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怪病
动物病害
鱼怪病是由日本鱼怪引起的、发生在身上的病害。日本鱼怪幼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上,皮肤及鳃分泌大量黏液,表皮破损,体表充血,尤以胸鳍基部为甚;鳃上皮增生,邻近鳃小片融合,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鳍破损;病鱼焦躁不安,可引起鱼种的死亡。
病原特征
鱼怪病的病原体为日本鱼怪(学名:Ichthyoxenus japonsis Richardson),属软甲亚纲、等足目缩头水虱科。雌鱼怪较雄鱼怪为大,雄鱼怪大小为0.6-2厘米×0.34-0.96厘米,一般左右对称;雌鱼怪大小为1.4-2.95厘米×0.75-1.8厘米,常扭向左或右,尤以抱卵及抱幼的个体为甚,其扭向与寄生部位有关,寄生孔在鱼体左侧,一般日本鱼怪在鱼体的右侧腹腔,虫体扭向左,便于腹部在孔口呼吸,并与增加虫体所占空间有关。虫体卵圆形,乳酪色,上有黑色小点分布。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似“凸”形,深沉于胸部,背面两侧有1对复眼,每只复眼由88只单眼组成,腹面有2对触肢、1对大颚、2对小颚及1对颚足;口器由上唇、下唇、大颚、小颚和颚足组成。
胸部由7节组成,宽大而隆起,有7对形状相似的胸足,均有执握力,所以属等足类。腹部6节,前5腹节各有1对双肢型的腹肢,借助腹肢不断前后摆动而进行呼吸;第六腹节又叫尾节,在两侧各有1对双肢型尾肢。
为害症状
日本鱼怪成虫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1孔和外界相通,与鱼体内脏有1层薄膜(寄生囊)相隔。囊口周围都有鳞片包围,寄生囊壁的构造与鱼的皮肤相同,由表皮、真皮组成,寄生囊壁上的血管来自宿主节间动脉。所以日本鱼怪幼虫可能是在宿主胸鳍基部不断钻动、挤压,使宿主体壁向内延伸凹陷而成寄生囊。有时胸鳍基部有一凹陷,但未形成囊,日本鱼怪自此向后移,移至腹鳍基部前寄生。寄生孔一般只有1个,极个别的有2个,2个都有寄生囊或仅1个有寄生囊、1个仅为1凹陷。
只要有日本鱼怪成虫寄生,无论是1只或几只,内脏都萎缩,尤其是性腺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使病鱼完全丧失生殖能力,但在病鱼痊愈过程中,鱼的性腺会逐渐恢复;当完全痊愈后,生殖能力可完全恢复。鱼苗被1只鱼怪幼虫寄生,鱼体就失去平衡,数分钟内即死亡。3、4只鱼怪幼虫寄生在小的鱼种的体表和鳃上,可引起鱼焦躁不安,鳃及皮肤受损、分泌大量黏液,鳃丝肿胀、缺损、软骨外露;鳍也被破坏,形成蛀鳍,鱼种于第二天即死亡。感染率高的水域,在鱼怪放幼虫的高峰期,在库边、湖边或河边可以看到一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甚至在网箱中养的较大鱼种也引起大量死亡。
分布范围
鱼怪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国云南、山东、河北、江苏、浙江、上海、黑龙江、天津、四川、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水域内均有发生,且多见诸于湖泊、河流、水库等大水面,在池塘中极少发生。其中尤以黑龙江、云南、山东为严重。
诊断方法
肉眼诊断:鱼怪病可根据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做出诊断,但要注意,日本鱼怪幼虫寄生,可引起鱼苗、鱼种大批死亡;而日本鱼怪成虫寄生,主要是使鱼丧失生殖能力,一般不引起病鱼死亡。
湿片镜检:取胸鳍基部有豆状大小孔口的病鱼,剪开孔口,即可见到囊腔内的虫体,取出虫体检视,符合病理特征的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日本鱼怪的成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加上日本鱼怪成虫又寄生于宿主体腔的寄生囊内,所以日本鱼怪成虫的耐药性比宿主强,在大面积水域中要杀灭日本鱼怪成虫就更困难。但在日本鱼怪的生活史中,释放在水中的第二、三期幼虫是一个薄弱环节,杀灭了第二、三期幼虫,就破坏了它的生活史周期,切断了传播途径,是防治鱼怪病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15 17:33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