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利
中国科学院院士、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
高德利,1958年4月16日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市,油气钻探与开采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8年4月16日,高德利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市。
1982年1月,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发系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1984年,从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矿场机械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从石油大学(北京)(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专业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从清华大学力学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并被晋升为清华大学固体力学副教授,年底当选钻井研究所长。
1993年,晋升为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教授,系主任;同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5年,被评选为首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同年,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和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访问学者。
1996年,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同年,赴莫斯科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入选首批教育部创新团队(IRT0411)学术带头人。
2005年,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同年,赴英国BGS各向异性研究室高级研究学者。
2006年,担任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担任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油气钻探方向带头人。
2012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1221003)学术带头人。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年12月,延安双丰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大学联合引入高德利院士团队,并成立高德利院士专家工作站。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高德利建立了钻头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新模型,确定了控制钻进方向的特征物理量和本构关系,发现正交各向异性地层可产生12种不同规律的井斜效应,并提出定量评估新方法;建立了井下导向钻具组合三维分析模型和优化算法,揭示了可控参量的作用规律及钻头匹配机理,发明了邻井距离随钻探测系统,创新发展了定向钻井理论与技术。建立了大位移钻井延伸极限的理论概念和预测模型,实现了工程风险设计控制的技术突破。揭示了复杂工况井筒完整性的退化规律与破坏机理,提出复合管柱建井模式与设计控制优化方法。研究成果在陆上和海上油气田有显著应用实效。
截至2015年10月,高德利先后发表SCI/EI收录论文18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
截至2015年10月,高德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3件,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
人才培养
高德利相继为研究生新开并主讲了《现代油气井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油气钻采工程》及《油气井工程理论和技术科技进展》等学位课,同时还为本科生开设了主讲了《钻井与完井工程》《石油工程新理论与新技术讲座》等专业主干课。
高德利认为要进一步提高博士后的待遇,优化博士后科研项目的资助方式,瞄准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将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培养。
1992年,高德利当选了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研究所所长,同时承担起了油气井工程学科建设的重任。自“九五”以来的近20年里,他带领该学科的教师完成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任务,推动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油气井工程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使油气井工程学科以全国本学科排名第一的成绩入选国家重点学科。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高德利潜心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其严谨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及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评)
高德利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深厚,科学作风严谨,具有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评)
参考资料
师资队伍 > 油气井工程系> 高德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2016-09-18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7 15:2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