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
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为什么高处不胜寒?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难怪,宋朝
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在山地,不同
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
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温度差别呢?原因是山地凸出于
自由大气中,高山上的温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
热原影响外,还受到自由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山越高,山地
地面温度与自由大气温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气对山地气温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
例如,庐山比
九江高出1132米,冬季1月平均温度却从4.2℃降到-0.2℃;夏季7月从29.4℃降到22.5℃。冬季降低了4.4℃,夏季降低6.9℃。我们把两个地点的温度差除以它们的
高度差(以100米为单位),就得到它们之间气温的
温度梯度,九江与庐山的温度梯度1月是-0.39℃/100米,7月是-0.61℃/100米。
温度梯度不仅随季节变化,而且随地形具体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例如,在
秦岭北坡就小于南坡,北坡年平均温度梯度-0.45℃/100米,南坡却有-0.54℃/100米。主要原因是在冬季,北坡有
冷空气经常聚集,减少了盆地与高山的温度差值。北坡冬季月温度梯度只有-0.34℃/100米,而南坡处在冷气流的北风位置,1月仍有-0.54℃/100米,但在夏季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南北坡温度梯度都是-0.55℃/100米。
另外,由于自由大气的调节作用,高山上的温度
年变化和日变化也是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的,用最
热月温度减去最冷月的温度的差值表示年变化,称为
年较差。九江的年较差为25.2℃,到庐山就降到22.7℃,年较差不仅随高度减少也可因
坡向不同而有差别。
秦岭以北的西安年较差达27.6℃,到
华山降到24.2℃,可是在秦岭以南的
安康年较差只有24.2℃,与华山几乎没有差别。当然,这与安康
纬度偏南,云、雾及降水较多的也有很大关系。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公元1071年(
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
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
汴京政争的
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
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