以楚之县公鲁阳的名字命名的。高诱注:“鲁阳,楚之县公,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所称鲁阳文子也”。高士奇《左传姓名同异考》云:“公孙宽曰鲁阳文子,亦曰鲁阳公”。守护鲁山最重要的隘口大门被称为鲁阳关,南起南召云阳镇,北至鲁山让河乡,谷底最高海拔190米,比鲁山县城仅高出60米,东面和西面山岭海拔在700米以上,是“最重要的楚关通道,古代即可通车马”。《鲁阳县志》多有记载。
鲁阳关还有乌鸦为刘秀三次引路的民间传说,因此,民间又称它为“三鸦路”、“古鸦路”。
防御重要性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公元前678年,楚国鲁阳关鲁山分水岭段的楚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中国最早的长城。到了战国晚期楚顷襄王时(公元前298-前263年),为了备秦,乃从鲁阳关西向,沿伏牛山脉至翼望山。“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这是所说的楚长城北段。随后有不断扩展修筑,楚国最终修筑了长达数千公里的长城即楚长城
现有的楚长城遗址,西起湖北的竹山县,在河南境内呈一个巨大的“N”字形向东延伸,横跨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叶县、舞钢市和南阳市方城南召等县,总长度约800公里。
在鲁山县南面江淮分水岭一线上,除鲁阳关外还有一处小鲁阳关,在今南召县城北侧,与鲁山县四棵树乡相通,过风楼也是大门朝北开,由南召管理,坡陡弯多路险,大概附属于鲁阳关的‘陈仓道’。大小鲁阳关都是守南攻北,东西相距25公里,是楚长城守南攻北的功用。
鲁阳关塞十分艰险,历代诗篇都有反映。晋代张协有诗:“朝登鲁阳关,峡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唐代李白有诗记载:“胡风依代马,雪拥鲁阳关。”
《水经注》云“鲁阳关,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
《明嘉靖南阳府志》云鲁阳关“两山壁立,中有流水,盖鲁山南去之关”,又称三鸦路之第三鸦口;《南召县志》云,鲁阳关前名武城,又名武延城、平高城,鲁僖公引蔡穆公会楚成王于此。
《淮南子》鲁阳公与韩战酣,日暮挥戈,日返三舍。即此地也。晋太和二年,荆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燕将赵盘退保鲁阳,豁追擒之。太元三年,苻坚遣兵分道寇襄阳,使其将石越等率精骑出鲁阳关。关控据要险,自昔为必争之地矣。
清代御史蒋机《鲁阳道中》也写到:“历涉迷津七十渡,马蹄频濯障泥空”,均说明了此处的险要难行。
而唐朝李白“胡风依代马,雪涌鲁阳关”,只一句,不仅描绘了此地壮观的景色,也彰显其浪漫主义情怀。
别称三鸦路
鲁阳关在鲁山与南召之间的一个南北走向的断裂大峡谷中,号称长城百关之首,自古是车马古道,此古道即称“三鸦路”,此关隘南起分水岭南麓南召云阳镇,北到分水岭北麓,是古代重要的车马通道。当地称,“南召到鲁山,七十二道脚不干”。
三鸦路史称“川陕古道”、“川陕驿道”,古代从四川及湖广通往洛阳、陕西一带。现存的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鲁阳关楼石刻门匾上刻有“古鸦路”三个大字,题注有“北通晋秦,南连楚蜀”,正说明了三鸦路的重要作用。
秦汉时,三鸦路是宛、洛间最近捷的通道,它即为军事要道;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群蛮断塞三鸦路,孝明帝立即分道发兵进讨。三鸦路既为交通、军事要道,故北周时于鲁山县西南十九里三鸦道上置三鸦镇,作为控扼要道的据点。
明清时期,南阳府通往洛阳的三鸦路,仍然通行繁盛。乾隆《续修河南通志》载:“自南阳石桥以北至陕州双观音堂,凡数百里,皆鸦路也。”其时三鸦路的交通,大抵由洛阳至汝州、鲁山,取道陆路,再自石桥镇乘船循白河南下至南阳,反之,从南阳溯白河而上,至石桥镇,舍舟登陆,取三鸦陆路道经鲁山、汝州抵洛阳。由于三鸦路水陆联运,通行繁盛,故南阳县北的石桥镇成为白河南北水陆交通的重镇。“盖县北诸镇莫大于石桥,宋南阳六镇之一也。北道三鸦通汝、洛,南循洱、氵育,乘涨之郡,瞬息可至,绾毂水陆,号为繁富。”
由于三鸦路交通的便利,促进了石桥镇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这一要道附近聚邑的兴起。“南通宛邑,北通鲁阳”的南召店,因“生齿渐繁”,经济繁荣,明清时于此设县建城“以便控驭”。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三鸦路的交通盛况。
嘉庆鲁山县志》:“今三鸦路自南阳府北六十里之故向城,又北有石山路,即三鸦之第一;府北七十里分水岭而北,即三鸦之第二;由故向城而北,又八十里,有鲁阳关,入鲁山县界,即三鸦之第三。”
《南阳古代史话》称三鸦路为古“夏路”。三鸦路段均在南召境内,中流鲁阳关水(简称关水,今名鸭河)。 《清一统志》云:“三鸦路以百重山为第一鸦,分水岭为第二鸦,鲁阳关为第三鸦。
南阳地区交通志》记载:“三鸦路又称古鸦路,是宛路通道中的一段,其走向由宛沿白河北上,渡鸭河,经鲁山、临汝至洛阳。
《朝登鲁阳关》
西晋 张协 《杂诗·朝登鲁阳关》
杂诗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
流涧万馀丈,围木数千寻。
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凄风为我啸,百籁坐①自吟。
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
朅来戒不虞②,挺辔越飞岑。
王阳驱九折③,周文走岑崟④。
经阻贵勿迟,此理著来今。
诗文解释
这是一首行旅诗。前八句描写鲁阳关一带险峻恐怖的形势。 值得指出的是,“经阻贵勿迟”虽是诗人行旅中的经验,但若联系作者身世,读者可以发现这并非偶然的感发,其实也可以视为他处世哲学的具体写照。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异常激烈、倾轧屠杀司空见惯,张华、潘岳、陆机等著名文人也都因踟躅官场而死于非命。而张协却采取“经阻勿迟”的明哲保身态度,及时隐退,幸免于难。《晋书·张协传》:“于时天下已乱,所在寇盗,协遂弃绝人世,屏居草泽。”所以,把这首诗的主旨归结为作者人生态度的表白,也不过分。这首行旅诗,叙事、写景、情理浑融一片,读来毫无割裂之感,比之同期许多动辄添加玄理尾巴的诗作来,应算是一首好诗。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31 13:01
目录
概述
由来
防御重要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