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刻石
西汉时期隶书书法碑刻
《五凤刻石》 是刊刻于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的一方石刻,又称“鲁孝王刻石”“鲁孝王泮池刻石”等,无撰书者姓名,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石刻内容
释文(右半部分)
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
高德裔题记(左半部分)
鲁灵光殿基西卅步,曰太子┘钓鱼池。盖刘余以景帝子封鲁,┘故土俗以太子呼之。明昌二年,┘诏修孔圣庙,匠者取池石以┘充用,土中偶得之。侧有文曰┘“五凤二年”者,宣帝时号。又曰┘“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汉┘书》考之,乃余孙孝王之时也。西┘汉石刻,世为难得,故予详录之,┘使来者有考焉。提控修庙朝散┘大夫开州刺史高德裔曼卿记。┘
(说明:┘表示分行。)
创作背景
从所刻文字来看,《五凤刻石》应是为纪念某建筑物落成而刊刻。金代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此石出土于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的太子钓鱼池一带。而太子钓鱼池一带在鲁孝王刘庆忌时期是鲁王活动场所,故刘庆忌是有可能在此再修宫殿亭榭的。且西汉时期刘姓鲁国共享国一百五十余年,而此石刊刻于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在鲁国立国后近一百年,当时鲁国仍有一定势力和地位,故仍能在国中新起建筑物,而立此石。
艺术鉴赏
风格
《五凤刻石》的隶形字态中交错着明显的篆书遗迹,是篆隶递变中的古隶,属典型的隶形篆笔风格。一方面,在趋向以方扁结构为主要结字形式中掺杂着纵势结构,如“五”字、“ 凤”字、“ 鲁”字、“ 成”字等具有明显的从篆书脱胎而来的痕迹,与商代墨书甲骨文、宰丰刻辞、秦隶等一脉相承。另一方面,在看似圆浑凝练的篆意笔画中具有浓厚的隶书态势,如“二”字、“年”字、“卅”字、“六”字、“成”字等的横画或撇画、点画虽无波磔的具体形象,但已具有成熟隶书“蚕头雁尾”的意味和迹象。
章法
《五凤刻石》采取纵成行,横不成列,字距小于行距的纵向紧密,行间宽阔,各行上下几近均齐的布白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未给欣赏者以呆板,平淡之感,反而使得整篇作品在质补中又透出“虚静”和“空灵”。而两个相邻“年”字皆纵向拉长,但大小、长短等不同,又第二行的“四年”二字有意无意的左偏,使之与第三行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空白,将线与线之间的间隔变成了或大或小且形式有别的有机的空间节奏,打破了可能出现的平均分割,耐人寻味而毫无雷同之嫌。同时使得整体布局上密下疏,显示出章法上的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拙朴灵动。
作品评价
明代金石学家赵崡:西汉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占朴。(《石墨镌华·卷一·汉五凤刻石残字》)
明末清初收藏家孙承泽:字形朴质,此西汉之物绝无仅有者也。(《庚子销夏记·卷五·五凤二年残字》)
清代书法家翁方纲:浑沦朴古,隶法之未琱凿者也。(《两汉金石记·卷七·五凤二年石刻》)
清代书法家方朔:字凡十三,无一字不浑成高古。以视东汉诸碑,有如登泰岱而观傲崃诸峰,直足俯视睥睨也。字在篆隶之间。(《枕经堂金石跋·卷二·旧拓汉鲁孝王刻石跋》)
近代书法家康有为:①若《赵王上寿》《泮池刻石》《坟坛刻石》,下逮《少室》《开母庙》《建初残碑》《三公山》《是吾碑》,体皆方扁,笔益茂密。(《广艺舟双楫·卷二·体变第四》)②汉隶之始,皆近于篆,所谓八分也。若《赵王上寿》《泮池刻石》,降为《褒斜》《郙阁》《裴岑》《会仙友题字》,皆朴茂雄深,得秦相笔意。(《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
近代书法艺术家杨守敬:王虚舟称其书极古质,又断是隶书,极辨朱竹垞目为篆书之非。余谓此固是隶书,然犹带篆体,与元初四年之《三公山》相类。竹垞目为篆书,亦未足惊讶也。(《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卷一·汉·鲁孝王刻石》)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施安昌:《五凤刻石》上的隶书,结体宽博有力,笔力沉着刚劲,用笔有圆有方,而且圆多于方,如“凤”“鲁”“月”字的转折处十分明显。(《汉代〈五凤刻石〉》)
历史传承
流传情况
金代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工匠在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太子钓鱼池取石时发现《五凤刻石》 ,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将其移到孔庙。公元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著录情况
(表格内容来源:《山东汉代碑刻研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3 11:44
目录
概述
石刻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