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碑刻陈列馆位于
曲阜后作街路南,
孔府后花园出口的小巷子南首,
孔庙北邻。内存两汉碑刻6石,东汉19石,魏碑1石,北朝碑刻4石,原多分存孔庙、孔林,1998年移入现址,以时代为序排列,是我国著名的汉魏碑林,著名者有北陛刻石、五凤刻石、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张猛龙碑等。
碑刻概述
碑刻是历史留给
曲阜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碑刻,充分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艺术的成就和绚丽多姿的风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孔庙建筑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98年辟新馆,集中存放,以时代为顺序排列,永久陈列展出。并将隋唐以来部分代表的碑刻一并附列于馆内,以展现历代书法之全貌,兼呈真、草、隶、篆之多采,满足人们对各种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现存西汉碑刻6块,东汉18块,魏及北朝5块,为全国之冠,代表着那个时期汉字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北陛石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汉代隶书的楷模,张猛龙碑是魏体的杰作。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艺术的成就和绚丽多姿的风采。
陈列馆简介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设于孔庙后原孔府西仓,以保护和陈列展示汉魏碑刻为主,共存放碑刻131块,石雕6尊。曲阜汉魏碑刻原属孔庙碑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孔庙碑林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位于孔庙大中门至大成门之间,主要包括同文门院、西斋宿院和十三碑亭院的碑刻。当时有石碑约220通,刻石约310块。列中国第二大碑林。汉魏碑刻是孔庙碑林的精髓,原集中保存在孔庙同文门下,1978年移入孔庙东庑保护,1996年重建孔府西仓,将汉魏碑刻和部分重点碑刻移入,设立汉魏碑刻陈列馆专馆保护。
曲阜历代碑刻多达6000余块,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汇集了曲阜碑刻的精华部分,现存碑刻131块,石雕6尊,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其中有西汉碑刻6块,东汉碑18块,魏碑4块,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北陛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非常稀有的西汉早期刻石,五凤刻石是我国著名的西汉石刻之一,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乃汉代隶书的代表碑,《张猛龙碑》则代表了魏体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这些举世罕见的石碑是传达历史信息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是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汉字书体演变以及孔庙历史沿革的珍贵资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文学家欧阳修,金石学家赵明诚都曾亲临曲阜探访研究,并收入各自的著述。金人党怀英有诗赞曰:
鲁国遗踪堕渺茫, 独余林庙压城荒。
梅梁分曙霞栖影, 松牖回春月驻光。
老桧曾沾周雨露, 断碑犹是汉文章。
不须更问传家久, 泰岱参天汶泗长。
展览与藏品
汉孔彪墓石仪
东汉孔彪墓前石兽,右为虎形,左边为狮状,皆有似翼纹饰,即后人所谓“神兽”。腹部以下采用镂空处理,表面平整光滑;后肢以浮雕的形式加以表现,线条流畅,具有明显的东汉石刻特点。由于二兽前肢残缺,其形状已不可知,但通体观察皆为坐立作拱前之状。虎通高195厘米,面部夸张变异,后肢细长自然弯曲,颈下有一饰物残不可辨。狮高182厘米,头部残损严重,鼻目漫漶不清,口状犹存,道道浓密的狮鬃毛发清晰可见。原立于孔林孔彪墓前,于1953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置于汉魏碑刻陈列馆。
元代石人
原在仙源县衙的监狱旧址上,今曲阜城东旧县村内,石人头戴甩缨盔,身穿铠甲,足穿战靴,右手提剑,左手提一长发人头,非常威武。背后刻“至大元年朔月□□”,元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据当地的民间传说,此石人为看守监狱的牢头张旺,因此立于监狱门口。1965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两城山汉画像石
为永和二年(137年)刻,于微山县两城山发现。共17石,50年代移入孔庙,1989年调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石,现存16石,2000年移展孔庙神庖西厢房。多为浅浮雕,著名的图案为扁鹊行医,共有4幅(一幅已调中国历史博物馆),扁鹊人面鸟身,其中两幅一手持针,是考察针灸发展史的重要资料。行猎图像石残后仍余十猎人,或执毕,或荷弩,或架鹰,或牵犬,有二犬跃起咬啮猎物,刻画最为生动。连理树一图一侧有两行题刻,文曰:“□岁在卯,九月二日,第乡广里,泱□昆弟男女四人,少□□□复失慈母,父年□□□□□有钱刀自足,思念父母,弟兄悲哀,乃治冢作小食堂,传孙子,石工刑□昭王□□财弗直万。”
元·敕建端本堂记碑
此碑立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高254厘米,宽80厘米,厚17.5厘米。记敕建端本堂之事,碑阴有题名,赐进士出身、承事郎都路同扬州州事彭廷坚撰文,奉政大夫都路承州扬州兼管本州诸军务兼劝农事赵兴宗书。赐同进士出身、将士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石晋篆额。端本堂为接待上级官员的宴宾堂接待处所,共二十八间。原在曲阜城东旧县村北街,旧县衙院内东北隅,距县衙正厅20米。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此碑,1964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
唐·陀罗尼石经幢
为唐代遗物,原在曲阜小雪镇小雪村旧有天齐庙内。此经幢为六棱形状,六面皆有文字。由北面为其一,顺时针计,依次为佛顶尊;券陀罗;尼经幢;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金刚菩萨、南无无除菩萨。
主要陈列
汉魏碑刻陈列馆建筑有大门、二门、汉石人亭,有展室33间。共陈列西汉刻石6石、东汉刻石7石(含2石人刻字)、东汉碑13通、魏及北朝碑5通、隋唐碑5通、唐刻石6石、宋碑7通、宋刻石2石、元碑3通、元刻石1石、明刻石56石、清刻石20石。另有六棱佛经和考盘涧刻石各一石。共计133块(含2石人刻字)。
一、西汉刻石
北陛石:1942年在周公庙东附近出土发现的。长95厘米,宽42厘米,高19。5厘米。上刻“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当为鲁恭王六年(公元前149年)所建鲁灵光殿的阶石。
五凤刻石:亦称鲁孝王刻石,西汉著名刻石。金明昌二年(1191年)出土于太子钓鱼池。长71厘米,高40厘米,厚43厘米。上刻“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为西汉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立石。左侧刻有题记。
祝其卿坟坛刻石:又名西汉居摄坟坛刻石。长99厘米,宽50厘米,高25厘米。文字面积宽20厘米,高14厘米。上刻“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年□月造”。原在孔子墓前。居摄二年(公元7年)刻石。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入孔庙。
上谷府卿坟坛:(同上)长69厘米,宽38厘米,高31厘米。文字面积宽20厘米,高14。5厘米。上刻“上谷府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清雍正十年(1732年)移入孔庙。
王陵塞石:1970年出土于曲阜九龙山西汉鲁王墓,上刻“王陵塞石广四尺”。为摩崖汉墓墓室的封门石。
安汉里汉画像刻字:原石配套汉画像石共8块,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神。1937年出土于曲阜城东韩家铺,墓室中墙顶部刻字“山鲁市东安汉里禺石也”。西汉刻石。原石8块全部在孔庙保存。陈列馆刻石为拓片仿造。
二、东汉刻石
舞雩台刻石:1979年在舞雩台附近出土,64厘米见方,厚28厘米。刻两个相同的字,一立一横,多释读为“麃”字。时代约为东汉。
新富里渎石:1992年发现于小北关村北。长114厘米,宽39厘米,厚18.5厘米。上刻“建武二十二年十月作渎新富里”,原为汉鲁城北墙排水道盖石。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刻石。
永和汉画像石刻字:原出土于微山两城,共17石,1957年移入孔庙。1989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调藏1石,现存16石全部藏于孔庙。刻字石为92厘米见方、23.5厘米厚的画像石右侧,高92厘米,宽8厘米。为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刻石。展示刻石为拓片仿制。
徐家村画像石刻字:1968年出土于曲阜防山乡徐家村北,后移入孔庙保存。东汉延熹元年(158年)刻石。展示刻石为拓片仿制。
周府君碑额残石:孔庙旧存,出处不详。碑阴有清道光年间孔昭薰题记。疑为东汉残石。
汉石人麃君亭长刻字:此汉石人现立于汉魏碑刻陈列馆院中央的汉石人亭内,两尊。石人元在曲阜东南张曲村南大墓前,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阮元移入曲阜城内矍相圃,1953年移入孔庙建亭保护。1996年将石人及亭一同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石人高254厘米,胸围290厘米。腹部刻“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刻字时间不详,当为东汉晚期。
汉石人府门之卒刻字:同上,石人高220厘米,胸围254厘米。腹部刻“府门之卒”。
三、东汉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高198厘米,宽91.5,厚22厘米。刻东汉元嘉三年(153年)鲁国国相乙瑛请求为孔庙设置守庙百石卒史的有关公文。隶书,笔力刚健,书法雄劲,是汉隶的代表碑。属孔庙存碑。
孔谦墓碑:刻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高83厘米,宽52厘米,厚22.5厘米。原在孔林,清初移入孔庙。隶书,波磔较长,风格淳厚。孔谦(121—154年),字德让,孔子二十二代孙,孔宙之子。
孔君墓碑:东汉永寿元年(155年)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发现于孔子墓墙外,当即移入孔庙。碑圆首,通高120厘米,宽47.5厘米,有额,刻“孔君之墓”,墓主名已蚀,字少垂,孔子十九代孙,碑右下角有清翁方纲的题记。
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年)立。高170厘米,宽78.5厘米,厚20厘米。有额无字。碑文刻赞颂鲁相韩敕造立孔庙礼器、修复孔子车舆、修饰孔庙、免除孔子母族颜氏和妻族亓官氏差徭等功绩。后三行及碑阴、碑侧均为捐款人姓名及钱数。古人推此为汉碑第一杰作。
孔宙碑:又称《泰山都尉孔宙之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年)立,高302厘米,宽107厘米,厚24厘米。圆首,有穿。原在孔林孔宙墓前,清初移入孔庙。碑文记载孔宙生平事迹,碑阴刻弟子、门生、故吏等六十二人题名。汉隶代表碑之一。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年)立,通高207.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有碑首,无穿,无字。碑身高174厘米,前刻鲁相史晨请求孔庙“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的奏文,碑阴记史晨祭庙的盛况及修治孔子遗迹的功绩。汉隶代表碑之一。
孔彪碑:又称《博陵太守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年)立,原在孔林孔彪墓前,清康熙年间移入孔庙。碑高283厘米,宽99厘米,厚27厘米。圆首有穿,碑额刻于穿上,篆书。碑文为隶书,碑阳记述孔彪生平事迹,碑阴刻故吏籍贯姓名,汉代名碑之一。
孔褒碑:始立年代不详,清雍正三年(1725年)出土于曲阜城东周公庙东侧,随即移入孔庙。碑高235厘米,宽101厘米,厚27厘米。有额,篆书,位于穿上。碑文为隶书,剥蚀严重。
鲁相谒孔庙残碑:始立年代不详,宋代定为汉碑,文字自宋代剥泐严重,后又损去碑阳上部及碑阴文字。碑残高105厘米,宽85厘米,厚26厘米。
竹叶碑:始立年代不详,因石纹如竹叶故名。出土时间约在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何元锡洗碑精拓,见阳面有“少昊之胄”等字,故又名《少昊之胄碑》。清同治年间碑毁裂为数段,现以水泥固结成碑形。
陶洛残汉碑:1957年发现于城东陶洛村南,1959年发掘出土碎石数十块,现以水泥固结成碑形。立碑时代不详,碑阳为墓主生平事迹,碑阴为门生故吏题名。
熹平残碑: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钱塘黄易访得于曲阜东关外,阮元移入孔庙。碑应为墓碑,仅残存中部左侧,墓主不详。文中有“熹平二年”字样,故称“熹平残碑”。
归德桥碑:汉碑唐字。原在曲阜城西门外二重桥,1978年移入孔庙。圆首,上有“归德桥”三字,楷书,为后来所刻。
四、魏及北朝碑刻
(曹魏)鲁孔子庙碑:又名《孔羡碑》,魏黄初元年(220年)刻。碑额呈三角形,有穿,高234厘米,宽93厘米,厚25厘米,篆书题额“鲁孔子庙之碑”,碑文隶书,记曹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使奉祀孔子、修理孔庙等事。
(北魏)贾使君碑: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刻,原存兖州,1951年移入孔庙。碑高215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额饰浮雕龙饰,题“魏兖州贾使君之碑”,正文记贾思伯兖州任内政绩,笔法高古,北魏名碑之一。
(北魏)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立。通高280厘米,宽90厘米,真书26行,行46字,有碑阴。碑文记颂魏鲁君太首张猛龙兴办学校功绩。碑阴为题名。书法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变化多端、有方有圆。魏碑代表之一。
(东魏)李仲璇修孔子庙碑:又称《鲁孔子庙之碑》。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刻。碑额篆书“鲁孔子庙之碑”。通高220厘米,宽86厘米,厚14厘米。碑文记兖州刺史李仲璇修孔子庙及塑孔子弟子像配祀孔子事。隶书而有楷书笔意。碑阴记60余人的姓名、官职。
(北朝)北齐夫子庙碑:北齐乾明元年(560年)兖州刺史郑述祖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