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华(1954年5月—2011年12月26日),男,
江苏南京人,1978年考入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著名
历史学家茅家琦,获
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高华,男,1954年5月出生于南京,文革期间曾做过八年工人。1978年考入
南京大学历史系,获
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于1995—1996年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做访问学者。2004年2-7月,在
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担任客座教授。2006年1-6月,在香港中大历史系任客座教授。2011年12月26日,因病在
江苏省人民医院去世,享年57岁。
另有《论孙科革新国民党的努力及其失败》《关于国民政府“南京十年”的若干问题》《身份和差异:1949-1965年中国社会的政治分层》《在历史的“风陵渡”口》《
多变的孙科》等。
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杨锦麟:我与高华有数面之缘,我曾经专程到南京他家中采访过他,很有自己坚持的一位学者,为做学问折损了自己的生命。他不齿与谄媚逢迎者为伍的风骨令人尊敬。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奇生:高华先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学者,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谦谦君子,不像他在学术著作和文章中那样锋芒毕露。那次见面之后,我们一直有电话和邮件往来。他突然去世,我一时难以接受。按照茅海建的说法,搞历史研究,四十岁才起步,五六十岁是黄金时期,七八十岁还能继续做,因为历史学和计算机不一样,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年纪越大,对历史的感悟越透彻,越深沉。如果高华先生活到八九十岁,他的成就真的是不可限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杨奎松:高华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学界研究党史的佼佼者。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还有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两方面,他都领风气之先。他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他的研究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诚实、正直和独立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
张鸣: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是我的良师益友。英年早逝,痛哉惜哉!高华走了,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一个自甘贫贱的坚持学术操守的学者离开了我们。高华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他的为人,更令人钦敬。……跟他交往,感觉他有一肚子的东西要写,一肚子的东西可写。他是一个难得的好老师,在重病期间,在病床上,还在修改学生的论文,每个听过他课的人,都会终身难忘。高华很穷,其实富有天下。