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是指
练习成绩的并非直线式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高原现象”。
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的是1897年布瑞安(Bryan)等的研究。布瑞安等研究了收发电报中动作
技能的进步,结果发现,在收报练习15~28天之间,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不见提高,这就是
练习进程中的高原时期(Bryan & Herter,1897)。
弗兰克斯等(Frank & Wilberg,1982)的研究中发现高原现象。在该研究中,实验任务是追踪物体,每天练习105次,共10天。在最初的4天中,进步十分明显;在第5,6,7三天中,学习没有提高,呈现高原现象;而7天后,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
高原现象在学习中是常见的。例如,许多英语学习者曾经感觉到学习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想要再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成绩变得非常困难,仿佛学习停滞不前了,即使继续努力也收效不大。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
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它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如果技能结构比较简单,学习者的身心状况又好,就不会出现高原现象。需要特别指出,高原现象并非技能水平达到生理极限的表现。由于人掌握技能的水平与其机体和神经系统的活动能量有密切关系,故练习的生理限度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从人们掌握技能的实际情况看,一般并未达到生理极限,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其技能提高的潜力是很大的。
有关的原因很多,如在长时间而集中的
技能训练中,学习的热情下降,身体过分疲劳,旧的
技能结构的限制等。其中,旧的
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比如在学习中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改变旧的学习活动结构和方式方法,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在学生没有完成这种改造以前,学习就会处于停顿状态,在这种改造过程中,学习成绩甚至可能暂时下降;当完成了改造过程,成绩又会提高。二是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后,学习兴趣降低,厌倦,身体疲劳或发生疾病等,也会造成学习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当学生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指导他们改变活动结构,采取新的方式方法,鼓舞其学习信心,突破高原,继续进步。
通过改组旧的
技能结构,并根据新的
技能结构进行认真的训练,就能排除高原现象,使
技能取得新的进步。比如,许多优秀运动员一次又一资助地打破世界记录,是和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技能结构的巨大努力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